2010年校友文萃
您的位置:首页 > 芙蓉文苑 > 2014年校友文萃 > 2010年校友文萃 >

《芙蓉网》,我的爱与梦!--黄敏敏(香港)高中77届【校友文萃】

上传时间: 2010-10-01  【字体:

前 言

    此文定稿于2006年7月1日,但考虑到我的能力有限,不知《芙蓉网》能否继续生存下去,故一直保存着没有公开。今天是国庆节也是《芙蓉网》网站开通六周年纪念日。当我再次重阅此文时,感慨万千,很想与一直和我一样不离不弃《芙蓉网》的老师、校友们,还有我的朋友们,一起分享一路行来的苦与乐。

    原想修改此文,但最后还是放弃了这个念头,因为四年多前写此文的背景、心态与今天差距甚远。“昔日芙蓉网”虽然静静地停留在互联网的一个小小角落里,但它却是我们集体回忆的最好见证。


《芙蓉网》,我的爱与梦!
——我与《芙蓉网》的缘起缘长
黄敏敏 (香港) 高中77届2班

 

04年7月,作者摄于小儿子小学毕业典礼晚会上。即代表作者已完成带孩子上学的任务。同年10月创办《芙蓉网》。

    我是国光中学高中77届毕业生,1977年12月旅居香港至今。

    梅山,永远是我心中的故乡;国光,永远是我无法忘怀的母校。我从一岁开始就在那里生活、学习,直到来港前,整整十七年不曾离开过。故乡的一草一木,母校的一砖一瓦,老师的—言一行,校友的一颦一笑,深深地烙在我的心里,时时令我梦萦魂牵,唤起我对那一段青春年华的美好回忆。当我一边回忆一边画出网上那幅旧校舍简图时,仿佛自己还在上课。而对新华楼更是情有独钟,在我25年后重游母校,返回香港后仍然念念不忘,于是特地定做了一座用纯水晶雕刻的新华楼摆放在家中。

(一)《芙蓉网》的由来

    1977年走出校门后,同学们各奔东西,天各一方,常常为彼此不通音讯而感到惆怅和遗憾……在我的心灵深处始终留有两个珍藏着的情结:一是寻找离别廿多年的同学,二是重返母校追寻当年的足迹。我常想:如果能建立一个校友网站作为平台来联系海内外的校友,缅怀我们的校主,抒发心中的国光情怀,分享彼此的喜悦,该多好啊!

此书带作者进入互联网的世界。她用Frontpage软件制作静态的《芙蓉网》

    2004年8月,我去电脑商场购物,无意中发现一本初级自学制作网页的书(当时香港流行用Frontpage软件制作靜态的网站)它像磁铁一样吸住了我,唤起了我的好奇心和建立校友网站的激情。趁着两个儿子放暑假,我开始一边看书一边按图索骥地学着制作。记得有一次,制作过程中出现了与书本不相符的画面,无法继续下一个步骤,弄了一整天也不行。第二天赶紧去请教朋友和儿子,回答总是带笑地劝我放弃。在茫然无助的情况下,我把书狠狠地丢在一边。但是,这样半途而废实在不甘心,忍不住又拿起书来,耐着性子仔细地从头看起,终于发现原来是有一个步骤还没完成就跳到另一步。问题解决了,画面如期出现,乐了好半天。就这样,大着胆子边学边做,试着设计起首页和栏目,名称就叫:《七七届国光校友网站》。

    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天后首页诞生了!我利用雅虎免费上传工具,把网页上传上网。记得那天我用家里的另一部电脑输入网址,鼠标一按,首页马上出现在电脑荧屏上,我高兴得几乎失态,抓住小儿子的肩膀用力地摇晃:“行了,看到了,成功了,太妙了……”。那真是难忘的记忆啊!

    2002年正月初四,国光中学高中77届(年段共4个班184人)在芙蓉宾馆聚会,最初我们预计只有五六十人来参加,没想到连校长、老师、同学和嘉宾一共来了一百六十三人。聚会之前发出的《倡议书》,聚会之后我写的两篇相关的文章及现场拍的很多相片,还有厦门李婷婷同学传来的一些益智文章,都成了可以首批上网的资料。我乐极了,一边迅速将文章和相片整理上网,一边打电话请同学们看。南京丁红同学第—个作出热烈的反应。她看到自己的相片在电脑屏幕上出现,立即兴奋地在电话里尖叫起来,不停地重复着喊道:“太好了、太妙了!一定要做下去……”。消息很快传开,高中75届校友张建军从西安打电话来责怪:“敏敏,你怎么这样自私,应该把这小家庭变成大家庭才对呀……”。高中78届校友、著名律师吴浩沛从福州来电话,以命令式的口气说:“国光校友需要这样一个网站,你把页面色彩再更新一次……,你一定要坚持做下去,决不能放弃……”六年前,这样简陋的网站能得到校友们的包容和支持,让我感动不已。

    有一天,我找黄国生老师商量网站改名的事,我们想了好几个名,有“勿忘我”国光校友网、《芙蓉网》……,最后我决定采用他提议的《芙蓉网》,意思是:国光母校位于梅山的芙蓉乡(现在的竞丰村),而芙蓉花是一种既脱俗又美丽的花,花通常用来形容女性,《芙蓉网》比《国光校友网》的范围来得大,有机会可以把家乡的信息也在上面发布。我把此事告知黄敬忠同学,他也属意起名《芙蓉网》。于是马上去注册www.fu-rong.hk(注1)域名,租服务器,并定于2004年10月1日开通。这就是国光校友网站——《芙蓉网》的由来。

(二) 《芙蓉网》得到校友、朋友的关爱和呵护

    《芙蓉网》甫一亮相,就令我面临极大压力。我必须想方设法去丰富网站的内容,提高网站的知名度。   

    有一天晚上11点多,香港校友会前任会长张高贤打电话来,我便把网址告诉他,请他指导。他上网看完后马上打电话来。我们谈了很久,他的远见卓识,让我非常敬佩。我们一致认为,未来的世界就是网络的世界,《芙蓉网》肯定能够成为分散在世界各地校友一个联谊的平台。第二天一大早,他就传真一篇短文过来,名为《一朵艳丽的红花》,文章评价了《芙蓉网》的作用,亦提到我的名字,给予我热情的鼓励。我觉得不宜宣传自己,终于没让这篇美文上网。他开始挂电话到香港、泰国、马来西亚,把网址告诉他所认识的校友,还利用到泰国、马来西亚、澳门等地旅游的机会,向校友们介绍《芙蓉网》,请他们上网浏览,为网站撰文、留言……,他还带头把自已的文章、书法、摄影作品发过来让我上传上网,身体力行地支持《芙蓉网》。

    我先生对我办网站全力支持,因为他认为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我的家就像一间公司。为了不影响我的操作,他特地再买一部电脑,让我和两个儿子各自拥有自己的电脑;电话繁多影响家人,他又特地另租一条电话线;在改名为《芙蓉网》后,我嫌旧的扫描器效果不好,他见到HP新出了一部扫描加彩色影印机(又可放大缩小),就买了下来;最近,为了能照一些好的相片,特地再买一部相机供我使用;有一天,他从外面回来说,看我整天坐在椅子上,腰骨迟早会有问题,又特地送我一部按摩器……这些本不该提,只为了我对先生和两个儿子这两年多年来无怨无悔的理解、支持和关心表示万分的感激。

    我认识的朋友也成了我的技术顾问。当《芙蓉网》网名定下来后,我觉得不能像《七七届国光校友网站》那样,利用雅虎提供的免费网络空间,因容量太小,而且有时网页的背景无法显现。怎么办呢?后来想到负责维修我家电脑的张瀚文先生,他读的正是服务器这一科。当我把建立网站的过程告诉他后,他深受感动,说从未见过一位四十几岁的家庭主妇,连一堂电脑课也没上过,通过看书竟然能弄出这样一个网站。其实他心里明白连什么叫服务器都不懂的人,根本不可能让一个网站生存下去,准确地说他不忍心看到我失败,于是他讲解了很多关于服务器的知识(制作网页和服务器是两个不同科目)。他还利用休息时间帮我到服务器公司申请租用服务器的空间和域名(网址),在香港注册的网址是www.fu-rong.hk 。后来,大陆的一些校友告诉我,打开网页时非常缓慢,有的说打不开,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为了解开谜团,我不停地打电话到处询问。终于查明,香港及海外的网站进入中国时都会遇到「网蔽」的情况。于是,我又向母校的网管李宝尚老师请教,他介绍了一家价钱较贵,网速较快的服务器公司(中国万网),深圳有办事处。我马上去申请域名www.fu-rong.cn和服务器的空间。此时大陆和香港两个空间同时存在(因租约为一年),但每次要把编辑好的网页上传到中国的服务器后再上传到香港的服务器,一个人管两个网站累点不要紧,但怎样才能把两边的点击人数自动加在一起呢?最后还好张瀚文先生帮忙解决(一年后取消香港域名和空间)。而让我最头痛的是简体字和繁体字。电脑如改安装简体字软件,因张先生不懂简体字,在遥控维修等方面怕无法协调,所以不敢贸然改装,只好网页用简体字,一些软件仍然用繁体字版本。但在应用时常出现各种问题,令我烦恼不已。

    许多技术问题对专业人士来说易如反掌,对我这个摸着石头过河的人来说却是一道道难关。2005年年底,我告诉黎明大学的叶鸿基学长,准备在今年元旦(2006年)把首页的横幅图片更换。12月31日晚上,他把类似现在首页的横幅发过来,我们在电话里一边设计一边制作,共设计了十八幅不同的横幅,每一幅都要放上网比较一下,花了五六个小时,最后选其中一幅赶在凌晨上网。第二天早上打开邮箱,收到他发来的一幅左右两边加了一些高楼大厦的图片,效果更好,就再次更换。

    大的技术问题解决了,碰到一些具体困难,分散在各地的校友也纷纷伸出援手。 网站开通之初,我不担心没有稿件,因为香港校友会出版的《思源》和《涌泉》两册校友回忆录,有大量的文章可以上网。可当时出版社没有储存电子版,那些文章必须用电脑打字出来才能上网,热心的老同学丁红(南京)、余淘(漳州)、刘秋英(南安)、陈波(深圳)知道后,马上答应帮忙打字。她们白天上班,利用晚上休息时间义务工作,而每个家庭主妇都有做不完的家务啊。有几次因白天需要一些短文,就打电话找厦门李莉菁(初中77届),她二话不说,马上叫公司的职员打字。还有几次,连同学黄奕专公司里的同事吴小姐(非校友)也利用午休来帮忙打字。网页虽增多了,但必须让更多的校友知道网址才行,又是这群姐妹们到处打电话、发短讯,告诉校友。李莉菁就曾经一天发了二十几次短讯,丁红、刘秋英、余淘、李清珠、李婉玲……纷纷利用电话把消息告知一些相熟的校友,这样上网浏览的校友慢慢增多了。

    在看书学习制作阶段,我每天几乎都是十几小时对着电脑,完全沉迷在网络世界里。有一次,无法完成书本所教的效果,情绪很低落,最后把问题电邮到台湾出版社请教作者。三天后,作者回信,不仅给我—番鼓励,而且教我解决问题的方法,心情顿时开朗起来。家里的菲佣对我儿子说,你妈妈生气了几天,今天才有笑容。

     为了尽快学到更多制作网页的知识,我搜集了很多业余学校的资料,但因程度和时间的关系,最终都无奈地放弃,怎么办?苦思了一礼拜,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便马上打电话给张瀚文先生,请他帮我找一位懂得做网页的朋友当老师,上课的形式就如他摇控维修我的电脑那样,我把一个IP地址告诉他,并让他预备我想学的东西,到时他可以摇控进入我的电脑,利用MSN视频教我。张先生不负所托,很快就找到一位叫阿淮的朋友当我的老师,阿淮是一位非常有耐心,有问必答的好老师。记得当时他笑说,头一回听到有人用这种方式上课,我回答他:你在你家里教,我在我家里学,这样可以节省交通时间,上课时间又可以互相迁就,我想学什么你就教什么,只有这种方法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学最多的知识。

(三) 《芙蓉网》在香港校友会的支持下展开新的篇章

    2004年10月1日《芙蓉网》开通后。我就找张高贤会长和那些老同学商量,接下去该怎么办?大家认为,香港校友会组织完善、人才济济,《芙蓉网》应归属校友会才有更好的发展。05年1月20日,张高贤学长把网站推荐给香港校友会,得到在任会长陈鼎追学长和校友会其它领导的一致赞同。为了使《芙蓉网》能大展拳脚,做到编辑自主,高贤学长还提议设立“国光校友工作坊”(义务为校友服务),为香港校友会属下的独立机构。会上,大家一致同意网站在制作方面仍然由我负责,稿件由三位编辑顾问林智育、李远荣、刘英烈协助校对,重大事宜报请校友会审议决定。那天,校友会推选我担任《芙蓉网》“制作总监”,我说,以我的电脑知识怎能当“制作总监”呢?专业人士一看就知道这是个不合格的网站,可陈鼎追会长说,这才能体现是百分百的国光校友网站呀!戴上“制作总监”的桂冠,我既感到惶恐和不安,也增添了光荣感和责任感。

    会上,大家一致认为,当前的首要任务是把网站做好,取得校友、母校的认同,然后才去考虑如何解决维持《芙蓉网》长期运作所需要的资金问题。2005年1月22日我把此决定留言于《芙蓉网》(http://www.fu-rong.cn/webskin/old-chat/chat_9b3.htm)。  

    经两年多来的摸索和发展,事实证明我们当时的构想和走过的路是正确的。

(四) 《芙蓉网》是校友们可以信赖的家园

    《芙蓉网》成了联络海内外校友的桥梁!
    校友中看到《芙蓉网》的人逐渐增多,网站在联络校友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黄宝贝76年高中毕业后,据说全家人重回缅甸,我和美国校友罗秀梅试着在留言版留言找她。李莉菁(初中77届)看到我们的留言,想起澳门有位朋友曾经向她提起认识一位叫黄宝贝的人,因为名字特别,莉菁记住了,便打电话给在澳门的朋友,辗转找到黄宝贝本人,一问果然是我们要找的校友。是《芙蓉网》帮助大家沟通了彼此的信息,把高中76届的好几位宣传队的同学,丁慧呀(南京)、陈玲玲呀(泉州)、罗秀梅呀(美国)、贾峰呀(浙江)……一一串联起来,畅叙当年同窗情谊。在2005年香港国光、新侨校友联欢会上,黄宝贝校友还特地从澳门前来参加,并为大家高歌两曲,赢来了无数掌声。

    泰国巫红光学姐,也曾在网上留言寻找同班的学友黄坚持和苏伯达。她在留言上说,三次回国参加校庆都无法见到他们,流露了一股遗憾之情。我看到她的留言,第二天就找国光校友总会黄国栋会长,他马上告知黄坚持和苏伯达的电话号码,我又挂电话到北京找到黄坚持学长,致电南安康美镇找到苏伯达学长。几十年找不到的同学,一天之内就找到了。许多校友对我说,《芙蓉网》这一联谊平台确实不容忽视,值得大家共同珍惜和爱护。

    半个月前,一位在美国硅谷的校友吴东平,有一天上网输入自己的姓名查看所发表的论文,无意中从网络上发现自己的一张老照片,是出自于《芙蓉网》,随即时空漫游于《芙蓉网》,惊喜地发现诸多师长和学友们的名字、照片和文章。于是,他点击“邮箱集”栏目,发了几封信给他认识的同学,其中一封发给他同届的同班同学余淘,询问她爸爸余山老师的情况。余淘随即把消息告诉我,我请余淘回复他,并希望他留言或赐稿。果然,很快就收到他的文章—《令人难忘的母校师长们》,还有电话号码及邮箱。我马上打电话到美国找他,感谢他写了一篇感人的文章并希望他能发相片过来让我加插在文章里。第二天,收到他发来的几张相片,我选了他的个人照和他儿子与美国总统布什的合影。当我细看他儿子的相片时,奇怪,怎么那么面熟呢,于是打电话给东平,了解之后,原来我们是小学四年级的同班同学。当年,他学习成绩优异,不用读五年级就跳级升初一年。他的出现把一些同学又串联起来了,例如同时跳级的张子泽(安溪)、黄少琼(香港)、罗秀梅(美国)、李桂玲(洪濑), 还有他的邻居丁红(南京)、……

    《芙蓉网》初显爱心成效
    然而,我觉得可以利用这个平台,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来凝聚广大校友,帮助学弟学妹,回报亲爱的母校,又能提高网站的知名度。我向国光香港校友会的学长们提议在网上开展“母亲节征文比赛”和“爱心助学工程 ”活动,得到了李金聪、张高贤、陈鼎追、潘金源、戴建国、李远荣、林智育、蔡梅团(老师)、刘英烈、潘金山等学长的大力支持 。在现任会长陈鼎追的带领下,戴建国理事长奔走呼吁,我负责起草活动整体构想。通过《芙蓉网》举办“爱心助学工程”活动,是个新生事物,每项过程要如何衔接?怎样与广大校友进行最直接的沟通以达到海内外校友一齐参予?怎样做到既有高透明度又不损伤学弟妹们的自尊?等等,都要不停地思考和探索。我首先把网页设计出来,然后把网址发给母校、香港、海外、内地校友,再致电向他们解释,然后把众人的意见集中起来,反复修改网页的内容
,使之完善。众人拾柴火焰高,在我们圆满完成任务之后,还有校友继续捐款和查询。这使我体会到,凡事只要虚心、用心、充满爱心、不存私心,踏踏实实地去做事,就有成功的机会。

    网站开通六个月后组织“母亲节”征文比赛,在146篇文章中,有好多篇自已看了都深受教育、不禁流下感动之泪,比起诸多母亲,在很多方面自已确实不称职,给两个儿子的爱也微不足道……,反省后从中得益匪浅,母子关系比以前更加亲近密切。

    后来,我们还精选了一批登载在《芙蓉网》上的作品及老相片,出版《国光校友》特刊。在永远名誉会长李仲树资助下,特刊出版后,受到广泛的欢迎和好评,并认为是值得珍藏和应该继续出版的刊物。

(五) 我陪着《芙蓉网》一起成长

    有一次,我以为永远要跟电脑说再见。那天早上突然右手无法拧毛巾,一拧整个右手臂就疼痛难忍。跑去找针灸师,他一看就说是长期用电脑引起的,患的是“网球肘”病。他把一支一寸多长的针植入肌肉里一整天,每次看到皮下那支针我就会头昏,回家后不小心让小儿子发觉,吓得他大叫起来。医生听我说怕吓坏小儿子,只好改用红外线加中药热敷,没想到那天来了个新护士,没按时拆药,手臂起了几个水泡。经过两三周的治疗,“网球肘”病治好了却留下了一个疤痕。那—段时间,似乎毛病特别多,有一天,病了去看医生,他量完血压后说我患有高血压,他说,情绪、失眠也会影响血压。我一听马上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了,那段时间血压真的如情绪般时高时低,起伏不定。

    每当我最需要支持的时候,师友们都给予我莫大的精神鼓励。初期,网上不断出现祝贺《芙蓉网》开通的留言。有母校初中部、高中部发来的,他们高度赞扬《芙蓉网》不仅是校友之间联谊的平台,也是联系母校的一座重要桥梁,我和丁红两人高兴得在电话里哇哇大叫。记得有一天收到一篇稿件,是李如龙学长发来的《祝芙蓉网开通》诗二首,因没有注明所在地是哪里,查询之后,才知道原来是厦门校友会在任理事长(会长)李如龙教授发来的。还有美国的……说真的,每一段留言,每一篇赐稿,都仿佛为我注入了勇往直前的激素,使我每天都精力充沛地去挑战每一个难题。有好几篇文章,我是一边编辑上网一边流眼泪的。象刘英烈学长的《思源曾记入学时》,他忆起六十年前,考上国光中学时,因家里已经三个月不知米之味,靠的是番薯糊口,无钱交纳学费。他看完放榜后(成绩第一名),跑回家一头栽在床上抱头痛哭,三日不思饮食,后因校主对贫苦学生的关爱使他免费进入国光中学就读。校主恩德,终身难忘,他虽然已经八十岁了,还在为校友会、社区贡献一分力量;泰国校友会会长巫庭光的《感慨人生路》,情节感人肺腑,他八岁时随母亲历尽苦难走了七个月,从广东省一路行丐到泰国寻父。他事业有成后,也竭尽所能地回馈社会;陈尹士学长的《回家探母记》,读大学时为了回家看望母亲,他不顾自己严重贫血,利用星期六下午和星期天当搬运工、刻写教材,省下了半年点心票换了三斤“喜饼”回家,家里迎接他的是一平碗从锅里捞起来半干不湿的饭。为了不让母亲、弟妹喝饭汤,他偷偷地把那碗饭倒回锅里,母亲为没有东西给远道而来的儿子吃而泪流满脸,此时的我也哭成泪人……这些让人热泪奔流的真实故事,都是时代的见证,都是时下的年青校友一起分享和学习的生动教材,让我们懂得怎样珍惜读书机会、怎样去惜福。在编辑上网的二百七十几篇文章时,我从中学到很多中文知识,做人的道理,明白要珍惜身边人和现在拥有的一切。《芙蓉网》,我愿陪你一起成长。

(六)愿与国光人携手共创我们的网络天地

    今天,电脑的普及、网络的极速发展,带给我们新的思维,各行各业都在充分利用网站,《芙蓉网》虽然只是校友的网站,但我们有二三万校友分散在世界各地,而且每年有上千人数在递增,只要做足宣传,发展的空间确实不可忽视。而在层次、水平上不应停留在现阶段,现在《芙蓉网》正迈步走向一个新里程。我愿与国光兄弟姐妹们携手来参与,来见证这一时刻,来携手共创我们的网络天地。

2006年7月1日

待  续

 

文中提及的作品如下:
(以下网页有些文章的上传时间与内容不相符,那是因为“搬家”的关系,即是文章从第一代的《芙蓉网》复制到第二代的《芙蓉网》,有时差的关系。)

 纯水晶雕刻的新华楼
http://www.fu-rong.cn/shtml/43/200801043407.shtml
 一九七七年校景簡单示图 http://www.fu-rong.cn/shtml/43/2006101932.shtml
《一朵艶丽的红花》---张高贤http://www.fu-rong.cn/shtml/339/201010017571.shtml
 黄宝贝在联欢晚会上高歌一曲 http://www.fu-rong.cn/shtml/119/20061118456.shtml

《令人难忘的母校师长们》----吴东平http://www.fu-rong.cn/shtml/140/200701121203.shtml
“爱心助学工程”活动  http://www.fu-rong.cn/shtml/132/#1
“母亲节”征文比赛   http://www.fu-rong.cn/shtml/133/#1
 母校留言(初中、高中部) http://www.fu-rong.cn/webskin/old-chat/chat_9b2.htm
 昔日《芙蓉网》第一页留言内容 http://www.fu-rong.cn/webskin/old-chat/chat_9b2.htm
《祝芙蓉网开通》--李如龙 http://www.fu-rong.cn/shtml/139/20061211662.shtml
《思源曾记入学时》--刘英烈 http://www.fu-rong.cn/shtml/15/20061118459.shtml
《感慨人生路》--巫庭光
http://www.fu-rong.cn/shtml/140/20061203606.shtml
《回家探母记》--陈尹士 http://www.fu-rong.cn/shtml/140/20061225882.shtml
《国光校友》特刊 http://www.fu-rong.cn/shtml/120/20061120488.shtml

 

相关作品
留言本 | 关于芙蓉网 | 栏目介绍 | 联系我们(国光校友工作坊) | 联系邮箱 | 闽ICP备11028451号
   
版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