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校友文萃
您的位置:首页 > 芙蓉文苑 > 校友文萃 > 2006年校友文萃 >

回家探母记---------------陈尹士(武汉)高四组1班【校友文萃】

上传时间: 2006-12-25  【字体:

回家探母记
陈尹士(武汉)高四组1班

  古人云“往事不堪回首”,我以为该回首的还得要回首。我为当代大学生们祝福,但我却不因往事而后悔。45年前回家探母事至今仍历历在目。

  从小就与母亲相依为命,没出过远门的我,1958年夏天,从闽南老家农村进入武汉钢院(现武科大)读书,就特别想念母亲。她是个文盲,连家书都难得一见。没想到接踵而来的是国家三年经济困难,粮食特紧张,肚子饿得慌,人们嘴里那馋劲,生花之笔也难以形容。同学们那浮肿、肝炎病患者比比皆是,学院只好半天上课,半天休息,叫“劳逸结合”。即使如此,也挡不住我回家探母的念头。

  回家探母,千里之遥,谈何容易,不仅路远,关键是没钱,来回要40多元路费啊!父亲远在菲律宾当伙计,因嗜赌成性,解放后就一直没寄过家费。弟妹年幼,就靠我与母亲土改后的薄田为生,我离家后,只能靠体弱多病的母亲勉为支撑,不仅无钱供我上学,还盼我设法挣钱补贴。常言道:穷则思变,天无绝人之路。当时武钢初创,钢院所在的任家路到红钢城的长江边,停满装着木材、砖、沙石、水泥、钢筋的船只,急需搬运工,按计件给报酬,这可是一条生活,我不顾自己严重贫血、脸黄肌瘦,和从河南农村来的穷学生一起,利用星期六下午和星期天干上搬运工;晚上下晚自习后,就躲到合班教室一角,帮学院教务处誊写室用蜡纸刻写教材,一张三毛钱,除了平时给家里寄钱补贴家费外,要想回家就还得再加重负荷,少不了在原来基础上加班加点。虽然稚嫩的双肩经常红肿,腰酸背疼,因刻写蜡纸时间长了,右手中指侧深凹一个坑(至今仍如此),但我想每干完一件活,挣的钱多一分,离家、离母亲就近一步,再苦再累也值得。我因违背作息制度而常受到班主席的点名批评,而许多同学不知道我是在干私活,还以为我在擂功课呢!

  回家探母的路费是够了,但总不能空着手啊!我早就筹划好了,那就是把每个月照顾大学生的半斤点心票积攒下来,待回家时,一起买回家,半年时间不知点心味。因为是当月有效,过期作废,我只好每个月最后一、两天守侯在副食商店的柜台旁,寻机用当月的点心票换取下个月的点心票,1960年放暑假时,我终于买了一两一个的武汉特有的三斤“喜饼”回家。

  “归心如箭”再好不过的表达了我当时的心情,当我看到老屋时,简直是一路小跑,但是还没进自家门,就被同屋的鼎朝婶拦住问长问短,母亲一听我声音,急忙从自家厨房赶来,泪如雨下,见插不上话又返回自家厨房,在铁锅里用铁勺捞了半天,不知捞了一碗什么东西,然后放在倒扣的陶钵下盖着,又急急忙忙的拿着青菜到屋外水井边洗菜去了。这一切虽然隔着一层厨房稀疏的木质窗户,但我全看到了。待我进了厨房,翻开陶钵一看,原来是一平碗半干不湿的饭。我再打开铁锅盖一看,里面是米粒依稀可数的饭汤,我赶紧把那碗饭倒进铁锅里,再加一把火,而陶钵仍倒盖着。

  母亲炒完菜,弟妹也都放学回家了。当我拿碗装饭时,母亲喊慢着,立即去翻那陶钵时,里面空空,眼瞪弟妹时,我连忙说是我倒进铁锅的,母亲自责道:实在是没有什么东西给你吃啊!说时眼泪又滚落下来。看着40多岁的母亲,愁白的头发和满脸的皱纹,看看弟妹瘦削蜡黄的脸,心里堵得慌,眼睛模糊了,一家人相对无语。为调节眼前气氛,我从墙上摘下挎包,取出“喜饼”给他们吃,母亲却说,吃了晚饭再吃。他们吃的时候也招呼我吃,我说在武汉多着呢!你们吃。弟妹那狼吞虎咽的样子,把我看呆了,直到我离家返汉时,那喜饼还没有吃完(不是吃不完,而是母亲舍不得吃,还给弟妹限定一天一人最多只能吃一个)。母亲还跟我说,有一天,弟妹哄她说老栋婶要找她说话,然后争分夺秒抢做糠粑吃的事。特别让我难忘的是母亲在与邻里们比老时,她没有象别人强调自己如何如何的老,只说了一件事,就让邻里们笑弯了腰,而却让我刻骨铭心。她不紧不慢的说:有一天一只苍蝇飞到额头上,我眉头一皱,竟把它给挤住了。邻里们笑得喘不过气来,她却一本正经的说:笑什么,我说的是真的。让邻里们笑得前仰后合。大家笑的是没有文化、不懂幽默的母亲无意中幽默了一回,说得既形象又生动。但是我始终笑不起来,40多岁的人竟然老成这个样子!

  返回学校后,做儿子的无以回报,惟有自己从学生定量中每月节约3至5斤换成全国粮票,连同比以前更多一点的钱寄回家。邻里们告诉我:母亲逢人谈起此事时,经常泪流满面。遗憾的是,她因过于勤俭节约,常年以咸菜度日,本就体弱多病的她又患食道癌,55岁便去世了。做儿女们难道没有责任吗?!

相关作品
留言本 | 关于芙蓉网 | 栏目介绍 | 联系我们(国光校友工作坊) | 联系邮箱 | 闽ICP备11028451号
   
版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