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
您的位置:首页 > 峥嵘岁月 > 校友风采 >

陈锡铭: 从平凡学子到杰出专家【校友风采】

上传时间: 2019-12-16  【字体:

陈锡铭: 从平凡学子到杰出专家

国务院颁发特殊津贴终身获得者
对国家有突出贡献技术专家

作者:李文


▲(1)陈锡铭教授晚年仍在勤奋工作

  陈锡铭,系南安国光中学初二十二组一班、高七组三班校友,福建省南安市洪梅镇新林村人,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终身获得者、对国家有突出贡献技术专家、国家专用大型数据通信网络总设计师。下面介绍陈校友的风采,包括其职务荣誉、成长历程、突出贡献、精神理念、奇闻轶事。内容相当丰富,读者可根据需要选读。

1.1 职务荣誉
  陈锡铭,教授(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历任国家电子工业部×××大型重要研究所副总工程师、国家专用安全多功能大规模数据通信网络总设计师(技术总指挥)、国家新华通讯社数据通信网络建设顾问、四川省通信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成都市轨道交通智能信息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全国计算机与信息处理标准化开放系统互连委员; 荣获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终身以及电子工业部颁发“对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和“八五”计划期“成绩显著个人”等称号,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3次、二等奖4次、三等奖1次、成都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次(均名列前茅或第一)以及所先进工作者4次等大批荣誉。


▲(2)


▲(3)


▲(4)


▲(5)

1.2  成长历程
  陈锡铭,1942年生于福建省南安县洪濑区新林乡(今洪梅镇新林村)。出生时家父给起名陈锡铭,但上小学时因故使用小名陈学扁,一直沿用到中学、大学,1966年大学毕业前经批准恢复原名陈锡铭。

1.2.1  小学
  陈校友1949~1955年先后就读南安瑞峰小学、五都中心小学,曾任少先队大队委、大队长。

1.2.2  中学
  陈校友1955~1961年先后就读南安国光中学初中三年(初二十二组一班)、高中三年(高七组三班),曾任学习委员、班长、劳动委员等,曾荣获“积极发行员”、“大炼钢铁优秀战士”、“三丰收积极分子”等奖励,学校给予很高评价。


▲(6)


▲(7)


(8)国光中学初二十二组一班全体同学1958年7月毕业和校领导以及任课教师合影(引自芙蓉网)
第三排左起第7为陈学扁(班长);第一排左起第5为郑明端(校长),第7为李成端(班主任)。


(9)国光中学高七组三班全体同学1961年7月毕业和校领导以及任课教师合影(引自芙蓉网)
第四排左起第3为陈学扁、第4为黄宗实;第一排左起第5为郑明端(校长),第9为李成端(班主任)

1.2.3  大学
  陈校友1961-1966年就读全国邮电行业最高学府----南京邮电学院(今南京邮电大学)。1961年7月从国光中学高中毕业,非常荣幸考入邮电部南京邮电学院无线电通信工程系通信广播电视专业,后根据国家“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随整班转入有线电通信工程系通信电报电话专业。当年考电子通信专业,主要出于兴趣,未曾想到现在这么火爆;但追求先进通信技术特别是无线电通信技术,却是自己年青时代的最佳理想。

  陈校友在南邮五年期间,在学好邮电大学通信工程全部课程并获得优异成绩的同时,担任校广播站机械领导人达四年之久(1962~1965年)。在李老师、曾老师的指导和支持下,额外学到不少有线广播知识和技术,并具体领导机械组全体同学,和播音组密切配合,从事学校每日早中晚广播、重大活动广播(例如全校师生大会或活动广播、校领导专题报告广播、外出专场广播等),以及所有广播设备的日常维护与故障修理,较好完成任务,在校小有名气。

  在校期间,李铁圣、戴启荣(也是国光校友)等老师和各位老同学都给了很多帮助。和刘长久同学合作装配晶体管收音机(当时属先行),并合编成书、刻蜡纸油印、发给其他同学。

  陈校友1966年7月从南京邮电学院毕业,因“文化大革命”留校等待,1967年9月才被分配,1968年7月才按照统一安排,离校到达工作单位。


(10)1996年补拍的学院大门


(11)陈校友(左)和戴启荣校友(右)


  (12)当年陈校友(后排)领导的南邮广播站机械组

1.2.4  工作(参与和领导研发新型数据通信网络)
  陈校友1968年7月到达国家第四机械工业部×××大型重要研究所,10月根据国家政策到广东省斗门县白藤军垦农场参加劳动锻炼一年半。


(13)

  当年大学生下放的白藤军垦农场是围海造田(图中左边为海、右边为田、中间为大堤),住在这条大堤右方(如今此地已经开发为珠海市著名旅游度假区)。

  陈校友1970年4月回到研究所开始做科学研究工作。研究所安排陈校友做电子计算机应用工作,采用软件技术(当时属于国内先行)解决电子通信系统的重要问题。陈校友从此爱上电子计算机应用工作,一干就是一辈子。在研究所三十多年的时间内,先后从事电子通信、通信网络、信息安全等科研工作:

  陈校友上世纪七十年代(1970-1979),作为技术骨干,国内率先开展电子计算机应用工作,学习和运用软件技术,突破特种电子通信系统关键技术,取得国内领先的决定性成果,由此荣获第四机械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主研,当时奖励制度不规范,只给单位颁发证书)。

  陈校友上世纪八十年代前期(1980-1986),作为技术核心,国内率先从事和主持“新型数据通信协议”、“新型数据交换设备”、“综合网络管理设备”等多项重大技术研究和设备开发,荣获机械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主研)。


(14)陈校友“七五”期间主研的新型分组交换+网络管理综合设备(XNT-NET)
点击图片即可放大


(15)陈锡铭校友主研的网络设备参加第六届世界电信展和国家的相应展览


(16)网络设备参加世界电信展的荣誉证书(复印件不清楚,红字重新表达点击图片即可放大

  陈校友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1986-1989)--“七五”计划期,作为两个主要技术领导人之一,与同事联合主持和组织“新型数据通信自动交换和管理中规模试验试用网络(PE-NET)”等多项重大技术研究和设备开发,专家鉴定会评价该系统突破数据通信网络五项以上关键和高难技术,取得国内领先和填补空白的开创性成果,为后续科研奠定坚实基础,在数据通信行业引发轰动。由此荣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和机械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以及“七五”计划期全国电子行业十大成果之一称号,陈校友为最核心研究人员。设备经过补充和完善构成新型数据通信交换网络(XNT-NET),先后参加全国电子产品展览和瑞士日内瓦的世界第六届电信产品展览。

  陈锡铭校友上世纪九十年代(1990-1997),在经过三年准备后,担任国家某专用大规模的“安全多功能大容量数据通信与交换网络(SCI-NET)”产品研制工程总设计师(技术总指挥),独立领导、组织和协调五个以上大学和研究所相关课题的产品研制工作,联合攻克大规模网络产品研制和组网应用等一系列技术难关,国内领先成功研制出如此大规模的国产新型数据通信与交换网络产品,成果的创新性特别显著(其中亲自具体主持研制成功超千I/O端口的大容量数据通信与交换节点、管理超百交换节点的异构多网一体化大型管理系统、传输信道全程自动检测系统等等),填补了当时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专家鉴定会确认该系统为国内首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建议大范围推广应用。“科技日报”和“国际电子报”都在显著位置予以报道。由此荣获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陈校友荣获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终身,电子工业部颁发对国家有突出贡献技术专家和“八五”计划期全国电子行业成绩显著个人称号,获批教授(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职称。


(17)


(18)大容量交换设备、大规模数据网络


(19)国际电子报和科技日报在显著位置对大规模数据通信网络的报道►点击图片即可放大

  1995年11月,受领导派遣,陈锡铭率领电子信息网络技术代表团,出国考察意大利、德国相关企业,学习到更多先进技术,对正在研发的数据通信网络帮助更大。


(20)陈锡铭在意大利火车站

  与此同时,作为总设计师(技术总指挥),领先提出单一网络综合管理和异构多网一体化管理理论,将网络管理国际标准引入科研和工程,领导制定相应总体实施方案,研发成功小规模网络综合管理系统、中规模网络综合管理系统;领导四个以上大学和研究所相关课题,研发成功异构多网一体化管理系统产品,填补了当时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由此荣获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排名均第一)。

  综上所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陈校友事业成就最辉煌年代,一是国内率先从事新型数据通信和交换网络前期研究和设备开发,并取得突破性成果;二是独立领导研发国家专用大规模安全多功能数据通信与交换网络系统产品,并取得更辉煌成果。

1.2.5  退休返聘(独立领导研发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系统)
  陈校友按规定2002年正式退休。然后受两个单位返聘,继续研究和开发安全和智能电子信息系统,包括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障系统、安全路由器、安全中间件、网络信息安全防护系统、轨道交通(地铁/轻轨/高铁/大铁)自动售检票(AFC)系统、地震灾害自动报警系统等等,担任成都市轨道交通智能信息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其中,安全中间件和自动售检票系统两大项目先后荣获成都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一等奖(排名均第二)。


(21)陈校友退休后被返聘,2009年领导研发成功的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系统(AFC)第一代产品全貌,自左至右依次是自动售票机、自动检票机(闸机)、半自动售票机(票务处设备)、交通车站控制中心和交通线路控制中心等四大设备。右图是这些智能设备的基本功能和主要指标。

  这些智能设备2009、2010年先后参加在成都举办的《科技展览周》和在西安举办的《全国轨道交通机电设备展览会》。


(22)陈校友2009年领导研发成功的国产第一代自动售检票系统。自左至右依次是自动售票机、自动检票机(闸机)、半自动售票机(票务处设备)、交通车站控制中心和交通线路控制中心。


(23)陈校友2011年领导研发成功的国产第二代自动售检票系统。自左至右依次是自动售票机、半自动售票机(票务处设备)、自动检票机(闸机),左后面是交通车站控制中心和交通线路控制中心。2011年参加在成都会展中心举办的相关工业展览会。


(24)轨道交通国产第二代自动售票机


(25)轨道交通国产第二代自动售检票系统(含四大设备)

1.2.6  自办企业(领导研发物联智能系统)
  2009年2月,陈校友和成都电子科大乔菊芳教授联合创办“成都韦特科技有限公司”;先后领导和主持研究与开发物联网系统、家居智能化系统、工业智能化系统等;在成都创办多个智能家居体验中心,接待社会各界人士前来参观、考察、体验、学习、试验;开办公司专业网站,推广应用物联网和智能化技术;2012-2014年先后应邀在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成都电子科大等单位做智能化专题报告,特别是2016年应邀在母校国光中学做智能化专题报告并赠送智能家居体验中心系统,都受到大批老师和同学的热烈欢迎(芙蓉网和南安教育信息网都做了详细报道)。

国家特殊津贴获得者、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光中学老校友陈锡铭教授回母校讲学【校友动态】

高7组陈锡铭(学扁)校友接受母校采访【校友动态】

校友陈锡铭智能家居体验中心见闻(一)【校友动态】

校友陈锡铭智能家居体验中心见闻(二)【校友动态】


(26)公司牌匾


(27)公司徽标和产品商标  / 2012年挂牌运行至今的业界第一个智能家居体验中心牌匾

徽标和商标由陈校友亲自设计,并在国家知识产权局注册其知识产权。它由“成都韦特”汉语拼音首字母幻化而成,象征积极火热、诚信务实、圆满团结。


(28)公司门户网站(网址www.cdwt8.com)的首页(网站内容和网页结构等方案由陈校友亲自设计敲定)最近网址更改为www.cdwt888.com


(29)


(30)


(31)“檀香山集团”有关领导和专家前来考察、体验和指导


(32)“西南交大”李成忠教授携带研究生弟子前来考察、体验和指导,并饶有兴趣留


(33)“成都中小企业管理机构”有关专家前来考察、体验和指导


(34)“南安国光中学”王炳辉校长前来考察、体验和指导,并亲自操作,提供很多宝贵意见和建议


(35)“上海世贸集团”有关领导和专家前来考察、体验和指导,赶紧拍下经过体验的智慧家居场景


(36)并就智慧家居的各项事宜进行热烈交流/“温江房产”有关领导专家前来考察、体验和指导


(37)“花水湾宾馆”有关领导专家前来考察、体验和指导“电子科技培训机构”负责人前来考察、体验和指导


(38)客户反复操作和体验,确认智慧家居功能好
客户考察、体验后爱不释手,流连忘返,留影纪念


(39)


(40)


(41)


(42)


(43)


(44)

1.2.7  著作
♦陈校友1978年独立编写专著《DJS-21程序设计初步》(206页),作为研究所内各个研究室计算机软件培训班的教材,人手一册;

♦1995年与人合作主编和出版大型技术专著《21世纪通信技术丛书  现代网络管理》(622页),成为当年畅销书,供不应求;

♦2014年独立编写大型技术专著《物联网技术和系统教程》(762页)。
同时编著了不少技术论文,其中不宜发表论文这里略去,一般性论文列举如下:

♦1990年被《第五届全国数据通信学术会议》评为优秀论文的《数据网络综合管理》;

♦1994年被《第七届全国数据通信学术会议》评为优秀论文的《开放系统互连网络管理》;

♦1998年在《第九届全国数据通信学术会议》发表的论文《安全多功能大容量数据通信网》;

♦2004年在《计算机科学》发表的论文《异构多网一体化管理》;

♦2009年在《全国第六届城市轨道交通AFC研讨会》发表的主题演讲《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AFC)发展的新方向》和专题论文《大公交系统的票务管理》;

♦2010年在《城市轨道交通研究》期刊第13卷第8期上发表的访谈录《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AFC)系统的成功秘诀》;等等(恕不一一列出)。

  陈校友还培养年青科研骨干在100人以上,有些后来成为公司董事长/总裁/总经理、研究所副所长/部长等。


(45)


(46)点击图片即可放大


(47)点击图片即可放大


1998年在全国数据通信学术会议上发表的《安全多功能大容量数据通信网络》(48)点击图片即可放大


(49)点击图片即可放大


(50)点击图片即可放大

1.3  突出贡献
  总结起来,陈校友对国家做出的突出贡献主要包括:突破特种应用技术难关、攻克新型数据通信网络交换和管理技术难关、解决物联智能化技术难关等方面:
(1)领先突破特种通信技术难关
(2)领先研发新型数据通信技术和交换模型
(3)联合领导研发新型数据通信与交换试验网
(4)独立领导研发大规模数据通信与交换网产品
(5)独立领导研发一体化网络管理系统产品
(6)独立领导研发物联网信息化智能化系统

1.4  奇闻轶事
  陈校友一生为了追求事业有成,以自己一些独特的风格和方法努力做好国家需要的各项工作。下面列出其中几项,在同时代人中可能不多见。这些是陈校友那个时代不得已而为,不一定能称得上“奇闻轶事”,也不一定是最佳选择,仅供朋友们了解其精神所在,没有必要或没有可能模仿细节;新时代,有更加好的风格和方法、条件和手段可以采用。

1.4.1  最早自学计算机并成才
  1970年春,陈校友在广东省斗门县白藤农场劳动锻炼结束后,回到研究所,开始从事电子通信科研工作。领导和老师交给的任务是用电子计算机及其软件解决特种通信的关键问题。

  当时,所里只有一台国产电子计算机,其硬件特性:CPU运算速度每秒执行3万条指令,字长42位(比特),内存8192单元(每单元42位),外存是磁鼓和磁带,还有纸带穿孔机、纸带输入机、纸条输出机和总控制桌,总体性能比现在的微计算机都低很多。

  该计算机的硬件是几大机柜的晶体管电路板,占了一个大房间,空调机也占了一个房间。

  陈校友做计算机软件工作,就是用0和1这样的二元目标代码(按4位一组分组成为十六进制)编制软件。比方二进制00 0000 0010(十六进制002)表示内存某单元的42位内容送寄存器;二进制00 0000 0100(十六进制004)表示寄存器的42位内容送内存某单元;二进制00 0011 0101(十六进制035)表示带返计数转移(计数器减一后若大于0则返回继续循环而等于0则跳出循环)。

  软件编制完成后,用纸带穿孔机对黑色纸带穿孔(每行5孔),再通过纸带输入机输入到计算机中;修改已输入的程序或数据则需要手工补充穿孔或贴孔;计算结果(程序或数据)如果需要输出,则将它打印在窄纸条上(类似现在超市打印的小收据)。如下图所示。


(51)

  这样的工作像编写天书、阅读天书、背记天书,枯燥无味、麻烦复杂,又缺乏参考书,属于冷门,没有人愿意做。当时业界没有汇编语言,更没有高级编程语言,只能直接记忆和使用二元目标代码(四位一组)编制和运行软件;也没有什么操作系统,只有简单的监控程序,这是何等困难啊!陈校友具有超强的刻苦耐劳和潜心钻研精神,认为这正是自己发挥作用的绝好机会,为了事业有成和贡献突出,遂接受了领导和老师的安排,决心拿出像样的成果(潜意识体现国光学子的能耐)。

  陈校友于是首先埋头钻研唯一的资料---该电子计算机的《使用说明书》,理解和熟记二元十六进代码形式的计算机指令表;然后对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用二元代码和十六进代码编制程序,上机运算;经过无法计数次的修改和试验,历尽千辛万苦,流淌不尽汗水,终于得到结论,解决了特种通信的关键问题,得到所领导的肯定、确认和表扬,属于部级科研成果(当时没有给个人颁发证书和奖金等奖励制度)。

  后来陈校友按照所领导的要求,将做过的程序设计工作总结一下,将可公开的内容编制成书,定名《电子计算机 程序设计初步》,发给各个研究室的科研人员,人手一册,并开办多个培训班进行技术培训。

  此事在所里产生了很好、很大的影响。陈锡铭,一个来自国光中学、邮电学院的青年,脱颖而出、崭露头角、名声四传,成为小有名气的软件人才。

  其实,陈校友在南京邮电学院这所大学学的是无线和有线电子通信工程,几乎从来没有听说过电子计算机。陈校友大胆承担任务,积极钻研电子计算机软件,千辛万苦努力,日日夜夜奋斗,终于取得成果。

  值得一提的是,陈校友具有超强的忍耐能力和自学能力。一项本不熟悉的技术或工作,只要和所从事专业、和计算机应用距离不是太大,陈校友必定会找到必要的参考资料,并且不厌其烦、反复深入钻研和探索,必定会取得比较好的结果。

  陈校友三十年科研工作的创新创业,都是基于自己超强的独立工作能力、自学钻研能力、坚持不懈能力取得的显著成就。在崭新技术面前,需要战胜大量荆棘和困难,已经没有可能依赖别的老师,人家还请你当老师呢。唯一办法是自学,并和同事沟通,共同努力一起攻关克难。况且,工作单位三百六十五行,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很难完全对口,老师教导的是分析问题的方法,无法包揽今后工作所需全部知识,因此年青人必须培养强大的自学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

  由于软件工作的特殊性---中断后再开始往往要从头来,最好连续工作。最紧张时段确实是废寝忘食,巴不得马上解决问题:每天睡眠经常不到4小时甚至通宵达旦,经常忘了吃饭。

  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好在陈校友潜意识弘扬国光精神,具有不一般的耐心和钢铁般的意志,不达目标决不罢休,终于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成功完成任务。

  后来电子计算机软件技术发展了,先后出现了汇编语言、高级语言(Basic、Fortran、C、C++)和操作系统(UNIX、LINUX、WINDOWS),软件设计越来越方便、计算功能越来越强大,陈校友如获至宝,感慨万千,继续钻研。

  在这方面,奇就奇在,陈校友不是计算机科班出身却成为杰出计算机人才,坚持自学成才,并且有效解决特种通信难题,成为软件专家。今天看来,这没什么;但在当时,实属难事。

1.4.2  独特的讲课或演讲方法
  陈校友从小学、中学、大学老师的讲课中体会到,讲课不能老是看讲稿,或将书上内容照本宣科,或背诵书上内容,或讲的人埋头写黑板、听的人埋头抄黑板(很难听清楚讲什么)。这样讲课,讲的人很累,听的人更累,效果也很差。也记得国光中学潘聪谋校长做报告口才很好,不看讲稿可讲几个小时;有的老师仅仅凭着一张小纸条讲课,但效果却很生动。

  上世纪七十年代,讲课或演讲并没有PPT(Power Point)和投影这样先进的技术手段作为辅助工具。于是,陈校友动脑筋、想办法,采取了一种新型、独特的讲课方法:

● 首先,为学员们编写一本教材,并对要讲授的内容适当分段,为每段确定一个小标题;

● 其次,将小标题或必要的关键字、重要的图形,抄写在大毛边纸(大约150cmX100cm)上,称为大字报,每天课大约需要准备8~10张大字报;

● 接着,将大字报简单装订,挂在讲堂前方;

● 最后,陈校友按照大字报上的小标题、关键字、重要图形,进行讲解;看着一个小标题,或关键字,或重要图形,就可现场发挥、讲不少时间和内容;讲完一张大字报,把它翻过去,接着讲下张大字报,直到全部讲完。


(52)陈校友当年工作讲课或报告用的大字报

  由于准备很充分,内容相当熟悉,讲解时虽然不能(也不需)倒背如流,但是大体意思还是很清楚的,讲清大体意思、来龙去脉、原因结果等就行了。这样,讲的人无需完全背诵内容,不必抄写黑板,不怕遗漏内容;听的人无需辛苦抄写黑板,只要记一记关键字即可,可以全身心听清楚讲了什么,想知道详细的内容可在课后自行看书。

  这种“大字报”的方法后来也被陈校友推广到演讲、演示、报告的场合,加上陈校友讲解时概念很清晰、层次很明确,听的人边看大字报,边听陈校友讲解,普遍反映效果很好,无不拍手叫好、热烈欢迎。大家认为,陈校友总是将复杂的问题讲得很简单易懂、清楚明白。陈校友认为,科学问题再复杂也是由一个个简单情节组成的,真相总是可以说明白的。

  当年的大字报的确开创了一种新的、独特的讲课方式!全国未见报道或不多见,称它为新的、独特的讲课方法,一点不过分吧?

  改革开放以来,陈校友看到越来越多的PPT和微计算机,心里感慨万千,现在多么美好。现在的PPT和陈校友当年大字报的思路相似,但方便多了,效果更好。

1.4.3  手工打印编写英汉词典
  上世纪七十年代,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英汉词典”(特别是“英汉科技词典”)很缺乏,书店很难买到;而要想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或解决科研领域的各种问题,又需要“英汉词典”这样的语言工具书,才能阅读外文资料。

  陈校友当时好不容易才看到一本工具书,叫《英汉科技词典》的小册子,国防工业出版社编辑出版,书店买不到。

  陈校友从朋友那里借到一本《英汉科技词典》,并用机械打字机把该词典上的所有英文单词都打印出来(该打字机也是陈校友从朋友那里借来的);然后,用钢笔将所有英文单词的中译意思抄写在英文单词后面。

  世界上没有人真的很愿意打印词典,陈校友也不例外,但是工作需要怎么办?坐在那里等待还是积极创造条件?为了方便地阅读和工作相关的英文资料,陈校友不得不选择“积极创造条件”,放弃了太多的休息,吃尽了太多的苦头,花了半年多业余时间(别人都在休息、游玩),终于将一本400页的《英汉科技词典》打印出来了。如下图所示。


(53)陈校友当年借来打印的小英汉词典和机械打字机(可惜打印好的词典现在暂时找不到)

  后来的实践证明,当时自己打印《英汉科技词典》的决定是正确的。虽然很辛苦,但是读英文资料方便多了,有效促进了工作;并且,在打印一系列单词的同时,也背熟了大约三分之一,甚至二分之一,啊!一举两得。后来的研究员考试,陈校友快速完成了英语长篇考卷的所有题目,获得高分,这和已记住大量单词有密切关系。

  自己打印词典,在全国恐怕闻所未闻,有一点新奇。有人会说,这太笨了,何必呢?是啊,谁不想聪明呢?等待吧,但那就没有词典看英文资料,影响工作。原因何在?事业和责任使然。

  改革开放以来,陈校友看到越来越多的纸质英汉词典,甚至电子英汉词典、有声词典,以及快速查找、背诵方法等音像工具,心里感慨万千,现在多么美好,当年多么无奈!

1.4.4  年过古稀仍然创新创业
  陈校友2002年以前的30多年,是创新创业科学研究的30多年,包括用电子计算机软件替代电子通信硬件、新型数据通信协议软件和数据交换模型、大容量数据交换机、大规模数据通信网络等的创造性研究、设计和实现,以及异构多网一体化管理技术和系统的理论探讨和研发,等等。

  陈校友2002年以后,特别是2012年以来,仍在创新创业,包括电子政务安全保障体系、安全路由器、安全中间件、网络信息安全防护、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物联网、家居智能化、工业智能化(“工业4.0”)等。这15年创新的技术含量几乎超过前40年。

  物联网、家居智能化、工业智能化(“工业4.0”)是当前世界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和基础,是陈校友这些年持之以恒、一以贯之的创新重点。全社会像陈校友这样的老人,大多天天在研究如何养老,有些在跳舞、唱歌,有些在运动,有些在旅游(这些都没有错);而陈校友却仍然在夜以继日地工作,并且有所成效。目前我国正在万众创新、大众创业,这对于年青人并不足为奇;而对老年人,却有一点称奇了。

  陈校友2009年,与人合作创办“成都韦特科技有限公司”,专业从事物联网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市场开拓、服务支持,从理论到实践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是一次深具长远意义的创业,也是一款古稀创业的特别案例。


(54)陈校友创建的智能家居体验中心

  以上介绍的陈校友创新创业的奋斗历程、突出贡献、精神理念和奇闻轶事,贯穿着陈校友超乎甚常的坚强品格。陈校友基于这些坚强品格,对国家做出了突出贡献。上面说了陈校友的人生经验和奇闻轶事,不是说陈校友已经很完善了,缺点难免;所说的是陈校友的一些心得体会和实践回眸。人老了,说出来和老校友聊聊,和年青朋友共勉,也是养老之乐,绝不是唱高调。

  陈校友饮水思源,认为这些成就的获得,和家人的支持、母校的教育密切相关。

  陈校友年轻时代家庭经济很困难,作为老大本应在家艰苦奋斗,这样家父、家母(以及弟妹)的负担可减轻一些;但是由于陈校友在小学、中学、大学成绩一直比较好,家父家母舍不得让儿子辍学,而是无微不至关怀,站得高、看得远,宁愿自己忍受千辛万苦,都支持儿子上小学、中学、大学,并且对如何培养成才不时提供很多宝贵的指导意见;同时,家弟、家妹也艰难承担各种繁重家务,有力支持兄长把书念到底。参加工作后,陈校友的老伴关春萍几乎包揽所有家务,克服千千万万个困难,支持陈校友专心致志工作和学习并且努力为国家做贡献,不愧“军功章有一半”的典型。

  母校瑞峰小学和洪濑新林乡亲,特别是国光中学初中三年和高中三年的各位领导和各位老师,为陈校友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指导和帮助陈校友不断提高政治觉悟,不断丰富科技知识,不断增进身体健康;同时,也得到不少同学的支持和帮助。具体事例实在太多,无法用简单语言表达。其实从上述国光中学给陈校友家父的喜报也可以充分看到;国光中学,宝贵时光,刻骨铭心,永生难忘。

  陈校友在此年逾古稀的令人怀旧时刻,深切怀念和感谢所有帮助过陈校友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各位同事、各位家人、各位亲朋好友。

1.5  精神理念
  陈校友参加工作后近五十年人生历程,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个性特质、精神及其理念、认识,不一定正确,仅供大家参考和研讨;也有不少实例,但篇幅有限,恕不一一罗列。

1.5.1  人才成长道路领悟
  纵观世界大量案例,粗略看,人的事业要取得成功的因素或类型主要有三:聪明、勤奋、机遇,可以归纳为“成功 = 聪明 + 勤奋 + 机遇”。如果头脑聪明,恰当而充分运用(这很重要),又讲究方向方法,则可能取得成功;如果勤奋努力,不断总结方向方法,即便聪明度不够,同样可能取得成功;有些特殊情况,遇到机遇,即便聪明度不够,勤奋努力也不够,也可能取得成功。如下图所示。其中,讲究、总结做事的方向和方法很重要,否则将一事无成


(55)人才成功因素或类型示意图

  纵观世界茫茫人群,粗略看,人的智力或能力“两头小、中间大”,即脑子智力特别好和特别差的人都是少数,脑子智力中等的人是多数(当然中等人的脑子智力也千差万别),如下图所示。


(56)

  由于机遇经常可遇不可求,绝大多数人要想取得事业成功,主要靠勤奋努力并讲究方向方法,这些人的业绩大小,主要看其勤奋努力和方向方法怎样了。聪明人或者脑子智力特别好的人,本来就比较讲究方向方法,如果再勤奋努力,甚至碰上好机遇,其业绩可能超越所有人。机遇有时是条件,过去说的“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虽有忽视客观规律而蛮干之嫌,但精神是好的。事实证明,即使没有条件,通过勤奋努力创造条件,也可能取得成功。

  陈校友认为自己当然有一定的智力和能力,但是如果要取得突出的成就和事业的成功,更多的是要靠勤奋努力并不断总结方向方法;况且现代科学技术经常很复杂,仅靠聪明和机遇根本无法取得成功;尤其是在研究所做科研,人才济济是交流和学习的好机会,但贡献要突出、要鹤立鸡群却更加困难、更加不容易,只有加倍努力,并讲究方向方法,才能脱颖而出。

  因此,陈校友五十年来一直非常勤奋努力,经常总结方向方法,做什么事情都认真做好,不惜牺牲自己的时间甚至利益。这在研究所单位里都是出了名的,无论哪一届领导都很尊重和重视。这些大约是陈校友人才成长道路。

1.5.2  抓紧时间学习工作
  就像前苏著名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柯察金所说,“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他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这样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全人类的解放而斗争”。名著外观如下图所示。


(57)

  陈校友认为,保尔这段话属于高度精辟、鼓舞人生的励志恒言,字字句句是催人奋进的号角;这里提起保尔的至理名言,并不是唱高调,而是客观存在、无法回避的问题。

  陈校友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不论是否承认。根据百度引证的革命导师和权威专家的论述,直观、粗略地说,世界观是人们对于世界万事万物的根本看法和观点;人生观是人们对于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的根本看法和观点;人生观主要由世界观决定。

  人们不难理解“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但并非所有人都考虑好“人的一生怎样度过”。前者是常识,人人皆知;后者是关键:不要虚度年华,不要碌碌无为。茫茫人群的一生至少可分为三类情况:第一类是一生过得很充实、很有作为;第二类是一生过得很平淡、没有作为;第三类是介于中间。显然第一类人很看重“怎样度过”这个关键点。这里只是罗列情况,并无强求之意,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历程、环境、理由、观点和为人做事方法。

  人生只有几十年(很少过百),其实很短暂,稍纵即逝。

  一般人可能很难达到保尔那样高的思想境界---为全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但是为了个人或集体取得事业的成功,而这个事业符合国家方向和时代潮流,还是有太多的理由,应当抓紧时间学习和工作。当然,必要的休息也是应该的,但总的精神是“要抓紧”。

  因此,陈校友五十年来总是提醒自己“不要虚度年华、不要碌碌无为”。现在可以自豪地说这一辈子自己“没有虚度年华、没有碌碌无为”;一直非常抓紧时间,做好每件工作或学习更多技术;经常加班加点,休息比较一般人少一些甚至少得多;能认识到工作的重要性,对工作很有兴趣,感觉“休息好是为更好工作,工作好是另一种休息”;总觉得每天24小时不够用,巴不得48小时;每天晚上、每个周日别人都在休息,陈校友还在工作或学习。

  世界上没有人无缘无故喜欢加班加点。陈校友加班加点的目的是,在这短短的几十年,抓紧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努力工作和学习,力求取得显著成绩,对国家(也对研究所、集体、家庭)做出突出贡献,成为有用、有价值、比较强的人才,要让人说这个人很行,不要让人说这个人不行。

  研究所的领导和同事都知道,陈校友是老黄牛,闲不住、加班多。“老黄牛”是好或不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天,全国有多少人在加班?加班原因很多:任务太重/任务期限太短/想把工作做得更好/想学习更多知识等等,白天或工作日时间不够用;有些任务特别是要攻克和突破关键技术,十分艰难,工作量很大,头脑再聪明、方法再巧妙、效率再提高,也无法在预定期限内快速完成,工作需要怎么办?只有一个办法:加班。当然,“老黄牛、闲不住、爱加班”不一定是最佳选择,不一定效仿,要看需要;但一般来说,加班对国家和个人的事业都是有利的,需要人们的支持和理解。
 
1.5.3  事业心责任心细心
  陈校友认为,对于工作,要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并且应当特别细心;要善于不断给自己提出目标,当然目标要明确、可行,还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修正目标;目标一旦确定,就要千方百计实现,要有锲而不舍、为了事业勇负责任的精神,不达目标绝不罢休。近几年,有些媒体责难有人老是给自己提出目标,活得太累;但事实上,任何事业有成的人都会在不同阶段考虑不同的目标,否则,连干什么都不知道,更不知道如何干,怎能事业有成?

  陈校友参加工作后,无论什么时候,领导和同事给予的评价,都百分百说具有高度的事业心、很强的责任心和做事非常细心。这不是一句空话,而要体现在行动上。对国家需要的每项工作,都尽可能思考得全面、周到一些,都非常认真、细心去做,保质保量按时或提前完成工作任务,其认真、细心程度非同一般,有时甚至太认真、太细心。

  高度事业心、责任心和细心的目的是为了什么?陈校友年青那个时代,国家经济还比较困难,工作上能给大家的钱比较少,工资不高,奖金没有,有也很少,而且一般说来大家的经济收入相互之间差距不是很大;人们没有可能为钱而工作,而那个时代的潮流是为国家、为单位、为集体做贡献。陈校友也不例外,工作不为钱,为的是一辈子有所成就,让人看得起。

  陈校友就是在那样的大环境下,为发展我国数据通信网络、信息安全、智能化等事业,不断给自己提出工作目标,以高度的责任感、以超强的坚持力,以严密、过细的工作作风,以难以计数的心血汗水和不眠之夜,做好国家需要的各项科研工作,对国家作出较大贡献的。

  陈校友认为,以上这些体现了国光学子的精神和品格。每个人从事的事业可能不同,但工作都需要有高昂的精神和品格、很强的事业心责任心和细心耐心,这样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功。陈校友在潜意识(非刻意),常常以自己是从国内外闻名的国光中学毕业而无比自豪,勉励自己拿出国光学子的风格和水平,以显著成绩报效祖国,也为国光、为家人争光。

1.5.4  学习工作讲究方法
  不论学习还是工作,都要讲究方法。仅仅抓紧时间、认真负责、努力奋斗,不讲究方法,学习和工作仍然难以取得显著成效。因为,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现代科学技术,如果没有有效的方法,就很难理解、掌握、利用和发展它。

  关于学习和工作的方法,陈校友认为自己并非行家里手,以下谈几点意见,可能是搬门弄斧,仅供读者参考和点评。从大的角度说,根据很多革命导师早就教导的“唯物辩证法”,我们做事(学习和工作)应当采取“全面、动态、发展、联系”等方法。这就要求,做事必须考虑到有关各个方面,并且分清主次;重点抓主要方面,不忘抓次要方面;优先考虑总体架构,也要考虑实现细节;搞清互相联系,做好协调工作;以动态和发展(而不是静止)的观点处理各种事务。对此,已经有权威专家发表了很多宝贵的意见,陈校友仅介绍几十年来自己体会最深的几点:抓住主要矛盾、善于总体思维、团结同学同事、掌握表达技巧。

1.5.4.1  抓住主要矛盾
  方法是用来解决矛盾(含问题/事务简称矛盾)的。关于矛盾,从大的角度说,伟大革命导师毛泽东主席早在《矛盾论》中作了非常精辟、正确的论述。陈校友年轻时代,大家都要学习《矛盾论》和《实践论》。

  陈校友的初浅体会(不一定准确)是,每个事物都存在矛盾,矛盾的解决推动事物向前发展;众多矛盾中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每个矛盾内部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主要”和“次要”的判断依据主要是它的重要性。因此首先要分清事物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分清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事物最本质、最核心、最骨干、最关键的方面,作用最重要、影响面最大,它决定事物的成败;要下大功夫、重点、首先解决事物的主要矛盾,同时不忘解决次要矛盾;如果主要矛盾没有解决,即使次要矛盾已经解决,也难保事物的成功。对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也应类似考虑。

  陈校友几十年来,工作、学习过程一直比较注意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抓住主要矛盾,解决主要问题。以大型数据通信网络系统产品的研发为例,该网络包括各种各样的电子数据设备。陈校友作为总设计师,需要做的工作很多,但最重要的工作是网络的总体设计和总体把关,最重要的设备是大容量交换机和综合管理系统。陈校友正是这样重点抓好总体工作并亲自主持两大设备研发,其它工作安排其他人员来做,结果令人满意。

  近十多年来,有专家或学者提出“细节决定(事情)成败”。陈校友建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要笼统说什么事情都是细节决定成败。对于事情宏观来说,由于宏观是由一系列细节组成的,全体细节是否做好,当然决定事情宏观的成败,但个别细节是否做好,可能决定不了事情宏观的成败;对于产品质量管理来说,当然要求产品制造过程中所有涉及的细节都做好,个别细节不一定决定产品成败,但成批细节则可能决定产品成败;对于事情主要抓住什么来说,只关注解决事情的某些细节而忽视解决事情的主要矛盾,这样的细节是否解决可能无法决定事情的成败,因为理论和实践都证明,事情的主要矛盾(本质、核心、骨干、关键问题)是否解决才能决定事情的成败。

  当然,在特殊情况下,如果细节处于关键位置,则其是否解决也可能决定事情的成败

1.5.4.2  善于总体思维
  对于学习和工作的各项事务,首先应当想好总体思路,建立总体框架(又称体系结构Architecture),不要一开始就钻到细节中。因为总体思路如果正确,事情就成功了“一半”(这是比喻重要性但有点夸张),根据正确的总体思路进行具体实现,就很可能一马平川;总体思路如果不正确,事情就失败了“一半”,根据不正确的总体思路进行具体实现,就很可能困难重重,甚至需要推倒重来。

  对于学习,总体思路或总体架构就是一本图书或一个文档的总目录和序言(或引言、前言)。读书时,首先了解总目录和序言,这就基本明确该图书或文档的大体轮廓和大体相互关系,对它们要解决的问题已经心中有数。然后研读后续各个章节,详细了解如何解决问题和具体相互关系。反过来,如果一开始就钻进某个具体章节,就很难完全理解该章节的内容或其和其它章节的关系。这其实也是写书写文章的方法之一:写书写文章时,也是首先编写总提纲(和序言),然后编写后续各个章节,必要时修改总提纲和序言。下面重点讲工作方面。

  对于工作,总体思路或总体架构更加重要,需要人们花费很大功夫把它梳理清楚。总体架构的构建方法和人们的经验与知识多少密切相关,因人而异,业界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根据陈校友几十年从事总体设计工作的经验,构建总体架构的方法大体有以下几条(仅供参考):

(1)工作事务分块:对于任何工程或项目,不能没有条理地随意开展工作或事务,而应将需要做的全部工作或事务(大一点的)全部列出,并适当划分成一系列模块(功能密切相关的工作或事务放在同一模块内,功能没有相关或仅有微弱相关的工作或事务放在不同模块内)。

(2)事务模块分线(Y轴):对于已经明确划分的各种事务模块,可以(或者应当)划分成一系列条线(时间顺序上密切相关的事务模块放在同一条线上(其实这些事务模块一起形成了工作流程),时间顺序上没有相关或仅有微弱相关的事务模块放在不同条线上)。

(3)事务模块分层(X轴):对于已经明确划分的各种事务模块,可以(或者应当)划分成一系列层级(功能地位相似的事务模块放在同一层级上,功能地位不相似的事务模块放在不同层级上)。

(4)层线接口设置:同一条线上不同层级相邻事务模块的功能之间必定需要相互联系,为此应当为它们设置相互接口;有时不同条线上不同层级相邻或不相邻事务模块的功能之间也可能需要相互联系,也应当为它们设置特殊接口,这种特殊情况不会太多。

(5)公共事务安排(Z轴):有些事务模块不能简单地放进哪一条线、哪一层级,并且这些事务模块的功能和上述条线、层级上的某个或某些事务模块的功能密切相关,只能据实做特殊安排。这类事务模块通常是公共事务模块(例如系统的管理和安全)。

(6)模块合并共享:不同条线同一层级上的两个或多个模块,如果功能完全相同,则可以将它们合并或共享,成为一个模块。这时需要考虑信息的合流和分流机制。

(7)一般来说,不同条线上同一层级的事务模块之间(具有共同“语言”)才能相互进行对等通信和交互操作,不同层级的事务模块之间(没有共同“语言”)不能相互进行对等通信和交互操作。同一条线上不同层级且不相邻事务模块之间不能进行对等通信和交互操作。

  事实上,以上所述总体架构主要是用于信息系统之间进行相互通信,并且模块、经线、纬线也不是绝对的、刻板的、必有的,不宜一刀切,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模块有无和条线、层级的组成。对于非通信的其它情况,可参考上述类似方法创建自己的总体机构,陈校友乐见更好的方法。

  国际上,总体结构的典型案例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上世纪七十年代制定的著名国际标准,即世界公认的开放系统互联七层参考模型(OSI)。四十年来,该模型成为世界上各种各样信息系统的通用总体架构,尽管各个信息系统的总体架构千差万别,不一定需要七层,但基本原则相似。现今国际互联网(Internet)著名TCP/IP“标准”的五层参考模型,乃ISO七层参考模型的简化。

总体结构常规构建方法


(58)

1.5.4.3  团结同学同事
  十八、十九世纪以前的科学技术,没有现在这么发达,很多发现、发明和创造可以一个人或几个人来完成,例如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爱恩斯坦创建相对论(包括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爱迪生发明电灯,波波夫发明无线电,莱特兄弟发明飞行器,等等。

  但是,现代科学技术越来越复杂,各种技术和工程很难仅仅由一个人或几个人来完成。现实是,稍大一点的技术或工程,都必须组织项目组或项目部来完成。但理论探讨则另当别论。

  于是,我们个人的工作必须和项目组或项目部的工作协调起来。我们必须学会团结同事一起协调工作的方法,不能采取各自为战的方法。

  团结同事一起工作的方法属于人文科学范畴,不是陈校友的专长,没有什么宝贵经验奉献给大家,只是作为一件必须考虑的工作方法提出来,以其引起讨论,进一步改进工作。

  陈校友在大学学习五年期间,领导一些同学从事学校广播站的有线广播工作;在参加工作将近五十年期间,领导一些同事从事通信、网络、安全、智能化等科研工作。通过实践,逐渐体会、总结和践行“团结同学或同事一起工作”的一些方式方法。下面几点体会不一定正确,分享给大家:

(1)对工作总体(包括需求、总体方案、实施计划等)和自己承担的工作任务,必须有比较清晰的了解和明确的打算,这样才谈得上团结同学同事一起工作;

(2)坚定不移、百折不饶,较好完成自己承担的工作任务,这样才有资格团结别人;

(3)对同事的工作,给予热情的支持,尽可能帮助解决困难,这样才能调动别人积极性;

(4)尊重同事,多看优点和成绩,多听不同意见,不要轻易否定,这样才能博得人心;

(5)严格要求自己,宽容善待同事,凡事多沟通商量,换位思考,这样才能共同工作
等等。

1.5.4.4  掌握表达技巧
  学习和工作取得丰硕成果前后,还需要掌握必要的表达技巧,把成果的来龙去脉描述清楚,进行宣传广告,或推广应用。现代社会,“好酒也怕巷子深”,成果虽好,如果大家不知道,也就没有价值。

  表达方式很多,包括演讲、报告、洽谈、演示、广播、电视、文章、文档,等等。其中很多种表达方式,不是陈校友的专长(虽然大家对陈校友的演讲热烈欢迎),这里篇幅也有限不予深究,仅仅探讨写文章、编文档的一些表达技巧。

  很多人害怕写文章、编文档,常常写不出或写不好。陈校友擅长理工,并不是写文章的高手。不过,同事普遍认为,陈校友的文章虽然不像有的小说那么生动活泼、激动人心,但是行文很通顺、层次很清晰、概念很明确,读来感觉比较舒畅。

  在这方面,陈校友提出以下几点供大家参考:

1、 如何解决“写不出”问题?
  为了解决“写不出”问题,请记住和运用以下“六W一H”,即When(时间)、Where(地点)、What(事/物)、Why(理由)、Who(有关人)、Which(有关事/物)、How(如何做)。就是说,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存在/发生/已做/将做什么事情或物品,为什么这样说或做有什么原因或理由,有关的人或事/物是哪些,具体如何存在/发生和已经/将要怎样做。根据“六W一H”进行发挥、延伸、扩展,一定可以写出一篇文章来,甚至写出一本图书来。这种方法至今未见报道或罕见报道,陈校友请需要的朋友尤其是青年朋友试试看有无效果。

2、 如何解决“写不好”问题
  文章要写得好,必须通过长期学习、反复磨练、及时总结经验,才能不断进步,不过很难速成。好文章并无统一的、固定的标准(每年高考作文评分就是例证),但是起码应当行文通顺、层次清晰、概念明确,而首先应当有合适的总体框架。

(1)总体框架:
  首先编写总目录(总提纲)和序言(引言/前言),基本明确文档的大体轮廓、基本思想、来龙去脉和相互关系等等,然后编写后续各个章节。

(2)行文通顺:
  开始写的时候,就应注意恰当运用主语、谓语、宾语、表语、定语、状语以及标点符号,尽量避免语法不通;写完一段或一篇,从头到尾再“顺”一遍或几遍,假定自己是读者(换位思考),看看哪里听来或看来语法不通、语气不顺、“不像中国话”,修改之。

(3)层次清晰:
  正确运用逗号和句号,一个意思表达完成应当用句号,逗号是意思表达暂停一下而不是表达完成,逗号不能太多(一个句子的逗号尽可能不要超过15个),更不能代替句号,“一逗到底”;

  正确运用顿号和分号,两个或多个并列的事项应当用顿号或分号,不要用逗号(英语没有顿号才用逗号代替);

  一个自然段表达一个中心思想,两个不同中心思想不要放在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的长度在A4半页之内甚至四分之一页内。实践表明,太长的自然段很难层次清晰,给人印象是庞杂无序、无所适从。

(4)概念明确:
  注意句子和自然段要表达的意思在概念上是明明白白、毫不含糊的,不要让人感觉“不知道想说什么”;句子之间、自然段之间,概念上的过渡也是合理的;还要特别注意紧扣文章的题目,不要离题、偏题,更不要距离太远神侃。

(5)注意事项:
  注意同一词汇不要重复太多,宜适当更新、换换口味,例如某某事物很好、相当好、十分好、就是好,可改为良好、优秀、杰出、卓越、出众。

  注意适当运用排比句,以加强表达语气,但不要过多。

  注意实事求是,可以肯定的事物,应当充分肯定;不能肯定的事物,应当留有余地。

  注意数字的用法,一位数字尽可能用汉字,例如“张开一张嘴巴”比“张开1张嘴巴”更合理一些(否则一位数字汉字就闲置了);两位以上数字一般用阿拉伯数字,例如86写成汉字八十六很麻烦,314159265则很难写成汉字。

  下面顺便提一下写字问题。自从电子计算机发明以后,特别是文字处理软件出现以来,人们都是通过敲击键盘书写文字,免去麻烦的手写劳顿。不过,在有些特殊场合,仍然需要手写,比如签名、便条、记录等,或没有计算机。因此,建议青少年朋友在小学、中学阶段,适当练练手写,克服歪歪斜斜,避免字不成字,争取字迹姣好清晰,不要完全放弃手写。

1.5.5  不断追求先进技术
  世界科技,真正日新月异,知识容易老化。然而,陈校友热爱电子计算机事业和工作,从年青到年老,几十年都在追赶先进技术,让自己的知识不老化。

  在青壮年时代,很多同事对技术的先进性没有什么追求;陈校友却不断在追求先进技术,承担一个又一个先进科研项目,都是研发新技术、新产品,最大成果是领导研发大规模的安全多功能大容量数据通信网络。这也是当时到科技研究所的原因,梦想不断研发新技术,争取有所创造甚至发明。陈校友在国光中学读书时,下乡到稻田劳动看到并亲自体会到人工插秧太劳累,曾经梦想自己发明一个插秧机贡献给社会(并画出草图)。

  在老年时代,很多老年人退休了天天想的和做的是如何安度晚年,例如养生、疗养、娱乐、旅游、运动等等,这些都没有错;但人各有志,陈校友年老还继续在追求先进技术,最大成果是领导研发物联网、家居智能化、工业智能化等。陈校友认为,养老的方式多种多样,适当工作也是一种养老方式,可以保持头脑思维能力和清醒思路,只要能帮助(而不至于损害)身体健康即可。这并不要求年青人依样效仿,只是提供年青人参考这种精神。

 

相关作品
留言本 | 关于芙蓉网 | 栏目介绍 | 联系我们(国光校友工作坊) | 联系邮箱 | 闽ICP备11028451号
   
版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