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 初30组 林翔云著《望洋兴探》 |
第六十二章 郑成功 郑成功(见图62-1)于1624年8月27日(日本宽永元年)农历七月十四日出生于日本九州平户川内浦千里滨。父亲郑芝龙为海商及海盗之首领,于中国东南沿海及日本、台湾、菲律宾等海域拥有极大势力。郑成功六岁之前跟随母亲住在平户,直到父亲郑芝龙受明朝廷招安任官之后,郑成功才被接回泉州府南安县石井津居住读书。 明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郑成功考中秀才,又经考试成为南安县二十位“廪膳生”之一。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郑成功为求深造进入南京国子监就读,拜入江浙名儒钱谦益门下;钱谦益为了勉励郑成功乃替他起“大木”之别字。 同年,李自成攻破燕京,崇祯帝自缢于煤山,大明帝国灭亡;随后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击败李自成进驻北京城。大明遗臣遂于南京拥立福王朱由嵩登基,于隔年(公元1645年)改元“弘光”。同年五月,清军豫亲王多铎率军南下,破扬州、南京,史可法等人殉国,弘光帝被俘,杀之。弘光政权灭亡。郑芝龙、郑鸿逵兄弟在福州拥戴唐王朱聿键称帝,于当年七月改元“隆武”。同年稍后,鲁王朱以海亦称监国于绍兴,改隔年为“鲁监国元年”。隆武、鲁监国两政权虽皆“矢志恢复”,却彼此矛盾、冲突不断,各行其是。 隆武元年(公元1645年),郑成功得隆武帝赏识,封忠孝伯、御营中军都督,赐国姓、改名“成功”、仪同驸马;郑鸿逵之子郑肇基,亦受隆武帝赐国姓。这就是人称郑成功为“国姓爷”的由来;郑肇基因为年纪较小,人称“小国姓爷”。 隆武二年(公元1646年)起,郑成功即开始领军,多次奉命进出闽、赣与清兵作战,颇受隆武帝的器重。然而真正握有军政大权的郑芝龙,却无意全力抗击清军,甚至在清军南下福建的时候,命令仙霞关守将施福(又名施天福,施琅族叔)将军队撤回福州。此举导致清军攻入闽北时几乎没有遭受抵抗。 洪承畴为郑芝龙同乡,在其承诺给予三省王爵的利诱下,郑芝龙不顾郑成功、郑鸿逵等人的反对,决意带着其他几位儿子北上向清军投降。郑成功劝阻父亲不成,只好带着部分兵将出走金门。郑芝龙本以为投降清军之后不但得保家业,还能加官晋爵;不料清军将领博洛背约,不但将郑芝龙与诸子一同挟往燕京,更出兵攻打郑家的故乡闽南南安。郑成功之母田川氏当时已从日本搬至南安定居,却不幸碰上此次劫难,于战乱中自缢身亡;郑成功得知母亲死后,更加坚定了自己抗击清军的决心。 隆武二年八月,清军攻克浦城、霞浦,隆武帝出奔江西,却在汀州遭清军俘虏,之后绝食不屈而亡。 郑成功走避金门之后,便开始于沿海各地招兵买马、收编郑芝龙的旧部,更在南澳募集了数千兵力。隆武二年十二月(公元1647年1月),郑成功在烈屿(小金门),以“忠孝伯招讨大将军罪臣国姓”之名誓师反清。 隆武三年(公元1647年)七月,郑成功会同郑彩部队攻打海澄,失败。八月,郑成功又与郑鸿逵部合围泉州城,清军漳州副将王进率援军至,郑军不敌败退。 隆武四年(公元1648年),南明浙江巡抚卢若腾等人来归,郑成功蓄积实力后再次出击,攻克同安县。五月,郑军围攻泉州。七月,清军靖南将军陈泰、浙闽总督陈锦、福建提督赵国祚等转而攻击同安,郑军不敌,守将、军民死伤无数。不久,大清援军抵达泉州,郑成功乃解泉州之围,怆然退回海上。 同年,清朝江西总兵金声桓、王得仁于江西起兵反正,清朝广东提督李成栋亦投向永历朝廷,使反清复明的声势一时大涨。只可惜各方反清势力在彼此没有默契、各自为政的情况下,大多沦为地方性的抗争。不久后,清朝压制了江西的金声桓、王得仁势力;广东李成栋军亦于永历三年灭亡。
永历三年(公元1649年),郑成功改奉永历年号为正朔。后永历帝册封他为延平王,故亦有称其为郑延平者。 是时,闽南地区呈现混乱的局面,除了大明的官方部队和清军以外,到处都有土豪、山贼拥据城寨,相互争并,并且就近向百姓课收钱粮,宛如土皇帝;相较于这些地方势力,郑成功拥有较完善的军备,但却也因为军队太庞大,而领土太少,面临筹集粮饷的重大问题。永历三年十月,郑成功决定挥兵南下,除了打击闽南清军外,也打算沿路收服各地的城寨以为粮源。一个多月下来,从清军手上攻取漳浦、云霄等地,亦平定了达濠、霞美等寨;十一月,郑军攻诏安不克,乃决定转入粤东,经分水关至潮州一带征讨不合作的零星势力;至隔年五月之间,又第次收服了潮阳以及周边许多山寨。 潮州守将郝尚久虽于永历二年时就已随李成栋反清,但其曾经袭击施琅、郑鸿逵的部队,也曾经拒绝郑成功“联军”的要求,并在郑成功攻打新墟寨时派兵与郑军为难,与郑成功之间素有嫌隙。永历四年(公元1650年)六月,郑成功军队行抵潮州,便以郝尚久立场“不清不明”为由,出兵攻击潮州。郝尚久部队不敌郑军,只好退守潮州府城;揭阳、普宁、惠来等县尽入郑军之手。不久,清军亦再次攻入广东,使得郝尚久在潮州处于背腹受敌的情形,一气之下便向清军投降,引清军进入潮州城,一同对抗郑成功。郑军围困潮州城长达三个月,除了久战不克、士气低落,亦面临粮饷接济问题,只得于八月解潮州围退回闽南。 同年,郑成功族叔(一说族兄)郑彩、郑联的军队领有厦门。郑成功退回闽南之后,为了拓展实力乃借口郑联在厦门横征暴敛、使民不聊生,采取施琅的献策用计图取厦门。中秋节时,郑成功趁着郑彩离开厦门的时机,前往厦门拜访郑联,郑联大意并未设防,惨遭刺杀身亡。不久,郑彩得知郑联的死讯,更加不敢与郑成功作对,回到厦门后便将兵权都交了出来;郑成功亲自接收了郑彩、郑联大部分的部队,并且实际取得厦门、金门作为根据地。 十一月,清军平南、靖南二王率数万铁骑攻入广州;郑成功奉永历帝敕南下勤王,令叔父郑芝莞留守厦门。十二月,郑成功抵广东揭阳,与郑鸿逵会师;两人商讨后,决定由郑成功继续率军南下勤王,而郑鸿逵则移师往厦门协防。同年,鲁王在阁部曾樱等人陪同下,来到厦门投靠郑成功,被安置在金门。 永历五年(公元1651年)正月,郑成功抵南澳。二月二十五日,郑军舰队于盐州港附近遭遇风暴,郑成功的主船险些解体、翻覆,几乎所有船上器具,包括鼎灶都一并丢失;据记载当时船上甚至连食物都无法准备,郑成功本人也连饿两餐。直到隔天下午风雨渐歇,郑成功的主副座船才得以回到岸边与舰队会合。此乃郑成功本人于海上遭遇最大的一次凶险,事后郑成功也重赏主副中军船的两位驾驶。 三月,郑军抵达广东大星所。另一方面,清朝福建巡抚张学圣得知郑成功的主力军队已经前往广东,厦门防务松散,似有可趁之机;乃命令马得功、王邦俊等趁虚攻击厦门。马得功挟持身在南安的郑芝豹,命其交出船舰渡载清军往厦门,并且顺利在海面上击败郑军。面对清军来袭,负责厦门防务的郑芝莞未战先怯,只顾着将财物搬运至私人船上逃亡;使得清军相当轻松就攻破厦门,并将郑家的积蓄、装备掠夺一空。由于事出突然,董夫人与郑成功长子郑经只来得及携带祖宗牌位避于海上逃过一劫。清军侥幸偷袭得逞之后,却没打算留在厦门与郑军决战,于是满载战利品即返回内陆。这时赶赴厦门支援的郑鸿逵,正好于海面遭遇返航之马得功部队,将其围困,却被马得功威胁将害其母、兄(郑芝龙)性命,无奈之下只好放走马得功。不久,郑成功于广东得知了厦门遭袭击的讯息;原本他仍坚持继续南下勤王,但终因上下将士思归,哭声遍闻,乃不得已班师回厦门。收复厦门后,郑成功追究起责任,将怯战以逃的叔父郑芝莞斩首;而放走马得功的郑鸿逵则交出兵权、自请退隐白沙,不再过问政事。 永历五年五月,郑鸿逵麾下大将施琅处决郑成功手下曾德,因而得罪了郑成功,使得郑成功决定诛杀施琅一家。施琅在友人帮助下虽逃过一命,但父亲、亲弟都被郑成功处死,从此与之结下深仇。施琅逃离厦门后,决定再次向大清投降。 同年,郑成功率领明军先后取得磁灶大捷和钱山大捷,清廷大为震动。十一月,清军派遣福建陆路提督杨名高率数千骑兵与步兵南下,前往增援漳州清军王邦俊部。由于清军南援漳州,必定要经过泉州,于是郑成功准备在泉州地界阻截清军。郑成功率领所部渡过海峡,在小盈岭一带安营驻扎。杨名高令清军兵分三路,向小盈岭发起进攻,同时派一支清军由鸿渐山迂回到郑军后侧,企图合围明军。郑成功亲自指挥明军奋勇杀敌,清军顽抗了一阵,终于抵挡不住、纷纷溃败,杨名高纵马而逃。而包抄郑军的那路清军,一开始进展顺利,但之后明军大将甘辉率领援军赶到,清军终于全线溃败,狼狈而逃。郑军一路追击,一直追到马厝巷,杨名高侥幸逃脱,明军取得了小盈岭大捷的胜利。 小盈岭大捷继磁灶大捷和钱山大捷之后,郑成功在闽南三战三捷,鼓舞了一批前明军将领纷纷反正。十二月十五日,清军漳浦副将陈尧策率部反正。永历六年(公元1652年)正月二日,海澄清军守将赫文兴率部反正。郑成功又派部将攻略漳州南部,十二月十六日,黄廷攻占诏安;次年正月四日,黄兴克复平和、漳浦、诏安、南靖等地。这样,明军光复了漳州南部的大片地区。 年底,包括定西侯张名振等人皆来投靠郑成功,使郑军的声势愈形高涨。 永历六年(公元1652年)一月,海澄守将赫文兴向郑成功投降。二月,郑军攻长泰,清廷派遣陈锦率大军前往救援;两军于江东桥展开大战。郑成功仗着对闽南地形较为熟识,在江东桥附近安排了许多伏兵,大败陈锦,歼灭多数清军,取得江东桥战役的胜利。不久即攻下长泰。 攻克长泰之后,郑成功集结大军进攻漳州府城,将之层层包围。四月,清朝为解漳州之围,于是募集百艘船舰进犯厦门,攻郑成功所必救。郑成功遂派陈辉、周瑞等率领百余艘战舰迎击,于崇武大败清军,取得崇武战役的胜利。郑军在海上大捷,因而对漳州城的施压没有稍减;然而漳州守军亦相当顽强,使得围城的势态持续超过半年。 几个月下来,漳州城内的水粮已竭,士卒、百姓饿死者不计其数。据说当时,城中军民互相争夺食物,即使家中有食物者也不敢烹调,因为一旦被发现燃起炊烟的人家就会被抢,更传说有人吃人肉的惨况发生。永历六年(公元1652年)九月,清军将领固山额真(都统)金砺率领了万人大军开抵福建,进入泉州府;郑成功才下令解除漳州之围以待敌军。郑成功将部队布置于江东,欲用击败陈锦的同样方式,来伏击金砺军,但却遭金砺固山识破,两军展开混战。郑军于交战失利后,只能撤退以确保海澄、厦门的安全。 永历七年(公元1653年)四月,金砺进犯海澄,与郑成功展开激烈战斗。在清军的猛烈炮火之下,郑成功部队损失惨重,许多部将战死;郑成功见军队士气低落,亲临阵前喊话,也险遭炮击。五月,郑成功侦知清军火药钱粮不继,于是诱敌决战,趁清军大举渡河之际,以火攻大破金砺,取得海澄战役的胜利,海澄得保安全。 清军两度大败后,于八月遣使与郑成功议和。郑成功见军队征战连年已然兵疲马困,也想借此机会筹措粮饷,稍事休养,于是便答应与清朝谈判。清廷拟封郑成功为海澄公,并承诺给予一府(泉州府)地方安顿兵将;这样的条件不为郑成功所接受。 永历八年(公元1654年),定西侯张名振见清军已将军力集中于福建,则浙、苏地区防务势必空虚;于是乃向郑成功请师,率领百艘战舰北上,图取江南地区。张名振的北伐之师攻入长江,直达金山寺,威胁南京城;但因为后援接济不及,只得回师。二月,清廷再遣使与郑成功,承诺给予兴化、泉州、漳州、潮州四府地方;郑成功以“兵马繁多,非数省不足安插”为由,再拒绝之。八月,清又遣使往议;郑成功的亲弟郑渡、郑荫也在使节之中。郑成功称“清朝没有诚意”,并谓“我一日未受诏,父一日在朝荣耀”,又一次拒绝清朝提出的条件。 同年,南明西宁王李定国与郑成功联系,希望从东、西合力进攻广东,则明朝势力得以合流;若再沿长江北伐,攻赣、皖、苏各省,则复兴大业有望矣。郑成功派林察、周瑞督军西进,却因故延误了与李定国的约期;致使李定国孤军奋战,虽克复肇庆,却于广州城外大败而回。李定国本来对与郑成功会师北伐,抱有很大期待,甚至促成李、郑连姻来巩固盟谊;但却因郑成功屡愆军期而误了大事,李定国对此相当失望。 十一月,清军漳州协守刘国轩向郑成功投降,引郑军进入漳州府城;漳州总镇张世耀见大势已去,与以下官员尽皆向郑军投降。十二月,郑军分兵进击,拿下同安、南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诸县,军队进入兴化地方。 永历九年(公元1655年),因为永历帝和郑成功势力相隔遥远,永历帝特准郑成功设置六官及察言、承宣、审理等官方便施政,同时允许他委任官职,武官可达一品,文职可达六部主事。郑成功每次拜封官员,都请朱术桂和明朝宗室在旁观礼,以示尊重体制。郑成功同时将厦门(当时称中左所)改名为思明州,并建造演武亭,以便郑成功亲自督察官兵操练。 同年九月,清军定远大将军和硕郑亲王世子济度率三万大军入闽,会同驻闽清军,准备进攻厦门。郑成功决定放弃已占领的漳、泉两府属邑,并拆毁城墙让清军无所屯扎,借此巩固金、厦的防御。与此同时,还派遣部将率领舟师两路进击,一北上浙江,一南下广东,令清军腹背受敌、难以兼顾头尾。北上郑军连战皆捷,攻入舟山;南下郑军虽一度攻取揭阳,却遭到清援军击溃,死伤惨重。隔年四月,济度调集各路水师进攻厦门,于围头海域遭郑军痛击,清军大败而归。郑军取得泉州战役的胜利。永历十年(公元1656年)十二月,郑成功部队又在闽东北取得护国岭战役的胜利。 南征舟师返回厦门,郑成功议处败战之罪,原本要将苏茂、黄梧、杜辉一起处死,但是在众将跪地求情之下,郑成功决定斩首苏茂一人,黄、杜则戴罪图赎。后郑成功命黄梧镇守海澄,还特别嘱咐黄梧以戴罪之身应力图建功;但是黄梧知道郑成功一向治军严苛,害怕自己一旦再犯错就会送命,于是便与副将苏明商议,决定向清朝投降,献出海澄县城。海澄是郑成功多年来投注了相当多人力、物力建造起来的坚固堡垒,黄梧的投降无疑给了郑成功一大打击。 起兵后的十多年,郑成功的据地仍然只以厦门、金门等沿海岛屿为主。但是郑成功完全控制了海权,一方面深入内陆广设商业据点〈山五商〉,开辟货源以和外国人贸易来累积资金;一方面以此募兵(包含日本、白人、黑人等外籍佣兵)及进口盔甲、铳炮、刀剑等武器来筹备军力、军备;又以内陆的商业据点为基,发展情报组织洪门。 永历十二年(公元1658年),郑成功统率水陆军十七万与浙东张煌言会师,决定大举北伐。大军进入长江之前,于羊山海域遭遇飓风,损失非常惨重,只得暂且退回厦门。 隔年,郑成功再次率领大军北伐,会同张煌言部队顺利进入长江,势如破竹,接连攻克镇江、瓜洲,接连取得定海关战役、瓜州战役、镇江战役的胜利,包围南京。张煌言部亦收复芜湖一带十数府县,江东一时震动。后因郑成功中清军缓兵之计,意外遭到清军突袭,致使郑军大败,损兵折将,包括甘辉、万礼、林胜、陈魁、张英等大将皆死于是役。郑成功兵败后,试图攻取崇明县,做为再次进攻长江的阵地,却久攻不克,只好全军退回厦门。南京之战可说是郑成功生涯当中最重要的一役,却是先盛后衰,以大败收场,使郑成功的反清大业受到致命挫折。 永历十四年(公元1660年),郑军在福建海门港(今龙海东)歼灭清军将领达素所率水师四万余人,取得厦门战役的胜利,声威复振。 北伐南京失败后,郑成功所部元气大伤,并且面临军粮不足的问题。为了解决大军的后勤给养,郑成功决定前往台湾。永历十五年(公元1661年),郑成功亲率将士二万五千、战船数百艘,自金门料罗湾出发,经澎湖,向台湾进军。荷兰于台湾拥有两大防御要塞,一为位于大员的热兰遮城(Fort Zeelandia,今台南市安平古堡),二为位于台江内陆赤崁地方的普罗民遮城。1661年4月30日农历四月初一,郑军经由鹿耳门海道进入台江内海并于禾寮港(今台南市北区开元寺附近)登陆,意图先求取防御薄弱的普罗民遮城(Provinta,今台南赤崁楼)。随后郑军在台江海域与荷兰军舰展开海战,击沉荷军舰Hector号,取得台江内海控制权,并同时在北线尾地区击败荷兰陆军,以优势兵力包围普罗民遮城。不久,于四月初五日即迫使普罗民遮城守军出降。五月初二日,郑成功改赤崁地方为东都明京,设一府二县,以府为承天府,天兴县、万年县。 在取得普罗民遮城做为据点之后,郑军随即由海、陆两面围困热兰遮城。由于考虑到两万大军的粮饷调度不易,郑成功并没有做持久战的打算,一开始即对热兰遮城施压,试图胁迫荷兰军队投降。遭荷兰大员长官揆一(Frederik Coyett)拒绝其投降要求之后,郑成功一度下令强攻热兰遮城,却遭遇荷军极顽强抵抗,郑军损失惨重。由于强攻不下,加之大军粮食短缺,使得郑成功被迫改变策略,派出大部分的军队至南北各地屯田、征收钱粮,以解大军乏粮的燃眉之急,对热兰遮城改采长期包围的战略。 同年七月,荷兰东印度公司从巴达维亚调遣的援军抵达大员,除了六百多名士兵、十一艘军舰以外,增援部队亦为热兰遮城带来大量补给品与火药。时郑成功的军力仍分散台湾各地实行任务,驻守于大员以及普罗民遮城市镇的军力预估不到三千,遂使荷兰军重新燃起反扑的希望。七月中旬,停泊于外海的荷兰援军遭遇强风侵袭,被迫离开大员海岸,前往澎湖躲避风雨;其中荷兰军舰Urck号搁浅,船上人员皆遭郑军俘虏。此一变故,使郑军获得整备的暂机,待荷兰军舰于八月回到大员海域时,郑军虽未能调回多数兵力,却已然完成作战的准备。八月中旬,荷、郑两军于台江内海展开激烈海战,郑军大获全胜,击沉一艘荷兰军舰,并夺取船只数艘,自此荷军丧失主动出击的能力。 十二月,德籍荷兰士官Hans Jeuriaen Rade叛逃,郑成功在其提供之情报的帮助下,炮轰击毁热兰遮城的乌特勒支碉堡,使热兰遮城之破终成定局。1662年1月28日农历十二月初八日,荷兰大员长官揆一修书予郑成功,表示同意“和谈”。几经谈判,荷兰人终于永历十五年十二月二十日(公元1662年2月9日)向郑成功屈服,退出台湾。 大航海时代的先行者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两国远航之所以最早,其实是得益于地理位置和宗教的动力,并没有经济实力做后盾,这也是二者迅速被取代的原因。实际上,至公元18世纪60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西方文明才实现了从落后的追随者到文明的引领者的转变。 而在此之前,与亚欧大陆的其它文明相比,西方文明并没有绝对优势,各文明之间没有代差,当西方各国横行在地球的大海之上时,大陆的主宰依然是中国和伊斯兰世界。所以,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衰落并不令人惊讶,而荷兰的崛起同样得益于其有利的地理位置——欧洲的斯海尔德河、马斯河、莱茵河都从荷兰境内入海,背靠欧洲大陆,荷兰的鹿特丹曾长期是世界第一大港口。 荷兰本属于西班牙王国。荷兰的崛起标志着大航海时代的强国从西南欧转移至西北欧。公元1568年-1648年,是荷兰反抗西班牙统治的“八十年战争”,西班牙称其为“低地国叛乱”。公元1581年,荷兰成立了尼德兰联省共和国,这个国家之所以被称为荷兰,是因为其境内的“北荷兰省”和“南荷兰省”最有名。荷兰独立后,与西班牙的战争依然持续,直至公元1648年,西班牙才承认荷兰正式独立。 荷兰一独立,便加入了大航海的行列,并公开挑战葡萄牙在东方的霸权地位。公元1580年,葡萄牙被西班牙吞并。公元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成立,后来东起好望角,西至南美洲南端麦哲伦海峡的国际贸易被荷兰所垄断。葡萄牙逐渐被赶出东方,第一个大航海时代的主角谢幕。 当时荷兰人的商船队拥有约10000艘船,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队,英国人直到公元18世纪才能跟荷兰人在海上争锋。公元1624年,荷兰占领台湾,此时的中国处于大明末年——天启四年,这一年,郑成功出生。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巧合,荷兰占领台湾的这一年,郑成功出生,而37年后,37岁的郑成功驱逐荷兰人,收复了台湾。 西班牙人和荷兰人向东殖民几乎是同时期进行的,西班牙人一开始的据点是菲律宾的吕宋到,公元1571年,西班牙人在马尼拉建立殖民地后,就以此地为东亚贸易的中心,逐步征服菲律宾其他岛屿,不过一开始西班牙人还没往北扩张,也没打台湾的主意。 不过日本出了个狠人丰臣秀吉,他妄图征服世界,对于菲律宾也有想法,他的想法是先控制台湾(那个时候台湾是不毛之地,不在主要征服范围),再以台湾为根据地南下进军菲律宾吕宋,这下子西班牙人注意到台湾了,殖民地很多官员都催促西班牙总督去抢先占领台湾,不过此事还是不了了之,因为丰臣秀吉“壮志未酬”就在朝鲜被明朝痛打,郁郁而终。 但后来荷兰人来了亚洲,主基地在印尼的爪哇,荷兰人想抢西班牙人的贸易利益,荷军一开始想夺取澳门与澎湖的作战都告失败,明朝海军还是很强的;所以就开始打化外之地台湾的主意,占据了台湾南部。 西班牙人见大事不妙,也占据了北部,公元1626年,瓦德斯率领舰队从马尼拉出发,沿着台湾东海岸来到鸡笼湾内的小岛(鸡笼岛、今和平岛),并建立圣萨尔瓦多城作为统治中心,此岛也连带被命名为圣萨尔瓦多岛。 不过西班牙人显然要倒霉一些,荷兰人占据的台南是平原地带,民风温和,适合开发;但台湾北部真的是事实上的“化外之地”,且土著攻击性很强,所以西班牙人被台湾诸多原住民部落围攻,撑了好几年,西班牙人向四周攻击,才渐渐站稳脚跟,不过和台湾原住民还是冲突不断。 原本西班牙人盘算占领北台湾后,就可免去荷兰人的威胁,可是局势并不如意。就算占领了北台湾,但事情并不如意,因为荷兰人只要在中国沿岸阻止商人,照样可以威胁马尼拉的经济。而且东南沿海的华商早就控制了中国——马尼拉的商业;而和日本的生意也没有打开,这个地方成为“鸡肋” ,每年都要消耗殖民地大量资源经营。 赔本赚吆喝实在是难受,西班牙人想走,公元1637年,菲律宾总督科奎拉为了减少开支,决定削减北台湾的军力。他下令毁掉淡水的圣多明哥城,仅驻军于圣萨尔瓦多城。 不过荷兰人可不希望西班牙人残留势力,去趁火打劫了,公元1641年,荷兰人决定去打探虚实,如果能打就打一仗,西班牙人威望大减,很多原本受西班牙震慑的原住民也改投荷兰阵营,1641年8月,荷兰东印度公司第6任台湾长官保罗·杜拉弟纽司派遣205位荷军士兵,及约500位淡水原住民组成的联军,远征被台湾,这就是“第一次圣萨尔瓦多城战役”。 此战荷兰人胜利了,不过由于重武器缺乏所以无法攻城,西班牙人又拒绝投降,所以荷兰人返回了,但荷兰人控制了西班牙人控制的淡水。 之后,西班牙人决定加强防御,当地波提罗长官违背总督科奎拉的指示,重建可以俯瞰圣萨尔瓦多城的撤守堡,以免尔后荷军从此地居高临下炮击主城。不过荷兰人还是来了。 1642年,巴达维亚荷兰当局再以拉莫提为统帅,增援台湾,不过当地的荷兰人担心夏季季风结束前,援军无法抵达台湾,遂派哈鲁斯带了396名士兵再次进攻,这就是第二次圣萨尔瓦多城战役(鸡笼之战),此时荷兰人有重武器,所以能攻城,西班牙人共阵亡6位士兵及损毁2台加农炮,放弃抵抗,之后西班牙人商议,遂于26日开城投降,西班牙人控制台湾的历史结束。 此战后,西班牙俘虏被运至巴达维亚囚禁,然而不久后即获释,于1643年6月29日平安返回马尼拉,不过长官波尔的里奥害怕被追究战败责任,不愿随其他人回去马尼拉而滞留于望加锡。于是,菲律宾总督科奎拉被迫承担丢失台湾的责任,1644年卸职总督后就遭当局逮捕,坐了4年牢,算是个倒霉鬼。 南明的抗清斗争可以分为两块:东南的郑成功和张煌言,西南的李定国。与李定国坚定的辅佐永历帝、以图复兴大明不同,海盗出身的郑成功从一开始便有“依朝鲜例”自立的打算,“大明”作为旗号的意图更为明显。 但这只是相对而言,与李定国有西南地区作为后方不同,郑成功主要飘在海上,极其需要一块供应粮草的后方基地,而最终郑成功选择了台湾。郑成功人有大志,且坚毅独断,收复台湾,便是其在下属议论不一的情况下力排众议而决策的。 客观的说,台湾的荷兰军队并不多,其兵力只有一千多人,海上也只有四艘战舰,但即便如此,在当时的海上,荷兰人一直是无敌的。 郑成功之前,荷兰人一直觉得中国人胆小如鼠,只要一放枪,便会四处逃散,荷兰人甚至认为,25个中国人也抵不上一个荷兰兵。 但公元1661年,郑成功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最终抱头鼠窜的是荷兰人,郑成功登陆台湾的海战和陆战均取得了胜利,荷兰人最终全部撤出台湾。 郑成功下令屯垦台湾的范围,北达噶玛兰(宜兰),南至琅峤(恒春),后因大肚平埔族拍布拉(Papora)族大肚王与琅峤番人的反抗而减缓扩张;郑成功实际的统治区域大约是从二林(现彰化县二林镇)到茄藤(屏东县佳冬乡)的范围之间。 爱新觉罗·玄烨(康熙)当上清朝皇帝后,黄梧向当权者鳌拜建议“平贼五策”,内容包括长达20年的迁界令,自山东至广东沿海廿里,断绝郑成功的经贸财源;毁沿海船只,寸板不许下水;同时杀成功之父郑芝龙于宁古塔流徙处,(一说斩于燕京柴市口,即今府学胡同西口,圆弧时期以来的刑场);挖郑氏祖坟;移驻投诚官兵,分垦荒地。郑成功接连听闻噩耗,加上在台将士水土不服人心惶惶,其子郑经又在澎湖与乳母私通,使得郑成功内外交逼,于永历十六年五月(1662年6月23日)急病而亡,死前大喊:“我无面目见先帝于地下”,抓破脸面而死,年仅39岁。原葬台南近郊洲仔尾(今属永康市)。1699年迁葬南安祖墓。 郑成功的儿子郑经继续经营台湾,改东都为东宁。依陈永华之议,移植明朝中央官制,仍奉已死的南明永历帝之正朔。后因降将施琅攻克澎湖岛,因此孙子郑克塽于1683年降清,为免台湾民众起反抗之心,郑氏在台诸坟悉数遭清王朝掘起迁葬内陆。 1684年4月,台湾正式纳入清朝版图,隶属福建省,设台湾府,辖台湾县,凤山县与诸罗县,总计郑氏政权在台湾只有短短二十几年的时间而已,但是因为其特殊背景,因此中国台湾、中国大陆以及日本的史界均对此关注,提出各种不同的有趣观点。 《台湾县志》记载:“当国姓公卧病的当初,五月初二早,忽天昏地暗,黄风大作,初三更风雨交加,台江及安平外海波浪冲天,继而雷震电闪,如山崩地裂,……初五日,天平雨晴了,初八日,国姓爷归天。” 郑克塽降清迁居燕京后,上疏表示“念台湾远隔溟海,祭扫维艰”,请迁内地。康熙皇帝对此下诏:“郑成功系明室之遗臣,非朕之乱臣贼子。敕遣官,护送成功及子经两柩,归葬南安,置守冢,建祠祀之。”并提赠挽联:“四镇多贰心两岛屯师敢向东难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五月二十二日,郑成功父子迁葬福建省南安市康店村覆船山,附葬于七世祖郑乐斋坟墓内。 另,民间传说郑克塽为了使郑成功安眠地下,不再受干扰,护送郑成功灵柩从北京到固始郑家飨堂安葬;另一方面,为了遮人耳目,又派其弟郑克举到福建南安刻了一块《郑氏附葬祖父墓志》,声称郑成功附葬在“郑氏乐斋公茔”祖坟里。但此说并无具体证据支持。固始县汪棚乡邓大庙村有郑成功衣冠冢,真伪待考。 郑成功是中国历史上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他晓勇善战,令殖民者闻之丧胆。但郑成功 就在台湾收复后不久便去世了,年仅38岁。正值壮年,却突然暴病而亡。仔细推敲其死因 ,就会发现有许多疑点。关于郑成功的死,同时代人如李光地、林时对、夏琳等人的笔记都很简单,一般是说“伤风寒”、“感冒风寒”,但一个正值壮年的人怎会轻易地被“风寒”夺去生命? 根据郑成功临终前的异常情况和当时郑氏集团内部斗争的背景,有人认为郑成功是被人 投毒杀死的,这一说法目前最引人注目。此说主要的依据有: 第一,郑成功死前的情状与中毒后毒性发作的症状极似,另外,夏琳《闽海纪闻》中记 载郑成功临终前都督洪秉诚调药以进,成功将药投之于地,然后成功“顿足扶膺,大呼而殂”。郑成功大概察觉出有人谋害自己,但为时已晚。 第二,郑氏集团内部暗藏着一些危险因素。生性暴烈的郑成功,用法严峻,郑氏部下,包括他的长辈亲族因过被处以极刑者很多,众将人心惶惶,其中很多人在清廷高官厚禄诱惑下叛逃,郑氏集团内部关系极其紧张。伍远贤所编《郑成功传说》一书中记述,清廷收买内奸刺杀郑成功,因此,如果说台湾岛上一直有人企图谋害郑成功,极有可能是以清廷作为背景。 第三,一个重大疑点是马信神秘地死去。马信是清降将,后来成为郑成功的亲信,郑成 功去世当天,由他荐一医师投药一帖,夜里郑成功死去,他本人也突然无病而卒。照李光地 的说法,马信在郑成功去世的第二天就死去,江日升《台湾外纪》中记载,其死期距郑成功 去世仅仅5天。因此马信可能直接参与谋害郑成功的活动,但后来又被人杀害以灭口。 郑成功出生于日本肥前国平户岛上的川内浦千里滨。传说中田川氏在平户一处名为“千里”的海滩捡拾海贝、海菜时,忽然感到腹痛难忍,便急忙走到一块岩石上,生下她的长子郑成功,现在这块被叫做“儿诞石”的石头仍然立于平户海边。 因郑成功为汉日混血,日本人亦视之为大和英雄,日本作家近松门左卫门曾写了一部名为《国姓爷合战》的净琉璃剧风靡一时。主角名为“和藤内”。“和”即“日本”,日语中“藤”音同“唐”,“内”同“无”,有“非日非唐”的混合儿之意。 日据时期,日本政府以拥有大和血统之郑成功统治过台湾,以此解释日本统治台湾是继承遗储,合理化日本对台湾的统治。当时台湾公学校还教授台湾学童传唱郑成功之歌。台南的延平郡王祠被改为日式之“开山神社”,并整修为神社样式,但其旧有格局大致保留。战后国民朝廷再改为延平郡王祠,并将原福州式建筑全部拆除重建为中国北方式并于入口牌楼加设国民党徽。 由于日本很早就存在小中华思想。且深受水户学影响,而水户学基于明朝遗臣朱舜水影响,使得日本史又更重视大义名分论而发展为尊皇论。《大日本史》即是其扼要之精神依归。无论幕末维新思想,亦或今日历代天皇系谱,无一不受《大日本史》思想之沾染。在此思想体系下,对于明朝遗臣郑成功一生从事反清复明的功过,日人四方赤良评为:忠义空传国姓爷,终看鞑靼夺中华。 |
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余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