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 |
豆泗脯会发芽 相传清朝同治年间,福建南安仁宅(洪梅)乡后坑垄村有一黄姓农民,正当壮年,家里有几亩薄田,但家庭人口多,还要供孩子进私熟读书,收不付支,必须外出打工贴补家用。由于他身材高大,常年从事农耕,炼就犁田耙地、播种插秧一手农活好手艺,再加他为人忠厚,不计较报酬,埋头干活,大家都称他大古(闽南话,意为身高体壮)淑,许多东家都喜欢雇用他。 一、义葬骷髅 有一天,大古淑正在山上挖地,突然挖出一个骷髅,他一下子惊呆了,这该怎么办啊,同去的农友都说“你倒运了,鬼会来找你算账了”。人急智生,大古淑赶紧找来一块布片,小心的把骷髅包好,放在一边。傍晚收工后,他找到一处向阳的山坡,挖个坑,用石块砌个穴,将包好的骷髅小心放进穴里,再堆上泥土做成一个圆形的墓堆,然后跪下拜了几拜后离去。 回家后他把这事告訢乡里的一位秀才,秀才说,“你宅心仁厚,老天爷会保佑你的”。 二、押宝得中 第二年,大古叔跟随一位同乡到福州台江一个茶行当差,主要工作是挑水。由于他力气大,挑水的桶大,装的水多,茶行老板很喜欢他。闲下来时,常跑去附近的一家赌场看人押宝赌钱。有一天,发了半年工资,老板特地奖给他几个银元,高兴之余,跑到赌场,拿出奖励的几块银元押宝,还没等到开榜,老板赶来叫他挑水,他赶紧回去。 过了一会儿,赌场老板带着一伙人敲锣打鼓,送来一大包白银,说是他押宝押中了。突如其来的幸运使他高兴呆了,老板见了却说,“你真大胆,还敢去赌钱,要是输了,我的茶行都要赔进去呀”。又说,“你的运气真好,不要在我这里干了,赶快把钱拿回家,买些地,或做点小生意”。 大古淑回到老家,在老板的帮助下,办起了一家茶店。由于他做人老实,诚信,生意很快红火起来,收入也慢慢多了起来,不久,就成了当地的富裕人家。 三、弃文就武 一千多年前的隋朝建立科举制度后,“通过科举考试改变人生命运”,“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一直影响着历代劳动人民,尤其是穷苦的农民,更希望“寒门出贵子”。只要经济稍好些,他们都会让小孩读书认字,以便将来改变命运。随着家庭经济逐步好转,黄家有地有店,大古淑便将大儿子黄培松送到私熟读书。 黄培松 (1855-1925 年, 又名尔琴,字贤礼,号菊三)遗传了父亲的好基因,个子长得比父亲还高大,身强体壮,眉目清秀,反应灵敏,人人都说是个可塑之才。黄培松虽然刻苦用功,努力上进,然而几次参加乡试,却是屡考不中。于是,乡间有些人就说起风凉话了,说是“老猴爬树上不去”、“豆泗脯(1)不会发芽”等。 这些风言风语对黄培松和家人是个很大的打击,也促使黄培松萌生了弃文学武的念头。俗话说,“穷学文,富学武”(2),当时黄家有自家的农田还经营一个茶庄,已是当地的富裕人家,文考不中,就弃文就武。黄培松带上盘緾,先后拜晋江大罗溪(马甲)武举人黄纪堂和洪濑东林演顶武举人黄栢为师。他憋着一口气,立志要勤学苦炼,考取功名,让世人知道,我黄培松不是一个孬种。 四、高中状元 由于黄培松身体魁梧,臂力过人,有文化,悟性好,师父的精心教导再加自身的勤学苦炼,清光绪二年(1876年)乡试,他终于中了第二名武举人,光绪六年会试,又中(武)进士,及殿试,钦点状元及第,时年25岁,授御前一等侍卫。 民间传说,殿试时,慈禧太后和光绪帝都在场观看。黄培松飞舞百斤大刀至一百零八式也就是最后一式时,也许是体力不支,刀柄突然脱手,千钧一发之际,黄培松情急智生,忙侧身,右手持刀柄过肩,如握悬笔状,右脚屈膝向后弯曲,让脚后跟迎住脱手的刀板,这是万不得已的一着。清朝历代皇帝皆擅长骑射,见此一招,既惊奇又莫明所以,主考官问“这最后一式是什么招式?”黄连连叩头奏:此招名曰“魁星踢斗”。慈禧、光绪满意地称赞道“真状元也”。 五、豆脯发芽 黄培松高中武状元的喜讯传来,大古淑高兴万分。黄家张灯结采,锣鼓喧天,鞭炮齐响,贺喜官民络绎不绝。黄家也大办宴席,招待乡亲客人,四季花果、大鱼大肉、山珍海味,让乡亲吃个好吃个饱,最后上的一道菜,碗底铺着经浸泡去盐的豆泗脯,上面盖着炒熟的黄豆芽。客人们见了不解,不知道主人为何上了这么一道菜。这时,乡里一位秀才站了起来解释说,“当年我村培松贤侄学文屡考不中,很多人都说他是’豆泗脯不发芽’。现在培松贤侄不仅考上举人,中了进士,还是钦点第一名的武状元,当年的豆泗脯发芽了,发大芽了”。 俗话说“为人有德天长佑、行善无求福自来”,也许是当年大古淑宅心仁厚,为骷髅筑墓召来的福报,使他中采,儿子培松金榜题名状元郎。这事告戒世间之人,及时行善,必有福报。 备注: (1)豆泗脯:制作酱油,将黄豆煮熟,放于阴凉处,收集空气中酱霉菌发酵后凉干,成了没有发芽力的豆泗脯。 (2)“穷学文,富学武”:学习文化的费用(书、纸笔、学费)较少,学习武艺的费用(炼武的弓、箭、刀、剑,学费,而且学员要吃好)多,在过去,穷家子弟只能学文,只有富家子弟才能学武。 黄天赐口述 黄印尧整理 |
编辑:余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