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賖不值800现* 清朝末期民国初期,南安洪濑地区民间曾经流传着“1000賖不值800现”的故事,讲述当年清朝最后一位武状元黄培松回乡时调解黄姓与X姓一桩命案的故事。 黄培松(1854-1925),字菊三,南安洪濑洪梅人,少时习文,文考不顺,弃文从武,拜晋江武举黄纪堂和南安洪濑演顶武举黄栢为师,刻苦训练,武艺超群,清光绪二年(1876)会试第一名武举人,殿试钦点状元及第,授御前一等待卫,在京多年后,出任广东参将,琼州镇总兵,协理提督事务,获“卓越卓普巴图 ”称号,光绪帝赠黄在福州建造状元府和在厦门建造大宗祠“江夏堂”。 大约在1911年,洪濑黄氏村民挑一担柴火进洪濑街叫卖(出售),当时洪濑街叫着“盘喇街”,意思是街道很窄,而且街坊两旁还有小贩摆地摊,旱巿人多,街道显的更窄又拥挤。挑柴进街叫卖只能直挑(直着走),不能横挑,连換肩(膀)都很困难。黄氏村民因为换肩,不小心,柴火的一头滑出,扁担一头溜出(当年的扁担是木质的,两头尖还套上铁套,比较锋利),重重的插到旁边X姓小贩,不幸身亡。而X性是洪濑街道的大姓,他的亲戚朋友集聚把黄姓卖柴人打死。黄姓获知此事,大批黄氏族人冲进街坊,抢屍 并打砸商铺,引发了洪濑黄氏家族与X姓家族矛盾,严重影响正常的商贸活动。双方都到南安县衙(丰州)告状。椐说,X性一解元到县衙行贿500块大洋,黄氏家族感到压力很大,于是派人到厦门求黄状元(培松)相助,当时黄培松已是琼州镇总兵,协两广总事,正在厦门建造光禇帝赐建的“大宗祠”(就是厦门现存的“江夏堂”)。黄状元闻讯后特地回家省亲,当他途经南安县衙(在丰州)时,与县爷谈起洪濑二族人对抗事,知县说,洪濑黄姓与X姓打架,各打死一人,X氏告黄氏抡劫罪,黄氏告X姓毁尸罪。黄(状元)说,“是毁尸罪重还是抢劫罪重”,知县无语,黄说,“我正要回家,如果我的族人有罪,我一定要严办”,知县自知此事难办,又值清末,军阀混战,整个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就顺水推舟,请黄状元回家时调解。 黄状元的队伍到了祠口街(洪濑街南部)黄氏祖厝,召集黄姓、X姓族长和当事人开会,详细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以调解人的身份说,黄氏担柴伤人至死是无意的,本应报官处治,X姓仗着人多把人打死,这是不对的,也黄氏冲进街坊打砸,虽然事出有因,也是不对的,双方都死了一人,最可怜的是死者家属,双方都要给予死者家属抚恤赔偿,黄氏人多,拿1000大洋给X氏死者家属,而X性人较少,拿800大洋赔偿黄姓死者家属,X性居住本街做生意,有现金,集起来容易,今天就交钱给黄氏族长处理,而黄性都是种田,没有现钱,等农作物收成后交钱,你们两家商量,先賖后还,就此调停,如没有意见,双方族长实施,不得再有争执。凭着黄状元的威信,二族的矛盾很快调解了。X姓当天下午就把800大洋交给黄姓族长,而黄姓1000大洋暂时賖着。当时洪濑地区人民就流传一句话“1000賖不值800现”。黄状元与族长们说,造成这一血案,完全是洪濑街道太窄引起的,现调解后,大家不得再起端倪。 黄状元处理完此事,特地去演顶武馆拜见师母(当时黄栢师父已病逝),并在黄栢公神位前点香跪拜。体现当年“一日为师,终身为师”的师生情谊。 过了几年,洪濑下街(地名)发生一场大火,烧毁整条街,黄培松闻讯后,凭着个人的影响力,召集街坊各大姓族长和头面(有影响力)人士,商定拓宽街道的方案,由原来不足5米扩宽至8—10米。后来军阀陈国辉等也将上街(地名)道扩宽,还铺起钢筋水泥地板和骑楼群,解放后,经多次维护,现在洪濑街道很宽,全是钢筋水泥地板,汽车可以在宽敞街道上行驶。 作者:黄天赐口述,黄印尧整理 2024.6.20 *此文纯属民间传说,特此说明。 |
编辑:余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