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校友文萃
您的位置:首页 > 芙蓉文苑 > 校友文萃 > 2024年校友文萃 >

燕山黄氏历史名人黄养蒙----黄印尧(厦门)高十组【校友文萃】

上传时间: 2024-05-10  【字体:

纯厚追古人风 简重得大臣体
——燕山黄氏历史名人黄养蒙

黄印尧(厦门)高十组

人物介绍:
  燕山黄氏五房八世祖养蒙公,字存一,号小竹,南安丰州人,诸生时,好学精思,过目不忘,器宇轩昂,嘉靖二十年(1541)进士,名列第二,授遂昌县令。任职六年,为官宽厚诚实,均徭役,办学堂,勤政爱民,一尘不染,以良好的政绩擢升吏部考功郎、南京太常寺少卿,光禄寺正卿,北京户部侍郎。告老返乡后,为防倭寇,力挺县令集资修丰州城墙和重修万石坡陂水利工程,至今仍然惠及泉南人民,民称之“纯厚追古人风、简重得大臣体”,钦赐祭葬,崇祀名宦乡贤。


养蒙公像

一、九日山苦读及第

  自隋朝建立科举制度后,一千多年来,“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通过科举考试改变人生命运”的思想,一直影响着历代人民,成了社会的一种风气。黄养蒙出生在南安丰州的一个官宧之家,其父黄澄,明嘉靖二年(1523)进士,在朝为官。

  养蒙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椐《南安人物选介》记载,养蒙“为诸(学)生时,器宇轩昂,好学精思,入目不忘”,“公少警敏,博学强记。凡书史一入目概不忘,撰著一脱手概不易(改),泉士以会试取高第者自公始。所为文,至今传为楷焉”。他是个有才气又帅气的青年,还在泉州府读书时,他与当时的名宦徐阶有一次美丽的邂逅,徐对其“仪观甚伟,才学过人”很是器重,当场大为赞赏。

  在丰州城不远的九日山(现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东台上,有个“九日山书室”是读书人的风水宝地,相传唐贞元八年(792年),榜眼及第欧阳詹,宋太平兴四八年(982年)的榜眼及第刘昌言,北宋时期(1079)探花及第陈璀筑,三人都曾在“九日山书室”读书。

  养蒙的父亲仿效古人,在丰州九日山的东台重修“九日山书室”,让养蒙在这与世隔离的书室,专心攻读诗书,参加科举考试。在此读书,说是悠闲浪漫,其实清苦异常,犹如现在学生高考前的冲剌一样,是苦行僧的日子。古代学子到山上寺庙、岩洞读书者众多,但能及第者很少,宋代大文豪苏洵就曾发出“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的感概。然养蒙不负众望,埋头苦读圣贤书,嘉靖二十年(1541)养蒙以会试第二等高中进士,再现“九日山书室”的神奇和辉煌。现在九日山上登高庙门口还挂着一块“黄养蒙读书处”的牌匾,九日山东台成了文人读书求取功名的风水宝地。

  后来,告老返乡的黄养蒙,旧地重游九日山书室,感概写下“曾楹茅屋九山曲,时望金溪小径通。堆叶扫云寻老子,烹茶读易梦周公。几年司计惭明主,何日乘舟挂晚蓬,江上清风犹旧否,沙汀为我问渔翁”的诗句,再现当年苦读诗书的情景。

  燕黄后裔七、八、九世曾多次出现“父子进士、祖孙进士、兄弟进士”的先例,在“黄氏家庙”中至今还悬挂着黄养蒙书写的“父子进士”的牌匾。

二、清正廉明好官声

  嘉靖二十年(1541)黄养蒙高中进士,名列第二,朝廷授予浙江遂昌县令,他立誓当个清官好官。初到县衙,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按各农户收成多少,定赋税、分徭役,编造名册,随时检点,使胥吏(小官)无法为奸。他创立学校,亲自指导平整场地,疏浚沟渠,按时发放学粮,奖勤惩惰。对民众讼事,往往谕之以理,未尝轻用刑罚。公事下乡,必优礼耆老,勉其训饬子弟,变换风俗。他还常与诸生在槟榔山讲艺,邑人名其山曰“黄山”。在任六年期间,他宽厚诚挚,一尘不染。

  良好的政绩和名望,使其于嘉靖二十六年,升为吏部稽勲司主事,后升考功郎(注1)。每逢考核官吏日子,他便早晚住在衙署中,杜绝私人拜访,所考评,皆秉公持正,政绩突出,不久调升南京太常少卿,又转任光禄寺卿,当调选功郎,主光禄卿,后父逝奔丧,回乡守制。

  嘉靖三十一年(1552),徐(阶)相执政,很快想起当年南安才俊,擢养蒙为南京户部侍郎,未到任又转任北京户部侍郎,协助徐相大力革除严嵩弊政。公敦重寡言,凡事每持大体,大获徐相意。

  嘉靖后期,朝廷腐败日现,为官多年的养蒙,看淡官场,多次申请引退,告老返乡,然徐相再三挽留不许,遂投劾(自劾罪状而去官也)方归家养老。回乡后,常置酒,如宾客为乐,绝意轩冕(贵显者),不复问朝,唯至孝专一管教子女家人。

三、筑墙修渠惠民生

  养蒙告老返乡,嘉靖三十七年(1558),倭冠虏掠泉州,直入南安武荣州(丰州),州无城墙,倭冠直入城内,大掠毁舍,民生损失惨重。面对一片废墟,黄养蒙力挺县令夏汝砺倡议的修城御寇。他带头捐资,发动富賈乡民,捐钱捐物,招募义工,垒巨石、筑城墙,修马路、挖护城河 ,从1559年7月开始至1561年4月峻工,历时一年九个月,丰州城墙建成。1562年,倭冠复至,民无损,击寇于城外。

  武荣城外,始建于元至正年间,蜿蜒在武荣古镇至丰泽北峰一带的万石陂(水渠),是古时候晋江下游的一个重要水利枢紐工程,集邑西诸山水向东注入晋江。万石陂全长近5公里,宽20余米,,陂口设闸,旱时蓄水灌溉,涝时开闸泄洪,灌良田万余顷。这一永利工程,因水毁曾多次重修,到嘉靖未已,年久失修,难以发挥效用。嘉靖四十五年(1566)冬,养蒙全力支持新县令甘宫修渠,他带头捐资和聚民众集资投工,疏浚修复。如今泉州丰泽巿区民生用水之源,就是在万石陂西段的基础上修建成的。

  筑城墙、修水渠,体现了这位朝廷三品大员养蒙公自身超强的号召力和鼎力支持地方长官的倡导,他带头和发动官民富贾捐钱捐物和义工,且不顾年老体弱,带领民众奋战在一线。表率的力量,极大鼓舞士气,促进工程完满竣工。这是造福民生的千秋大业,民称之“邑中百事之利,而皆成于公”。然养蒙公将修建城墙御敌的功劳全归于县令夏汝砺,并亲拟《南安新城记》,文中对知县夏汝砺评价很高,书写“夏侯城碑”嵌于城墙上,称夏汝砺为“侯”(一方父母官的尊称),为夏汝砺立传,让世代后人记住这一历史。他把自已应得的功劳全归功给他人,展现出养蒙公长期修持的“谦逊与谦让”的高尚品德。

四、斯人已逝高风在

  养蒙出生在一个官宦之家,父母给他一个帅气的仪表,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加之刻苦学习,学识渊博,炼就过目不忘技能,高中进士(二甲)。始任遂昌县令,以清正爱民的政绩擢升考功郎,他秉公持正,政绩突出,又得到徐(阶)相器重,擢入户部侍郎,委与重任。同时也得内宫金娘娘的帮助,养蒙公的仕途很坦荡。因病告老回乡后,还参与燕山黄氏修谱工作。他不显官,不问朝事,尽孝。但他秉承一贯的亲民爱民作风,积极支持县令筑城墙修水利,带头发动乡民捐钱捐物和义工,不顾年老体弱,亲临一线指导,为家乡办了两件大事,筑城墙、御倭寇,修水利、惠民生,而且不居功,将功劳全归于年轻的县令,体现了一位成熟的思想家的高风亮节。

  斯人已逝,风物犹存。黄养蒙去世后,泉州士大夫称其为“纯厚追古人风、简重得大臣体”,钦赐祭葬,乡民将其迎入郡乡贤祠崇拜奉祀。

备注:

1注1:考功郎:吏部下设机构,主要负责京官员的考课工作。

资料来源:
1、燕山黄氏族谱概要;
2、且留贤哲济苍生,为家乡做了二件大事的这位南安人颜值超高。 陈小刚文、李想图
3、百度其他文献。

2024.5.5 

编辑:余淘

相关作品
留言本 | 关于芙蓉网 | 栏目介绍 | 联系我们(国光校友工作坊) | 联系邮箱 | 闽ICP备11028451号
   
版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