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校友文萃
您的位置:首页 > 芙蓉文苑 > 校友文萃 > 2024年校友文萃 >

武进士林奏功重义弃考------许志强(厦门)高中88届【校友文萃】

上传时间: 2024-03-08  【字体:

武进士林奏功重义弃考
许志强(厦门)高中88届

  “福建最美乡村”南安康美镇福铁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原福水乡的大部分与相邻的铁峰、庄内等村落组合而成,原属南安二十一都。福水村冷泉山村路边有一座清代大墓,墓主是当地林氏人称“老爹公”的清康熙年间武进士、赠明威将军、曾任四川重庆府黔彭营守备的林奏功(号凯园,字廷臣)。300多年来,村里流传着他在京城参加会试期间,笃于友谊,弃考悉心照料重病在身的同行好友、举人洪应悌,使之得以痊愈返乡,自己下一科赴考才登科中进士的故事。林氏历代族谱有载,民国《南安县志》(注:中共南安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2022年点校版,下同)也不吝笔墨为其作传褒扬。

  《南安县志》之卷二十八的“人物志”之四载:“林奏功字廷臣,二十一都福水乡人。康熙丁卯武举,庚辰进士。任四川重庆府黔彭营守备,升游击。到任后,除积弊,诘奸宄,凡有害于闾阎者悉罢之。归家,与兄厚功捐资倡建祠宇于晋江古圳乡,不忘本也。癸巳,覃恩加级,诰授明威将军。卒年六十四。奏功素敦意气,登科后,与洪应悌赴京临场。应悌病,奏功日夜奉进汤药,不敢应试。应悌病痊,乃同还里,略不介意。至庚辰,又与应悌同行北上,乃登第。其笃于友谊类此。”(下册P506)

  清康熙年间,南安举子进京参加会试,需千里迢迢翻山越水,往返两三个月,路途艰难,旅费高昂。林奏功弃考的康熙丁丑武科会试(1697年)录取率较高,南安中式的有李建功、马新庄、黄良士三人。福水村林端严2013年根据古谱等资料主编的《南安福水村林氏谱志》载,林奏功生于顺治十二年(1655年),卒于雍正元年(1723年)。他中举后连续三次会试落榜或缺考(1688年、1691年、1694年三科),丁丑年已是人到中年(43岁)。随着年龄的增大,若下一科(1700年庚辰科)46岁再次失利,将基本与进士功名绝缘。因为再下一科(1703年癸未科)时已年近半百,即将步入老年,不太可能继续参加武科会试。为了照料同行好友,林奏功不惜冒着彻底失去科举前程的风险弃考,可谓义薄云天。

  这个古老相传的民间故事与族谱、正史记载基本一致,其可信度毋庸置疑。但根据近年发现的几方墓志铭及县志、相关族谱等资料,从参试资格、时间等方面看,林奏功弃考照顾的应该是洪应悌的父亲洪允升,而不是洪应悌。

  首先,1697年,林奏功与洪允升作为举人,具备进京参加丁丑科会试的资格,而洪应悌则连最低级的生员(庠生)都还没有考上,没有资格应试。

  林奏功、洪允升同于康熙丁卯科(1687年)福建乡试考取了举人。《南安县志》之卷二十三的“选举志”之三明确记载,洪允升是康熙丁卯科武举人(上册P390)。林奏功是同安县学武庠生,在《南安县志》中的清武举人中没有列名,其个人传记中记载为丁卯科中举。《同安县志》嘉庆版及民国版“选举志•清举人”中,也没有提林奏功。乾隆《泉州府志》“选举志五”按县别记录武举人,林奏功未列在同安、南安县内,而是列入泉州府,于康熙丁卯科中举。

  杏埔洪氏族人提供的“皇清待赠岁进士乡饮宾八十四翁敦友洪府君墓志铭”(即洪应悌墓志铭)提到,洪应悌“由国雍选入明经”。“岁进士”即岁贡生,“明经”是贡生的雅称,由“国雍选入明经”说明他应该是由庠生(秀才)成为岁贡生。但《南安县志》“卷三十四”(下册P589)记载洪应悌为捐贡生(即例贡)。墓志铭成文早于县志,撰写者“诰封朝议大夫、刑科堂掌印给事中加一级、前封儒林郎翰林院编修加一级、乡进士选授四川府郫县知县、年姻家弟陈冕世”是洪应悌姻亲,熟悉情况,且作为同时代人,记载应该是准确的,即洪应悌应当是庠生、岁贡出身。

  无论是捐贡生还是岁贡生,都不是举人。童生未能考上生员(庠生),尚可通过捐纳成为例贡(捐贡生、监生、太学生),参加乡试。但参加会试通常需要先乡试中式才有资格。且此时洪家经济条件一般(传说洪应悌的房子是妻家的嫁妆),不可能捐纳巨款获取会试资格。

  其次,相关人氏的墓志铭可以从侧面证明,林奏功庚辰科(1700年)考中进士时,洪应悌尚未取得任何科举功名,不可能参加会试。

  洪应悌墓志铭载:“公生于康熙戊午年六月廿七日辰时,卒于乾隆辛巳年三月初四日子时,享年八十有四。元配待赠懿顺孺人许氏,名族邑庠生讳日熛公长女”洪应悌的元配夫人即许日熛的长女许氏,是今康美镇兰田村华瑶角落人。兰田村在清代称陈田村,属二十一都,毗邻福水村。兰田许氏九世许梦龙,字文飞,别号盖山,清康熙年间在福建提督段应举麾下任副总兵、参将,曾参加平定三藩及明郑的战事,康熙庚辰年(1700年)卒,康熙辛巳年(1701年)下葬。1984年因建设迁墓,许梦龙墓志铭得以出土,基本完好无损,字迹清晰,今存于兰田村华瑶许氏宗祠。志文中对洪、许的联姻也有记载,可供印证。相关内容摘录如下:

  自日熛(注:许梦龙的长子)出者,男孙三女孙二……长女适己卯科(注:原文笔误。正确是丁卯科1687年,康熙己卯是1699年)举人洪讳允升君第三男应悌,嫡出。

  许梦龙墓志铭中,联姻家族凡是有官职或科举功名的,无论是其本人还是亲人,无论是同辈还是近代先辈,无论是正途还是捐纳,都不厌其烦地一一列明。其中,孙女婿“举人洪讳允升君第三男应悌”指出应悌之父洪允升是举人出身,对洪应悌的功名却只字未提,说明康熙辛巳年许梦龙安葬时,孙女婿洪应悌尚未考取生员、举人等任何功名,也未通过捐纳获得监生等功名。

  可见,林奏功登康熙丁丑武科进士榜之前,洪应悌不具备赴省会参加乡试或赴京参加会试的资格。

  从时间上看,林奏功生于顺治十二年(1655年),长洪应悌23岁,属于其父执辈。林奏功、洪允升年纪相仿,所在村落相近,作为同科举人,结伴赴考则顺理成章。


(1)林奏功墓,位于今南安康美镇福铁村福水村路边

  林奏功家在南安二十一都福水乡,即今福铁村福水自然村,位于古泉永官道双路(注:在今南安康美观音亭水库、福铁村庄内、长岸村一带)西侧数百米,是明末晋江古圳林氏肇基福水乡后的第五代。洪氏家族则自宋代起就定居在二十一都王塘乡,即今霞美镇杏埔村王塘自然村,距古泉永官道上的南安古县城(今丰州镇)仅数里之遥。洪应悌是洪允升的第三子,洪应悌墓志铭载:“洪应悌字季士,别号敦友,世籍南安王塘……康熙丁卯科乡进士讳允升……子三,长郡庠生应恺,次应春,公其季也”。福水村在杏埔村北面8公里左右,不到两铺路,步行仅两个多小时(注:中间需要乘船渡过东溪),距离相当近。进京参加考试,无论走古泉永大道经永春向北,还是走古泉永大道向东南经泉州、洛阳桥向东进京,对林、洪都是顺路。结伴同行参加武举乡试或会试,且行前双方家人嘱托互相照应,当属情理之中。因此,林奏功弃考照料的应该是洪应悌的父亲洪允升。

  那么,故事主人公、林奏功照顾的对象,为什么会从洪允升移花接木到洪应悌呢?结合县志、墓志铭等文史资料推测,很可能是洪应悌声名太盛,光环盖过乃父造成的。


(2)洪应悌故居正面


(3)洪应悌故居航拍图

  洪允升获得举人功名,家产只是普通中等,生前影响力平平,县志未立传,除了中举外没有其他相关记载。

  洪应悌虽仅是贡生出身,但热衷家业,经营有方,富甲一方,且乐善好施、长寿多子,福禄寿俱全,名气远胜乃父,是其家族勃兴的一个关键人物,其后人因其排行称为“三舍公”。其墓志铭载“初家产不踰中人,公扩而大之,称素封焉”。“素封”指无官爵封邑而富比封君的人。他先后有两妻两妾;十二子中,一武举、一岁贡生、三庠生、七太学生(即捐纳的监生);建十二座大厝,今多数尤存。《南安县志》“卷三十四”特地为其立传:“洪应悌字季士,二十一都王塘人。乡饮宾,捐贡生。性友爱,敦宗睦族。修谱、建祠,自出己力。凡郡邑义举,皆踊跃争输。敬礼士人,缙绅先生,多与交游。”知县吴翼祖为立“厚德维风”匾额,知县伍炜为立“耆英首重”匾额。第十一子时统(注:乾隆乙卯科中举,即1735年,据县志),孙志选(注:乾隆丙午科中举,即1786年),俱武举;曾孙中孚,邑庠生(《南安县志》下册P589)。这些事迹县志与墓志铭的记载基本一致。

  可见,举人父亲洪允升很平凡,贡生儿子洪应悌则大名鼎鼎、家喻户晓。笔者斗胆推测,可能人们在讲述此故事时,为了更容易理解,不直接提洪允升,而是习惯提“洪应悌的父亲洪允升”。年久日深,在流传中不知不觉就走了样,张冠李戴误传为洪应悌。洪应悌卒于乾隆辛巳年(1761年),《南安县志》成书于民国四年(1915年),距洪应悌去世超过150年。年久日深,资料所限,难以考证核实,部分细节失误在所难免,也情有可原。

  林奏功进京赴考期间,为了照料罹患重病的同行友人、同乡洪允升,不惜冒着失去科举前程的风险,放弃参加会试,体现了福建人一个薪火相传的优秀传统:出门在外,在有需要时,对朋友、同乡必须互相倾力扶持。这是一种默认的坚定的共同承诺、共同信念。这个传统蜚声海内外,是在外福建人走到天涯海角、异国他乡,都能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深厚文化基础。

  林奏功于康熙乙未年(1715年)归养后,热心公益,编族谱、订字行、建祠堂。其本人文武双全,耕读传家,后代子孙瓜瓞绵绵,福泽深厚。自林奏功登科的1700年至清末200年间,福水林氏家族由贡生等正途出身为官者达13人,当代教授、工程师、机关干部各种人才更是层出不穷。林氏成为一方望族,无疑与先人的率先垂范、子孙的赓续传承息息相关。

编辑:余淘

相关作品
留言本 | 关于芙蓉网 | 栏目介绍 | 联系我们(国光校友工作坊) | 联系邮箱 | 闽ICP备11028451号
   
版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