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校友文萃
您的位置:首页 > 芙蓉文苑 > 校友文萃 > 2024年校友文萃 >

官正即为神----------------黄印尧(厦门)高十组【校友文萃】

上传时间: 2024-02-20  【字体:

官正即为神
黄印尧(高十组)、何新明先生  编写

燕山黄氏历史名人黄河清

  人物简介:黄河清,字应期,号莲峰,南安丰州人,生于明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进士,历任吏部验封主事、吏部文选司郎中、太常少卿、提督四夷馆、南京右通政、通奉大夫。亲撰《黄氏始祖祠堂碑记》、《不老亭记》《永利圳记》等,著有《莲峰集》。卒于明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享年48岁。


(1)黄河清像

  黄河清,字应期、号莲峰,1477年出生福建南安武荣州的一个官宦之家,从小接受儒家“学而优则仕”影响,少年博学强记,逐显才华,十岁能文,以奇童著称,18岁乡试中举,明弘治壬戌十五年(公元1502)25岁考中进士,可谓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长安花”。

一、慧眼识珠,典选德人

  黄河清才学兼优,高中进士,得到南京礼部尚书江澜器重,破格授为吏部验封主事,后又任吏部文选司節郎中。明朝时,吏部负责文官的任命、考核、升迁、调动等系列工作,文选司郎中虽是五品官,但是实权者,担此大任者,必须是吏部尚书最为信任者。掌管选拔人才授官的黄河清,不负使任,概然以进退人才准则为已任,优者荐升,劣者荐降,凡所举荐者,深合首辅杨一清意。黄河清似有一双慧眼,所荐之人士,后来皆为名臣,如兵部尚书刘大复、户部尚书韩文、工部尚书林瀚等25人,又荐概退14人,以风正天下。清·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58·记载:称:“典选得人者,前有黄天台(孔昭),后有黄清源(河清)”,对黄河清典得人才给予很高的评价。

  正德中,黄河清擢提督四夷馆,四夷馆是明朝永乐五年皇帝下令开设的,主要工作是教习翻译四方番夷文字,而且四夷馆是一所超级“长寿”的学校,自设立后,有明一朝,它一直存在。《大明会典》中记载:“凡四方番夷翻译文字,永乐五年设四夷馆,内分八馆,曰鞑靼、女直、西番、西天、回回、百夷、高昌、缅甸。”正德年间增设了八百馆,用以教习兰纳文。这份工作犹如学外文、翻译外文一样,可难坏了博学多才的黄河清。

二、倡修水利,泽被乡人

  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黄河清父亲黄天锡病故,回乡守孝三年。丁忧期间,正值天大旱多月,田土龟裂,民生维艰,民益病,汹汹然,议转徙(离乡逃荒)……。黄河清应父老乡亲之请,向泉州知府葛恒请求,在南安十九都丰田里倡修永利圳。永利圳发自(梅山)董湖溯于泸口,经洪濑前峰村郑山、至洪濑西林村涧埕,集杨梅山泉水、引晋江东溪之水,灌溉良田数百余顷。得允,自正德十三年春动工,黄河清以自身的威望,发动乡民捐资义工,开山凿石、开渠架槽,修渠长万丈,宽数尺,工程浩大,投工三千五百余人,到正德十八年七月竣工,历时三年半,灌溉良田数万亩。河清始终参预水渠建设,为防河道淤积和河道维护管理,黄河清还在涧埕修建了一间古厝,派人镇守。这一宏大水利工程,命名为《永利圳》,并提笔写下《新圳成岸行有感》:“万壑中江下,流分小洫东。折简添石髓,种树御溪洪。岁祝三岁绪,人歌比屋封。黄堂烦一诺,千载有余功。”

  久旱逢甘霖,农田迎丰收,为了感念心怀百姓、忧国忧民,为民办实事的好官形象,百姓自发为他建造“少卿祠”。“少卿祠”“永利圳”见证了黄河清为民请命,兴修水利的历史功绩。民国《南安县志》载:“丁父艰归,为乡民筑永利圳,民立祠祀之。”黄河清还赋《筑永利圳》诗一首:“社鼓三更里,千夫一望中。无霖分涧缁,有力补天工。野老先忧旧,臣心后乐同。因思吴楚地,愿效半年功。”直至今日,永利圳的清水仍然润泽周边的大片土地,燕黄子孙仍然默默地守护着少卿厝、永利圳。


(2)少卿厝

三、博学多才,遍交名士

  黄河清平生喜好读书,文采斐然,喜欢结交志同道合天下名士,留下不少诗作。他与著名理学家、儒客大家蔡清,思想家、军事家、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思想家、哲学家湛甘泉,明朝文坛四杰之一的何大复等人皆为好友,诗文一挥立就,皆先秦盛唐也。黄河清在吏部任职时与刑部的方豪、礼部的郑善夫交情深厚,时称“三杰”,常有诗作往来。黄河清与方豪尤为默契,两人酷爱山水,偶遇佳境即吟诗作赋,刻石铭文,每每忘却归家。方豪称黄河清:“嗜学如炙,悦士如姝,其气充充,其心休休,动必称右,入则先生。”时至今日,泉州南安名胜古迹,依然能找到他留下的诗词。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六月十四日,黄河清偕好友三人登九日山,秦君亭西侧岩上,三人联吟诗三首,刻于摩崖之上。三年后,黄河清登清源山南台岩时写下《南台岩诗》:“绝崖高挂小岑楼,鸟自低飞云自留。曙发海天鸡独哄,山分闽越景全收。江清树老今还古,石峭寒生暑亦秋。悟入寻真真已悟,移文休到此山头。”

  丁忧期间,除兴修永利圳,黄河清还参与修建丰州燕山黄氏家庙,并为家庙撰写不少碑记,如今的黄氏家庙山墙壁上,嵌着黄河清拟写的《黄氏始祖祠堂碑记》《祀田记》两块碑记,历经岁月洗礼,字迹模糊难辨。他还撰写《始祖神道碑》《不老亭记》《永利圳记》等,著有《莲峰集》。

  明万历辛巳年(公元1581年),黄河清主持燕山黄氏第三次族谱修谱。在黄氏家庙旁,有一座黄氏十房七世宗祠,即黄河清于正德年间所建,1996年原址重建,再现当年风貌。建筑门堂为五间开,屋脊嵌有双狮戏珠、龙吻等饰物,宗祠主厅悬挂着牌匾,是当年首辅杨一清所赐“玩槐堂”三个大字,金碧辉煌牌匾右侧写有“玩槐黄老先生(指黄河清之父黄天锡)晋封太常寺少卿贺”,杨一清为明代两度入仕内阁首辅宰相,此匾可见黄河清家族与杨一清关系非同一般。


(3)玩槐堂

四、心修是佛,官正为神

  黄河清历任吏部验封主事、吏部文选司郎中、太常少卿、提督四夷馆、南京右通政、通奉大夫。明朝中后期,政治逐渐失明,吏治腐败,出现大批贪官。但这位刚正不阿的南安人并不同流合污,明朝权宦刘瑾以巨金笼络,企图结党营私,被黄河清拒绝而结怨。黄河清仕途顺畅,先迁南京右通政,后封通奉大夫。嘉靖初年调南京通政司,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却突然离世于官任上,年仅48岁,钦赐谕祭。

  黄河清正值壮年,为何英年早逝,对于死亡原因,史学资料其少,至今仍是个谜。椐黄氏族人代代口口相传,认为黄河清系被奸臣陷害。燕山黄氏二十二世、(黄河清十四代)孙黄志毅考究,原因或是议“大礼仪”,受庭杖关押,被太监加害,最终殁于南京。

  何为明朝大礼仪事件:正德皇帝朱厚照死后,继承皇位的是他的堂弟嘉靖皇帝朱厚熜,在他继承皇位之后出现一场权力斗争的大礼仪事件。刚开始就只是针对嘉靖皇帝的父母的名分的争论,以杨廷和为首的尊祖制、守正统的主流思想,以文官老臣为多,他们的出发点是想让朱厚熜以过继给孝宗来继承皇位,认孝宗为父亲,称自己的亲生父亲为叔父。而朱厚熜不同意这种做法,原因是孝宗皇帝生前没有抚养他,这怎么会是过继呢?后来以张璁为代表的信奉“心学”主张解放思潮的特殊群体(利益集团),支持皇帝的意见,并在朝堂上争论不休,曾遭嘉靖帝棒刑,争论稍息。嘉靖三年(1524年),嘉靖皇帝拒绝群臣集议,突然诏谕礼部,要为父母上册文、祭告天地、宗庙、社稷,又引起守礼派官员229人在左顺门集体跪请嘉靖帝改变旨意的“伏阕”。嘉靖帝没退让,让锦衣卫逮捕为首八人,下诏狱,四品以上官员86人停职罚俸,四品以下134人下狱廷杖,当场打死17人。大礼仪事件,最后发展成皇帝和大臣的权力斗争,以嘉靖皇帝最终胜利而告终。当时黄河清是南京右通政、通奉大夫,年方48岁,正当壮年,不可能因病突然去逝,很可能参与“大礼仪”事件受罚致死。当时,黄河清五弟黄淑清已是秀才,陪哥哥赴任,后因哥哥殁于南京扶灵归乡,厌倦官场的险恶,不思进取,归隐丰州后田村。黄河清灵柩葬于南安康美镇康美杏村,有“银台”坊石构件存于泉州开元寺内永久保存。至今黄河清死因仍是个谜团。洪濑西林村屹立一座本官岩寺,至今仍留有他的一副对联:“本心修是佛,官正即为神。”可作为他一生的写照,当地子民为了永久纪念这位为官清正、为民请命,爱民如子的好官、引用这副对联,将“本山岩寺”更名为“本官岩寺”。

  历史的长河滚滚向前,为官清正者将被人民所崇敬、被历史所铭记代代传颂。

  资料来源:燕山黄氏族谱概要。苏清彬、黄奕群“南安曾现罕见大旱,他回乡做了一件事,灌田数千亩”和百度其他文献。

2024.2.20 

编辑:余淘

相关作品
留言本 | 关于芙蓉网 | 栏目介绍 | 联系我们(国光校友工作坊) | 联系邮箱 | 闽ICP备11028451号
   
版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