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校友文萃
您的位置:首页 > 芙蓉文苑 > 校友文萃 > 2023年校友文萃 >

补 冬---------------------陈辉龙(泉州)高中87届【校友文萃】

上传时间: 2023-11-12  【字体:

补 冬
陈辉龙 (泉州) 高中87届

  咬定鸡腿不放松,立冬本就嘴馋中。千咬万啃还不停,道是补冬补嘴空。


  过几天就是立冬了,按老规矩就要补冬,我仿佛已经闻到那四物炖番鸭的香味了。

  立冬,有秋收冬藏的含义,是一段岁月的休止,又是一个轮回的开始;是草木凋零,蛰虫伏藏,万物活动趋向栖憩,以冬眠状态,养精蓄锐,为来春重焕生机作准备。人虽无冬眠,但在民间有立冬补冬之习俗,劳作了一年的人们,利用立冬后至年前的农闲时段喘口气,顺便犒赏一家人整年来的辛苦,有道是:“三九补一冬,来年全身松”。是为立冬补冬的由来。


  而我们通常说的补冬,指的则只是立冬这一天的这一顿补。它是整个冬补的第一补,仪式感最强,意义最深,大家也最为重视。北方人家一般是以饺子为主题,而我们南方人则偏向于以肉食打头阵,形式不同,但情意相同。乡亲们把大地的恩赐烹饪成各类美食,连同祝福、希望,一起装进腹中,再转化成热能。身体有了热能,生活就有了奔头。

  “立冬补冬补嘴空”。小时候,乡下人家普遍都穷,再加上平日里忙于农活,根本顾不上嘴空,这会儿得了点闲,又碰上这进补的节日,自然就不能再亏待自己和家人了。到现在我还清楚记得,掐指到了这一天,每家每户,不管穷富,输人不输阵,都会拿出最硬的东西来,阔绰一回,让一家老小好好补它一补!不过,话说回来,在那瓜菜年代,大伙儿想硬也硬不出什么花样,那会儿,我们那旮旯还没有生猛海鲜这个词条,有的只是鸡鸭鱼肉等土产品。一般人家,杀头鸡宰个鸭,炖上四物或立肾汤,就已经很幸福了;好空一点的,如番客户或铁饭碗等人家,他们虽不养鸡鸭,但兜里有老毛,可以牛逼地称点牛羊肉,或炖或焖,飘出来的臊香味儿闻起来着实让人销魂和嫉妒;再不济的,也会咬牙剁它三两根排骨或几载龙骨……反正,那一天傍晚,整个村子里的空气弥漫着一股肉香味,也弥漫着一种兴奋与满足。

 

  记得应该是在我上小学二年级时那年,生产队有一头老黄牛干不动了,经队里的多方研究,决定把它杀掉,分给各户补冬。喜大普奔,那天早上,牛牵到了大厝埕,大家都兴奋地围过来看杀牛。那牛我很熟悉,也放养过它好几次,算是老朋友了。此时看见它两眼挂着泪花,心里还是有点不忍。但与饥饿相比,不忍和友情就在其次了,况且我也救不了它,只能祈祷它下辈子不要再当牛做马了···那一次,我家分到一个牛尾巴。刚开始我还撅着嘴嘀咕:“都是骨头,有啥吃头?”回家后,父亲才告诉我:“一尾二脖三腿,这玩意儿才是好东西,特别的‘窜’,比那些纯肉块要补多了”,父亲平常就是个吃货,于是我信了。但见他用斧头把那牛尾剁成一节节,用开水焯一下,置入钵中,加上黄芪、党参、当归和生姜,大火烧开,再转煤灶慢炖,熬成一大轮钵香喷喷、稠乎乎的牛尾汤。那晚,一家人大快朵颐,我连吃了三碗,小肚子涨得不要不要的,真他娘的过瘾。记得吃完后,父亲还特意交代:“今晚就不要出去了,不能喝茶,不能吹风,不能吃白萝卜,否则就白补了”。不用说,我们肯定是按他老人家的指示办,让牛尾巴的功能尽量发挥出来。


  那些年,每逢这幸福的一天,孩子们上课时老是会走神,心里头惦记的都是家里的那一锅好料,看着黑板上的字画感觉都很像是红烧肉,不,也有的像鸡腿。还好,老师们往往不再拖课,作业也布置得比平常少,估计他们也是急的要回去补冬,不然没这么好心。此外,在这一天,乡亲们碰面的第一句寒喧话不再是那一句“吃了吗”,而是统一变成了“今晚补什么”;老少爷们蹲在公共厕所里,侃的不再是下流的荤段子,而是流油的荤羶子;大小姑娘们在池塘边洗衣服,也不再假装斯文,唾星乱飞大谈补冬的事儿……乡村的立冬,霎时变得温暖起来。

 

  民谚云:“冬季进补,上山打虎”,这话听了是提气,但多少带点吹牛的成分。真实情况是这样的:由于平常时大伙儿肚里没什么油水,突然间填进去这么多荤腻的东西,会有点不适应。特别是我们小孩子,第二天经常不是膨风饱胀,就是打嗝放屁,到处在讨咸橄榄或菜头酸吃。这种状况下,于身体不见得有什么好处,说是上山打虎,闹不好反被老虎叼去补冬。不过,不管怎么说,嘴瘾是过足了,套用孔乙己叔叔的话说:“我们也补过了!”自我感觉是良好的:“上起课来,肚不饿,身不冷,一口气可以熬到第四节下课”。心情是相当舒畅的:“杀鸡日当午,小儿在冬补。穿着开裆裤,跳起芭蕾舞”。看来,这补冬啊,不一定值得信赖,但一定是值得拥有!


  现今儿,老百姓的日子普遍好过了,随时都可以补,随时都在补,豆腐干煮肉···要荤有荤要素有素,不再稀罕吃的东西了。但对于补冬这档子事,仍是情有独钟,乐此不彼。每到这一天,大家伙依旧是要变着花样来补它一补,只是没了以往那种兴奋劲。此时,吃的意义已大于吃的实质,从“补”的内容中外延为一种民俗,一种传承,一种图腾。

  兄弟姐妹们,今年补冬,补啥?天上飞的,去打;陆上爬的,去抓;水里游的,去扠。实在手背,那么,回老家去补爹娘熬的四物番鸭汤吧。顺祝,立冬快乐!

编辑:黄种鑫

相关作品
留言本 | 关于芙蓉网 | 栏目介绍 | 联系我们(国光校友工作坊) | 联系邮箱 | 闽ICP备11028451号
   
版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