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母校曾经有个高山农场 黄书齐 (澳门) 高十组5班
我们的母校国光中学即将迎来八十周年校庆,许多校友都在以各种形式向母校的生日献礼。芙蓉网的黄敏敏校友得知我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为数不多的高山籍校友,又亲历过高山农场的劳动,她很好奇,说自己从未听说过“国光高山农场”,觉得这是国光办学历史中的一个小亮点,想要我回忆一下把它写下来与大家分享。
今年5月正巧我回乡,黄敏敏校友特地从香港回罗东,为了让大家更清楚了解农场的位置和环境,她邀请对历史有兴趣和拥有无人机拍攝技术的学弟相助进行航拍,这样才能知道国光高山农场大約有多大。于是,三位来自澳门、香港和厦门的不同年代的国光校友相约在罗东高山村考查母校曾经办过的高山农场。
当天由我带路来到高山农场,对学弟熟练操作无人机的拍攝技术深表赞赏,实在是大开眼界。
由于年代久远,参加劳动的次数也不多,所以,只能凭自己的记忆结合李成统同学提供的数据整理如下:
一. 母校创办农场的背景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母校根据当时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当时党中央和国务院还发表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在一切学校中,必须把生产劳动列入正式课程,每个学生必须依照规定参加一定时间的劳动。”母校国光中学为了贯彻教育方针。因地制宜,在校园东院及后山开垦了菜地供劳动课之用,还组织同学在农忙季节下乡帮忙公社抢收抢种,兴修水利,抗旱等劳动锻炼。但这显然不够,为了让学生能系统地掌握基本的农业知识,学校响应号召,在高山乡择地开办农场。分期分批地让同学们到农场劳动锻炼,于是像模象样的劳动基地-高山农场创建了。
二. 国光中学高山农场的概况 高山农场的名字取自当时的行政称呼。荆坑和高圹,霞山都属于当时的高山乡(现称罗东镇荆坑村)。
农场是在荆坑村直坑口,离国光大约七至八公里,当时交通不便,走路大约一个半小时,农场的环境很优美,地处直坑峡谷的出口处,东边是高耸的大旗山,西边紧靠高塘村的高崎山,直坑溪从农场的西边山下穿过,水源十分充沛。北边是地名叫五奄,人仔的山垅田。
农场规模不大,大约十几亩地,当时种植的农作物是水稻,地瓜各蔬菜。农场自建了一幢简易小平房,供工友居住,也有两间是同学参加劳动时的临时宿舍,有厨房、有农具房,还养了猪。
农场由校务处主导,由侯昌枝老师挂帅,带领李启元(雅称矮仔工)和李同美等工友常驻农场进行管理。农场当时辧得有声有色,反应很好。
三. 参加农场劳动锻炼的回顾 回顾当时,并不是全体同学都有机会参加农场劳动的,只在农忙季节才从各班抽调部份同学参加。本人由于是高十组5班唯一一位来自高山乡的学生,对农场环境特别熟悉,又是班里有名的“老农”,所以很荣幸参加过两次,我班有李成统同学(他是劳动股长),黄种土等几位国内生有机会参加,侨生和女同学没有这个幸运。而且一般都是在农忙季节和重要农事才让学生参加,主要是帮忙收割水稻,整理地瓜畦,插秧等。参加农场劳动的同学能享受农场提供的免费饭菜,但居住环境特差,就干稻草铺在地上当床睡。由于当时正年轻,加上劳动又累,也管不上夏天天气闷热和蚊虫咬叮了。当时劳动强度较重,加上山垅田蚂蝗很多,对平时少参加劳动的同学是个考验。但再大的困难也难不倒我们,要知道我们那一代人都是能吃苦,不怕累、有觉悟、守纪律、爱劳动的同学,能够抽调到农场劳动感到很光荣。
四. 总结 雖然农场没有了,坚信母校将不忘初心,牢记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祝愿母校更輝煌。
2023年6月5日写于澳門
 (1)和无人机打招呼
 (2)原农场场部地址,现已倒塌
 (3)
 (4)
 (5)六十年代初的国光高山农场 (红圈为农场面积)
 (6)六十年代初的国光高山农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