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校友文萃
您的位置:首页 > 芙蓉文苑 > 校友文萃 > 2023年校友文萃 >

路下村--------------------戴明哲(厦门)高十二组、原副校长【校友文萃】

上传时间: 2023-04-19  【字体:

路下村
戴明哲 (厦门) 高十二组、原副校长

  在厦门同安区汀溪镇西南面,有座大寨山,大寨山山高林密,流泉潺潺。山麓有个村叫路下村。路下村背靠大寨山,东接洋麻山,汀溪水库在上,汀溪碧水下流。路下村土地肥沃,水源丰富,是块风水宝地。生活在这里的一千多位村民,创造了一个“福建省级乡村治理示范村”,厦门市文明村。3月22日,天气晴好,我们来到路下村。

  先到路下村村委会,村党支部宣传委员小叶热情地接待我们,带领我们参观。她带我们参观叶拱南故居,厦门市唯一现存的一座带有军事防御功能的大型清代古民居,也是厦门地区最为完备的大型红砖古厝民居。叶拱故居为三落闽南大厝,面积1100平方米,有四十间房子。故居最大的特色有两点。一,具防御功能。它的外墙体主要由大块的鹅卵石构建,极其坚牢。在大厝的四角各有一带枪眼的小楼。枪眼可用于观察和射击,当年匪患严重,四个角楼主要功能是防匪。危险时有专人值班防守,在楼下屋内有送饭口,把饭送给守卫的人。第二个特点是部分墙体(山墙)用“匣钵”构建。“匣钵”是用烧窑废弃的匣钵碎片,排列整齐码砌,既坚实耐用又具有美感,经历百年仍然整洁如新。这一建法变废为宝,节约又实用,是因地制宜筑墙的独特做法。故居左右各有两个天井,大厝二落后有一大块鹅卵石石砌空地,这些空间利于采光通风,宜居。叶拱南故居建于清末,至今已有百年。由于家族人口的增多,叶拱南子孙都已迁出另建新居,现在的故居整修后供游人参观。2018年由同安区出资修葺完善,2020年被评为未定级的不可移动文物。

  叶拱南是路下村人,生于清咸丰年间1854年,卒于民国1920年。清同治年间中举人,为当年路下村首富,有很高的学识素养,喜交文人雅士,受族人敬佩,被推为“大家长”。带我们参观的小叶是叶拱南的裔孙,幼年时也住在故居内,她为我们讲解时如数家珍。如今叶拱南子孙散居村中。

  小叶带我们前往叶成章故居,路边见一铳楼,为两层石砌小楼,与我在东辉村看到的铳楼一样,同样是防患匪犯的乡村自卫建筑,可见当年这一地区社会不安定,民不聊生。叶拱南故居有防卫楼,村中有铳楼,都是动荡年代的历史产物。

  叶成章是路下村的历史人物。他被村民崇敬,不在于他位高,更在于他是一名清官,让乡民怀念。所以他破损的故居如今被修葺一新,让人们参观,学习他的廉洁为官,公正为民。叶成章生于明代1573年,卒于1641年。他出生于贫困之家,学习刻苦努力,46岁中进士,大器晚成。他先后任苏州县令,都察院御史,大都院巡按,大理寺卿,大理寺卿相当于现在中国法院院长。他为官恪尽职守,清亷自持。他因而得罪权贵,彼诬陷革职,仍坚持原则,刚正不阿。他拒礼拒贿公平理政,成绩斐然。不仅对自己严格要求,还制定规范约束家人及隨从,要求他们不得颐指气使,更不能染指公务,享受特权。叶成章生前著有《柱下奏疏》,《宣云奏疏》,《宣云书抄》,《檄文》等文稿文集。叶成章的故居位于路下村叶氏支祠旁,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为前,中,后三落大厝(非典型的闽南大厝),东侧单列护厝,闽南传统的砖木石结构二进合院式建筑,总面宽23米,深35米,占地500平方米。故居前两侧有一对旗石,表明居屋主人曾为官。前方有一月池,面积约二千平方米,村民称这是叶氏祖祠池塘。池塘很宽大,碧水如镜,倒映叶成章故居,叶氏祖祠,池边绿树。池里游鱼成群,或隐或现。叶成章虽在朝为官,位居极品,但其故居很朴质,可见其两袖清风,少有积畜。

  与叶成章故居並列的有两座祠堂,一座是叶氏支祠,始建于明初,距今约六百年,几经修葺,距现在最近的一次在2002年11月。叶氏支祠整体建筑为清朝建筑风格。该建筑为前后两落大厝的廊院式建杨总。面宽12,2m,进深22米。祠堂叶氏支祠的修膳比较成功,达到修旧如旧的目的,重修时仍用原有木构总梁架,不少祠堂的构建得以保留。大门及门槛保持原貌,前墙的圆窗是古老的模式,屋檐下方保留了古时的花草和庭说画作。大门壁画有剪粘瓷雕,以吉祥如意,福禄寿喜,花鸟虫鱼和人物故事为主要内容。在祠堂后落,厅内设神龛,悬挂明万历年间叶成章“进士”匾,后厅为扁平燕尾脊,典型的明代建筑。宗祠中仍保留清代柜台式花岗岩墙脚,方形,鼓形石柱础等及部分梁架。总之,2002年重修的宗祠是大部分清代和少部分明代风格建筑的混合体,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宗祠大门上有户对(原有的),门旁有门当(新补上的)。在门前石埕两边有旗牌。门当,户对和旗牌表明支祠叶氏先祖有人在朝为官,才有资格具有这些构件(叶成章官至三品)。另一座祠堂是叶氏“五柱祖祠”,那是叶氏一分支祠堂,是新建的,富丽堂皇,不赘述。

  路下村是同安最古老的村落之一,这一历史的见证者是位于村中的娘妈宫。闽南地区有其独特的民俗文化。每个村庄至少都有一座宫庙,娘妈宫是路下村最重要的宫庙。娘妈宫供奉的是临水夫人陈靖姑。史料记载路下村民信奉陈靖姑源于唐贞观年间,距今已有1200年。有村才有庙,说明路下村具有悠久的历史。路下村民认为,陈靖姑“扶危,解厄,救产,保胎,送子”,是路下村的慈母,所以亲切称她为娘妈,陈靖姑宫被称为娘妈宫。悠悠千年岁月,娘妈宫香火不绝,守护着路下村民,见证了路下村的历史沧桑。说来神奇,在娘妈宫后方有一株树龄达166年少见的山牡荆,如华盖为娘妈官遮阴,又如一将神,守护着人们爱戴的娘妈神。

  小叶带我们参观路下村的农业种植。路下村的主产业是农业,种植的农作物多样,其中种姜成效最突出,是“一村一品”的生姜。路下村的生姜畅销国内外。我发现路下村有大片的大棚姜田。我以前见过种姜从来都是种在旷野,不需在大棚内种植。一问才知道姜的生长有一定的适温范围,在适温条件下生长得好。在大棚内冷天可保温,热天时开窗透气。因此,路下村的生姜产量高,品质好。路下村民姜种得好还有一个原因,注意保持土壤肥力,为此进行轮作。有的村民还到外村租地种姜,保护村内原姜田肥力,扩大种植面积。槟榔芋也是路下村重要的作物。现在地里的芋芽刚长出不久,畦上还铺着黑色的塑料薄膜。我问过才知道芋头发芽也要一定的温度,盖上薄膜可以保温,有利芋头长芽生长。还有另一个重要作用,压草,不让杂草长出。我们老家种芋畦上没盖薄膜。通过这两个例子,我发现路下村村民对作物种植很有研究,难怪他们种得好,收益高。在地里种植的作扬还有茭白,包菜,菜豆,花菜等许多品种,各家各户根据各自情况选择种植品种。路下村还筹划建三百亩的果林。路下村注意田间建设,我看到地里有宽大石砌的水渠。田间道路宽阔,有的还用石砌。总而言之,路下村村民各显神通。据了解路下村村民农业种植成果丰硕,不少人致富,一般村民富足。在路下村的民居,大部分房舍是新建的别墅,村路整洁卫生,房前屋后绿树成荫。有的楼房前有比较大块地面,种花种草。

  路下村经过乡村振兴实践,探索出一条“研学+”乡村振兴发展之路,盘活村内闲置的古厝、民居;探索“引智、创智”工作方法,与高校和社会团体合作,搭建大学生实践平台和港澳台“寻根之旅”,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智力”;紧抓数字经济,深入实施“数商兴农”和“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推进智慧乡村建设,增加村集体经济,打造新型农村示范基地。“研学+”乡村振兴举措已被省市区级多家媒体报道。

  在路下村的田间听到久违的阵阵蛙声,我在老家已很久没有听到田间的蛙声了,青蛙已快绝种。这说明了路下村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小叶说山里有许多鸟,包括老鹰等稀少鸟类。优良的生态为路下村农业生产提供优越的环境条件。君应读过古人诗: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此形此景,正是当下路下村。


(1)叶拱南故居


(2)防患土匪的铳楼


(3)叶成章故居


(4)叶成章故居前的月池


(5)路下村的姜田


(6)芋田


(7)路下村的民居

相关作品
留言本 | 关于芙蓉网 | 栏目介绍 | 联系我们(国光校友工作坊) | 联系邮箱 | 闽ICP备11028451号
   
版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