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 痘 一、猴痘与天花: 猴痘与天花同属痘病毒科,是病毒中最大的双股DNA病毒,大小为230-300微米,大多数病毒颗粒呈砖型或椭圆型,衣壳呈复合对称,病毒由髓核、边体和囊膜等几个部份组成。 1、天花:是人类最古老也是死亡率最高的传染病之一,传染性强,病情重,没有患过天花或没有接种过天花疫苗的人,均能被感染,主要表现为严重的病毒血症,染病后死亡率高。天花临床表现有重型和轻型,重型天花病死率约为25.5%,大多数病例出现融合性皮疹和出血现象;轻型天花病死率为0.1%~1.0%。天花病毒是痘病毒的一种,人被感染后无特效药可治,患者在痊愈后脸上会留有麻子,“天花”由此得名。经过世代科学家努力,研发出非常有效的牛痘疫苗,接种后会产生终生免疫效果。经过N代人的不间断接种,1980年,人类已宣告消灭了天花。 2、猴痘:是一种病毒性人畜共患病,与人类天花患者的症状相似。1980年,人类宣布消灭天花以后,天花已不存在,但是非洲部分地区仍然有猴痘发生。2022年5月7日英国科学家报告人的猴痘病例了,至5月20日,在欧洲确诊和疑似猴痘病例超过100例,至6月24日,世卫组织发布全世界猴痘确诊病例数已超过3200例。同时将猴痘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二、猴痘的发展史: 三、病毒特性:
猴痘病毒共有两个不同的遗传进化分支——中非分支和西非分支。其中,西非分支病死率约为3.6%;中非分支历史上引起的疾病更严重,病死率约为10.6%,并被认为更具传染性。自从1980年消灭天花以及随后人类停止接种天花疫苗,猴痘已成为公共卫生中最重要的正痘病毒病。 2、传染途径:猴痘病毒能够在动物和人类之间传播,在人类之间也可以进行二次传播。病毒的动物宿主包括一系列啮齿动物,如松鼠、冈比亚袋鼠等等。人类感染猴痘,主要通过被已感染的带毒动物咬伤,或直接接触被感染动物的血液、体液、猴痘病变部而受感染;通常由动物传给人,偶也可以发生人传人。一般认为是在直接的、长时间、面对面的接触中,通过大量含毒的呼吸飞沫而传播。另外,猴痘还可以通过感染者的体液或病毒污染的物品(如衣服和被褥)而传播。不过,猴痘的传染性远远小于天花。2022年6月24日,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称,在不久前受影响的国家中,猴痘病例主要发生在有过同性恋接触的男性中。目前已有75个国家和地区报告猴痘疫情,已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四、猴痘的主要临床症状: 1、潜伏期:猴痘的潜伏期通常为6-13天,也可能为5-21天。 2、猴痘病临床:分为两个时期: A、侵袭期(持续0-5天),主要症状为发热、剧烈头痛、淋巴结肿大、背痛、肌肉酸痛和虚弱; B、皮肤发疹期,处于不同阶段的皮疹几乎同时出现 在脸上、手掌和脚掌上以及躯干部位。皮疹的变化从斑丘疹(底部扁平的病变),一直到小水疱(充满液体的小疱)、脓疱,大约10天左右伴随而来的便是结痂。可能需要三周时间结痂才能完全消失。 病变的数量从少数几个到几千个,影响到口腔黏膜、生殖器以及眼结膜,有的患者在出现皮疹前,会发生严重的淋巴结肿大。淋巴结病变的出现可能有助于识别猴痘,因为天花或者水痘都不具备这一特征。猴痘症状通常持续14至21天。 五、诊断; 在人类中,猴痘是一种散发性偶见性疾病,其体征和症状类似天花,但病情通常较轻。猴痘感染者有动物接触史,最初表现类似“流感”的症状,随后皮肤出现疱疹、经历脓疱、结痂后留有瘢痕。鉴别诊断通常包括天花、水痘、麻疹、细菌性皮肤感染、疥疮、药物过敏和梅毒。 六、猴痘的预防和治疗: B、常见的家用消毒剂可以杀死猴痘病毒。避免接触可能携带病毒的动物,另外,接触已感染的人或动物后,立即用肥皂水洗手或使用含酒精的洗手液,照顾患者时也建议穿上防护装备。 C、疫苗接种: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道,接种天花疫苗,在预防猴痘方面的有效性约为85%,我国1980年以前出生的人都接种过天花疫苗,这群人会降低猴痘病毒感染导致的病情严重程度。目前,国家已安排生产若干数量的“天坛株”天花疫苗作为储备。但是,如果本国没有猴痘疫情,不必全民接种天花疫苗。 2、治疗: 2022.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