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校友文萃
您的位置:首页 > 芙蓉文苑 > 校友文萃 > 2020年校友文萃 >

难忘的青草盂农场,难忘的兵团锻炼----黄印尧(厦门)高十组【校友文萃】

上传时间: 2021-01-04  【字体:

难忘的青草盂农场,难忘的兵团锻炼
(1969.11-1974.6)

黄印尧 (厦门) 高十组

  1969年10月,省革委会下达“解散福建农学院,全校师生员工下放农村劳动”的决定,1969.年11月初,全院师生员工在教学主楼礼堂召开,“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誓师大会,我代表全院学生在大会表忠心,“坚决拥护省革委会决定,到农村生产第一线去,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1969年12月,我院60多名老师学生分配到沙县洋坊福建建设兵团部直属学兵连,开山垦地劳动。1970年2月5日,我与学弟马斌官同学又调到龙岩青草盂农场的兵团一师七团一营二连劳动锻炼,并担任养猪班长、1971年9月,劳动锻炼结束,分配七团一营担任农业技术员,1972.年7月,七团解散,分配到三团农业生产连,担任保健医生。1974年6月,调回母校福建农学院工作。

  在建设兵团的5年半,工作的单位变换几次,但都在青草盂农场内。这是我大学毕业后第一个工作单位,也是我的第二个故乡。青草盂,位于龙岩县北门外一高山环抱的一片较平坦的山坡地,农场前部距龙岩县第一中学仅三公里,农场后端是龙岩江山公社,那里山高林茂,风特别大,龙岩人常说“青草盂的风(大),一中的钟(因风大钟声就大)”,农场有一条从高山引入的水渠和一个水电站,有几千亩的水田、果园 和一个小煤矿。解放后,青草盂成了福建省第一监狱关押犯人的劳改农场。

一、准军事化管理、高强度的劳动锻炼

  福建建设兵团是国务院、中央军委1969年批准成立的,“由福州军区直接领导,招收一批无军籍的兵团战士,接管福建、江西主要工矿、农场(劳改农场)、林业和基建企业,“执行三支二军任务,稳定局势、促进生产”的任务。连级以上干部是现役军人,排长、班长也是退伍军人担任,实行准军事化管理。我们连队有70多个刚招收的年青兵团战士和20多位来自全国各院校的大学毕业生,还有近百名在押的劳改犯人。二连是农业连,有几千亩的良田和一个大猪场。

  兵团是执行准军事化管理,天刚蒙蒙亮,集合哨声一响,就把大家从睡梦中惊醒,快速起床,穿衣、到连部广场排队操炼,饭后下地劳动,晚上 ,全连集中学习,由连长、指导员上政治军事课,周日休息。干农业,一年最艰苦的是春季育种插秧40天和夏收夏种60多天。夏收夏种,正值炎热的夏季,为了不误农时,要把早稻收刈下来,稻谷晒干入仓、又马上把稻田犁松打烂耘平,插上秧苗,每人平均有4-5亩地。全连所有人员都要下地劳动,清晨5时下地干活,7点半送饭到田头吃饭 ,11点收工,下午2点半下田,5点送点心下田,7点收工。当年农业机械化程度很低,只有手扶拖拉机拉货和犁田,割稻、脱谷粒、耘田、插秧全都是人工。有种过地的人都知道,在水田中弯着腰刈稻、插秧、脚踩打谷机脱粒 ,拉牛犁地耘田都是一种重体力活,一下地,衣服立马汗湿,紧贴皮肤,真是脸朝黄士背朝天,早出晚归,长时间强体力的劳动。当时连长、指导员都比我们年长,以身士卒,总是走在最前头,体现了军人的勇猛和模范带头作用。我是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基本能适应这种强体力劳动,而来自大城市的大学生,平时劳动少,那是要咬住牙根跟上。原规定5点起床下地劳动,为赶进度,总是提前在4.点30分吹哨子起床下地劳动。这种强体力劳动,连队的后勤保障做得很好,一天五餐,虽然没有大肉大鱼,但吃饱不成问题,防暑降温茶水不断。农忙过后,大家掉了几斤肉,皮肤都是黑黢黢的。这是我一生中强度最大,时间最长的重体力劳动。

二、传播养猪新技术

  1970年3月,我团从福清某军垦农场调来64头二元杂交白猪(俗称洋猪),计划作为全团的繁殖种猪,连长指导员安排我与学弟马斌官到养猪场去饲养这批宝贝种猪,并担任养猪班的正副班长。当时二连养猪场是一座较新的大型猪场,有500多头猪,由即将刑满的10个劳改人员饲养。我们与案犯同住一个猪场,为安全,我们养了一头黑毛的农家士狗,起名“小黑”,经过训练,夜晚为我们守门站岗,外出时为我们警卫,是我最忠实的“警卫员”。

(一)、改革不科学的垫料饲养方法:
  当时青草盂农场所有猪场,都是采用垫料养猪方法,在猪圈内放入稻草来吸收猪每天排出的粪尿,让猪粪尿与稻草混合发酵,当农田需要肥料时,再把垫料清理出去肥田。当我们进驻猪场正值寒冷的春季,田里收刈来的稻草早已用完,只能保证分娩母猪有草垫,其它猪圈都积满粪尿水,猪长期浸泡在粪水中,不仅不长肉,还引来满身的皮肤病,猪生长速度很慢,僵猪、老头猪很多、死亡率很高,这是一种很落后的饲养方法。

  为此,我们按照教科书中的先进饲养方法,先在我们饲养的64头白猪做示笵,猪栏内不放稻草,每天二次清扫收集粪便,集中到一个粪坑中发酵,清洗猪栏内的尿水集中流入猪场边的鱼池中进行微生物发酵,养植水浮莲、水葫菇、红萍(冬季),同时管教生猪定点排粪尿,使猪栏保持干燥清洁,猪有空间活动,不(少)发生皮肤病,我们饲养的白猪生长速度快,存活率100%。我们的做法,开始遭到连长的反对,我们反复的讲明道理,并以实际试验效果说服他,我们的做法很快得到团、营首长的肯定,这种方法很快在全营猪场推广。

(二)推广糖化饲料喂猪:
  上世纪七十年代,粮食紧缺,农场规定猪场的饲料标准是每头猪每日半斤次品谷子和少量细米糠,各猪场要用粉碎谷壳和采集瓜菜水草,如水浮莲、水葫菇等补充,此等饲料的营养值与生猪生长的最低营养要求相差甚远,而且喂水生饲料多,容易引发猪蛔虫、姜片吸虫病,为减少寄生病发生,猪场都是把饲料加水煮熟后喂猪,一个猪场一天要用去很多的煤。那时,解放军首先推广养猪战士叶洪海发明的“糖化饲料”喂猪,即用酒曲、酱曲、醋曲混合制成“中曲”来发酵饲料,饲料经过发酵后,可以软化和分解纤维素,加速淀粉的转化,提高饲料营养和猪的适口性,这种方法到目前仍然是一种提高饲料营养和提高肉品质量的经典方法。我们从部队农场引入糖化饲料“中曲”种,先将喂猪的谷粉、细糖、谷壳粉拌入“中曲”,加水搅匀,堆积压实,经过24小时的厌氧发酵,饲料先发热,后发粘发香,猪非常爱吃,但为防制寄生虫病,对水生饲料还是煮熟后再拌在糖化饲料一起喂猪,这种方法操作很简单,可以象做馒头一样,用昨天发酵的饲料作为今天发酵饲料的菌种,代代相传。糖化饲料喂猪方法,很快被营团首长认可,并在全团的各个猪场推广开来。但是,传代次数多,卫生做得不够好,容易产生杂菌,影响饲料糖化效果,因此,曲种用一段时间必须更换新种。我当时很注意菌种的纯化和保种,后来我有了简易实验室后,我经常分离和纯化菌种,制作较纯的中曲种供应各猪场使用。

(三)、中草药防治猪病:
  上世纪70年代,我国经济仍然很困难,缺医少药,为了保证人民的身体健康,国家推行“一根针 、一把草”(中草药),中西医结合,全国实行合作医疗。当时兵团经费很困难,买药的钱很紧张,就是有钱也难以买到药品。针对猪场常发的寄生虫病和感冒发热病,我经常与场技术员陈寿福、小桂(秋约)等人结伴上青草盂农场后面的深山老林中采药,,我们带着药书图谱,以图对药、很快就认识几十种草药。而采药更要注意安全,大山中猴子很多,红菇、木耳也不少。但毒蛇是少不了,每次上山都要全副武装,穿鞋绑腿,头带斗笠,带上干粮,还得带上我的“贴身警卫”小黑狗,它特别灵感,总是在前头开路,一有动静,(主要是蛇,猴、小松鼠等)马上鸣叫,引起我们的警惕,保证我们采药的安全。

  当时猪场主要的病害有肠道寄生虫(猪姜片吸虫、蛔虫、)气喘病、生长非常缓慢的僵猪(老头猪)和季节性感冒。我们用采集的断肠草煮水喂服,能有效驱虫、治气喘病功效,,用大青叶、地锦草、半边莲、白花蛇舌草、蒲公英等清热解毒草药,煮水喂猪,可以防治猪流行性感冒病。         

  一年多时间,猪场经过垫料改革,喂糖化饲料,中草药防治病害等几方面的改革,猪场卫生好了,猪病少了,小猪成活率和猪的生长速度提高了,大猪的出栏率提高了。

三、开展白木耳、草菇的生产

(一)、建立微生物实验室:
  上世纪70年代,我国刚开始进行食用菌研究,我从省农科站要了一些做微生物的玻璃仪器(试管、烧杯、量筒、培养皿、酒精灯等),计划在连队建一个简易实验室,做为培养细菌、真菌的实验室。实验室卫生条件要求很高,最基本的要有一个明亮清洁的房间做实验室,一个接种箱、无菌培养室、高压锅,瓶瓶罐罐、试剂等。洪春魁指导员非常支持,叫有木工技术的犯人做了一个接种箱,我在一间四壁士坯,泥士地板,屋顶是稻草盖的极其简易的茅屋做实验,在房内用清洁(新)的塑料簿膜架起一个十几立方的无菌培养室,在室内挂上1-3个15W电灯泡加热保温,用高锰酸钾加福尔马林消毒,当时没有钱买高压锅,就利用蒸饭的竹制蒸笼替代,高压培养基,把蒸煮高压时间延长一倍。就是在这么极其简易的条件下,我穿上从大带来的旧白大挂,进行细菌接种、分离、培养、扩大等一系列微生物工作,居然培养出白木耳、草菇、兽用士霉素、920(植物促长素)、5406(肥料)菌种、自制出大量白木耳菌种、草菇菌种、兽用士霉素供生产应用。

(二)、种植白木耳:
  青草盂农场,到处是高大的油桐树,每年都要修枝砍下大量的枝干,这是阔叶林木,树杆粗,木质较松,非常适宜种植白木耳。1970年秋季,我试种一批,在树杆上打孔,装入白木耳菌种,定时喷水,长出了一朵朵雪白的白木耳,最大的湿重达300多克,连长、指导员非常高兴,立即送到团部报喜,引来了一批批领导参观。有一次,洪指导员陪同团政委到猪场参观白木耳时,政委大为称赞,指导员反映我们土法上马,现急需一台大的高压锅。崔政委立马答应,从团部行政费中解决,买来一台立式高压锅,非常给力,解决问题。连队马上决定开展白木耳的种植,并派一名战土协助我工作,1971年,我们生产出大量白木耳成品,医药公司以每斤干品64元收购,(当时大学毕业生每月工资58元),价格非常高。

(三)种植草菇:
  每到夏季、水稻收刈后,大量的稻草用于秋季烧士肥田,而秋收的稻草放在水田中腐烂肥田,1971夏收后,我拉来一堆稻草放在营部前空地,同时也在稻田中堆起一堆稻草,接种自已培育的草菇菌种,当时气温高,在30度左右,每天浇水,一个月后都出现草菇菌丝孢子,而后长出卵圆形的肥肥胖胖的草菇来,同样招来团营首长和各兄弟连的参观。因为我们是用稻草当培养基,基于纯天然的,长出的草菇大又甜,收获了草菇,稻草也烂了,很好肥田,一举二得。当时营首长准备明年推广稻草种植草菇,大干一翻,可惜,1972 年春,七团解散了,青草盂农场又回归省劳改局管理,我也被分配到三团(煤矿团)的农业生产连当医生,此计划就落空了。

四、改行当人医:

  1972,我被分配到兵团一师三团(红炭山煤矿)后勤部的农业生产连,位于青草盂另一侧的一个小山蚴里,有几十亩耕地,有三十多个轻度矽肺病工人,他们以半种菜半休养方式工作,由一个年老体弱的教导员负责。我在团卫生队培训一个月后,带上一批常用药,到生产连担任保健医生。我凭着所学的兽医专业知识和短期培训的技能,认真学习“农村医生手册”,在农业连的二年多时间里,小心细緻的行医,完成了30多个矽肺病人的保健工作。1974年6月,我调回母校福建农学院工作。

  忆往昔,峥嵘岁月,在建设兵团的五年半里,经受过强体力农田劳动和生猪养殖,锻炼了体能、净化心灵、增强了革命意志,真实体验到粮食“粒粒皆辛苦”,在养猪实践中,又能将先进的科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传授养猪新技术,研发食用菌,取得一定成绩,为我今后的教学科研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1971年获得七团授予“五好战士和“四好班”(养猪班)称号,1973年获得三团“劳动生产积极分子”称号。兵团的劳动锻炼,是劳其筋骨,增强意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必修课,是我人生成长的阶梯,时至今日,难以释怀。1999年,我到龙岩检疫一批出口非洲种(鸭)蛋时,进入青草盂农场,还是省第一监狱轄地,建有多座高大的监狱,犯人都从事工业劳动,我们曾经劳动的农田、猪场都消失了,取而代之是宽大平直的大道 ,两边都是一座座高大的商品房,农场与龙岩市区连成一片。而今,当年年少勇猛兵团战士都已年老退休了,每隔二年都举行一次战友会,人生情有千万种,最是难忘战友情。

2020.12.20

 

相关作品
留言本 | 关于芙蓉网 | 栏目介绍 | 联系我们(国光校友工作坊) | 联系邮箱 | 闽ICP备11028451号
   
版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