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校友文萃
您的位置:首页 > 芙蓉文苑 > 校友文萃 > 2020年校友文萃 >

我第一次上讲台讲课--------黄印尧(厦门)高十组【校友文萃】

上传时间: 2020-09-05  【字体:

我第一次上讲台讲课
黄印尧(厦门)高十组5班

  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原因,1969年10月,我的母校福建农学院解散了,全校师生员工下放农村劳动锻炼,1972又在三明复办,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党委对教育质量抓的很紧。大学复办时,教职工流失很多,师资严重不足,1974年我回母校时,担任牧医系党总支干事和学生辅导员工作。当时党委鼓励年青的教师双肩挑 ,教师担任学生班主任,政工干部可兼课,走又红又专的道路。

  我虽是政工干部,很热爱我的兽医专业,我经常跟学生一起听课程,一有空,就参加系副主任盛佩良老师的“猪链球菌弱毒疫苗研究”的科研工作。1977年,系里安排我到寄生虫组陈天铎老师处学习,并安排我主讲鸡寄生虫课,内容有鸡线虫病、鸡球虫病和鸡住白细胞原虫病五讲10节课,我即兴奋又紧张。

  众所周知,大学课本只是一种参考书,老师会以参考书为基础,广泛收集当时国内外最新的资料和自己的实践体会融合写出教案给学生讲课。学生“上课记笔记,课后对笔记,考试考笔记”。学生私底下也会对老师讲课评价。如教生理的朱诚老师,他50多岁了,对教材非常熟悉,上课从不看讲稿。讲得有条有理很清晰,速度适中,很好做笔记。教普通病的林凡平老师,他曾是个“右派”,下放牧场劳动,造就他的诊病经验很丰富,他的讲课内容丰富,形象,能在你头脑中留下很深的记忆。又如盛佩良老师,精通英、俄、日三门语言,临床经验很丰富,他备课非常认真,信息量最大,写的一手好字,板书很漂亮,也很好记录,但有一缺点,经常会拖课。而对那种照本宣科,对参考书不敢改动半句的老师,明白人都懂得,这位老师对本课程缺乏临床经验。

  当我接受上课任务时,指导老师是陈天铎老讲师,很和蔼,对我说,“第一,你是第一次上讲台讲课,要写出教案(演讲稿)给我审核,第二,上讲台讲课,眼睛要看学生,不要慌,第三、教案通过了,要背熟,掌握好节奏、 时间,不能提前5分钟下课,也不能拖后5分钟下课。第四,要先在教研组老师面前预讲,过关了才能就上讲台,我会从头到尾跟进”。这是一位非常慈祥负责任的导师。

  我的师姐黄绿漪老师,她已经给学生上过二轮课,也是我的老乡,她鼓励说,“你是辅导员,上讲台不会慌,你字写的漂亮,板书没问题,只要把讲稿写好,注意掌握讲课的时间,一定会上好课的“,同时还告诉我一个小巧门,要事先”准备1-2个与本课内容有关的小故事或小笑话,如果时间掌握不好,距下课时还有时间,可讲个小故事,让学生们放松,如果内容讲不完时,这个比较好办,可加快速度讲完,学生最忌费拖课“。我选择最好讲的鸡蛔虫病先讲,当时最苦脑的是资料不好收集,因为是第一次上寄生学课,平时没有收集资料和建立卡片,唯一的就是我跑图书舘,借来最新的杂志查询,在”参考书“基础上进行重新编写,当讲稿送陈天铎老师通过后,我利用晚间,在实验室讲台上,对着空荡荡的教室 ,模拟讲课,一边板书,一边演讲,重点内容(定义、生活史等)讲二遍,掌握好节奏 ,历炼N多次,把讲稿全背下来,后来在教研组部份老师前演试,获得成功。经过数关的演试,我终于上了讲台,对着76级学生讲课,副系主任,指导老师和总支书记等多位领导、老师都亲临听课,课间休息时,三位老师还拿学生笔记查看,问学生能听懂吗,能记下来吗。我的第一堂课获得学生和教研组老师的好评。对比现在的互联网时代,老师备课可上百度找资料,只要输入”关健词“,古今中外的资料都能查到,有了电脑、投影仪,板书可以省了,讲演稿也不必背的滾瓜烂熟了,好讲多了,同时学生也不必那么专注记笔记了,现代科学造福人类。

  有一次,在党总支办公室 ,盛老师还讲给我终生难忘的一个故事,“在他当学生(南京农大)时,教普通病的祚文林老师,他讲课非常的好,非常生动,板书好、图画的好,口词清楚,重次分明,很好记笔记,听他的课,就是一种享受。祚老师说,如果能完整把他讲课内容记下来,就可以当成一篇综述到杂志社上发表“。一名话,”讲演搞就是一篇综述“,盛老师还借给我英文版的”“猪病学”和”禽病学“。当我书写”禽住白细胞原虫病’讲稿时,我借助字典,翻译了国外住白虫病资料,盛老师又为我校对。在讲稿中,我编入刚发生在福建三明的沙氏住白虫病和发生在广东的卡氏住白虫病,又加入刚翻译的发生在国外的鸭、火鸡、鹅的住白虫病,信息新,内容丰富。当我讲完课后,师姐绿漪老师鼓励我投稿发表。审稿的是北农大《家畜寄生虫学》教授,是本学科的鼻祖孔繁瑶教授,(孔教授与师姐较熟悉),他对稿件做了一些修改,并附上一封短信,“现在社会有些偏见,看不起学农的,更看不起学兽医,其实这是社会分工不同而以,不管干那行,行行都能出状元,在美国,兽医工作者与法学、医学一样,是最受欢迎的三大职业“,并勉励我”年青教师,要热爱自已专业,一定会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教师“,过后,我又对稿件认真的修改抄正,果然在《中国兽医杂志》1981,6。刊载“禽住白虫病(综 述)”文章,时年35岁,这是我的第一篇处女作。当我上完这几节课后,我的政工任务更重,也没有机会再上讲台讲专业课了,但养成一个做事多想、多看、多动(手)、多记(录)、多写(总结写成文章)习惯,但仍然承担学生毕业实习,业余参加科研工作,也陆续发表几篇科技论文。

  今天,我写这篇文章,并不是来标榜闪耀我备课如何认真,讲课效果如何,主要是记录当年农大复办后党委非常重视提高教学质量,严抓教师备课质量、尤其对新教师上课的多道把关培训,确保教学质量 ,让学生能听得懂,记得下,记和牢。同时也能让学生们知道老师上课的艰辛,台上一分钟,台下一夜功,学生们要尊重老师的讲课,认真听课。同时,也以此文纪念已逝的恩师盛佩良老师、黄绿漪老师、孔繁瑶师祖师和感谢远在美国90多高龄的陈天铎老师的教导。

2020.8.25

责任编辑:余淘

相关作品
留言本 | 关于芙蓉网 | 栏目介绍 | 联系我们(国光校友工作坊) | 联系邮箱 | 闽ICP备11028451号
   
版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