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校友文萃
您的位置:首页 > 芙蓉文苑 > 校友文萃 > 2020年校友文萃 >

耍 猴---------------------陈辉龙(泉州)高中87届【校友文萃】

上传时间: 2020-08-17  【字体:

耍 猴
陈辉龙(泉州)高中87届

  耍猴的时代已经结束,被猴耍的日子还在继续。

  这天,夕阳西下,生产队的队室埕上多出一张桌子,桌旁竖起一根木杆,杆上挂着一盏煤油汽灯,最引人注目的是桌腿上拴着几只猴子。走过路过的,就知道晚上这里又要搬猴戏了。于是,喜大普奔,一会儿功夫,整个生产队便都知晓了,比生产队长爬上黄寡妇的床的消息传得还要快些。

  晚饭过后,随着一阵阵锣声,村人放下手中的活儿,渐渐集了过来,老人攥着烟锅袋,小孩穿着开裆裤,妇女带着花围裙,大小伙子则敞亮着膀子,大家无拘无束,欢声笑语,场面甚是热闹。猴子一般有个三五只,有大猴有小猴,一溜的红屁股,似乎是一家人,相处亲密,活泼好动,特招人喜欢。孩子们天生就对付猴子,这会儿推搡着凑到跟前,有的给几个花生,有的给一块红薯,有个别捣蛋鬼用糖果纸包块小石子扔过去,看见猴子扒开后失望的神态,乐得花枝乱颤。

  耍猴的看人聚成了圈,便开始清场子,牵着猴子转几圈,把挤得太靠前的人往后赶赶。场地开阔了,“咚咚呛”,耍猴人吆喝道:“家住花果山,契爸叫唐僧。二弟猪八戒,三弟沙和尚。别看有点小,逗乐有一套。大家鼓鼓掌,它才敢上场。”在笑声和掌声之中,猴戏开始了。

  首先开演的是猴子犁地。一只猴子在前面拉着犁铧小道具,另一只猴子戴着农夫草帽在后面,一手扶着犁把,一手拿着鞭子,像模像样地驱赶着前面的“牛”,而“牛”则俯首躬耕,偶尔回眸一咧。犁地这活乡亲们再熟悉不过了,猴子们亦步亦趋、歪歪倒倒的滑稽动作着实让村人大笑不已。

  紧接着是“县官审案”。一大猴子穿戴上县官的衣帽,踱着官老爷的小碎步,惊堂木一拍,神气十足,“沐猴而冠”的成语很可能就是源自于此。前面则跪着一位穿花衣裳的“民女”,低眉顺眼,瑟瑟缩缩。两猴子把各自角色扮演得惟妙惟肖,实在可乐!“庭审”结束后,那演民女的猴子“羞愧”得赶紧把花衣裳扒了下来,而那“县官”可能是当官当上瘾了,死活不肯脱下服装,耍猴人甩响鞭子,厉声斥责,这才勉强脱下,兀自冲着耍猴人“吱吱”几声,其情形又逗得村人再次发笑。

  再接下来就是猴子翻筋斗和爬杆表演。猴子的筋斗一个接一个的连翻,让孩子们忒是羡慕。当然,也有个别比较笨的,没翻好,一屁股坐到地下,引得孩子们是幸灾乐祸。爬杆本就是猴子们的拿手好戏,几个猴子一个接着一个,三两下就爬到高杆上头,然后攀在上面做鬼脸,赖着就是不下来。这时候,猴子是自由的,系猴的绳子处于撒手状态,于是,任耍猴人怎么呼唤,猴子们给他来个花椒树雕孙猴子——麻木不仁,双方对峙的情境让大家捧腹不已。最后,耍猴人掏出几块饼干,才把猴子们引下来。

  此外,还有猴子抬轿、踏单车、跳火圈、走钢丝等等节目。整场猴戏,虽说有些细节表演得还不是那么到位,但没有人耻笑猴子智商的低下,也没有人指责耍猴人的无能,人们都被这些可爱的小精灵逗乐了,毕竟,它们给枯燥的乡村生活带来了一片新奇。

  最后,耍猴的带着猴子们,向四周的老少爷们鞠躬作揖,宣告表演结束。不要着急,俗话说“打拳卖膏药”,后面还有一个重要环节:推销药品。

  当年,来我们村的耍猴人,并不是像电影上的那样,让猴子端个盘子四周向观众要赏钱,他们知道,乡亲们口袋本就没几个钱,谁都不舍得拿出来打赏,卖药品才是他们的主要目的。记得,当时推销最多的就是塔糖和跌打损伤膏药。塔糖是专门用来打掉小孩子肚子里的蛔虫,那年头,卫生条件不好,每个小孩或多或少都长有蛔虫,这塔糖小孩爱吃,效果又很好,价格也合理,所以销量一直不错。至于膏药,乡下人家难免有磕磕碰碰,这个伤那个伤,一到阴雨天就酸痛,天气预报似的,这膏药就专治这号病。耍猴人通常会先找一患者,现场治疗,直到那患者惊呼“好多了”,其他患者就会开始掏腰包,事后都说疗效显著。说实在的,那年代,穷归穷,但整个社会的诚信度还是比较高的,不像现在,牛皮拚命吹,假药满天飞。

  一场猴戏表演下来,在大人眼里就像风一样刮过去就完事了,可在小伙伴们心中得装很长一段时间,嘴里津津乐道,行为里手舞足蹈。那阵子,你经常可以看见一群小孩在空场里学猴子表演,或呲牙咧嘴搞怪逗趣,或搔首弄姿顾盼左右,或拍股扭臀走挪两步,而后哈哈大笑。看猴戏,成了孩子们实足的童趣!

  耍猴的事儿早已远去,耍猴的影子时常在我眼前晃动,那一蹦一跳的猴子,跳过了一个时代,跳出了人们的视线,化成一道远去的乡愁。

责任编辑:余淘

相关作品
留言本 | 关于芙蓉网 | 栏目介绍 | 联系我们(国光校友工作坊) | 联系邮箱 | 闽ICP备11028451号
   
版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