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校友文萃
您的位置:首页 > 芙蓉文苑 > 校友文萃 > 2020年校友文萃 >

清 明 粿------------------陈辉龙(泉州)高中87届【校友文萃】

上传时间: 2020-04-04  【字体:

清 明 粿
陈辉龙(泉州)高中87届

  小小清明粿,裹的是甜蜜的往事,美丽的回忆,还有,浓浓的乡愁。

  小时候,我的老家南安有句俗语:润饼不过五龙阁。这话的意思是说,以洪濑镇和梅山镇交界处南山陂五龙阁为界,往北(梅山)方向,清明节就没有吃润饼菜的习俗了。也不知道这是哪个混帐东西定的破规矩,不过还好,虽说没了润饼菜,但我们还有自个的清明粿。

  春季,万物萌发,庄稼青黄不接,但大自然已经备好了各种野菜。田间地头草丛中,夹杂着一种叫“鼠曲草”的植物,有人也喊它“清明菜”。一篷篷,一簇簇,全株有白色绵毛,开着絮状黄色小花,跟它的名字一样,显得有点低调。叶型如鼠身(这也许是其得名的原因),叶两面颜色不同,折下一闻,还有一股淡然悠远的清香。你别小看这不起眼的鼠曲草,它可是整个清明粿的灵魂,据说还能降压除脂、清肺祛湿什么的。

  临近清明节,家中男人一般不屑于这种小事,妈妈总会寻一个阳光明媚的好天气,提着一个竹蓝子,持一把剪刀,带上我和妹妹,到村后庄稼地的田埂上去摘鼠曲草。此时的它们,正在陌上篷松着枝叶舒展在自由的开空下,妈妈边指导我们,边挑最嫩最壮的剪下,只留一个拇指一样的根部,让它来年再萌新芽再焕新枝。未及饭点,我们便剪上满满的一蓝子,可缓缓归矣。至家,择去老叶残枝,洗净,放到锅里氽熟,再捞起沥干,放到瓷砵里,上面撒一些饼药(小苏打),把青腌着。这得讲究个时效,不腌透肯定不行,腌的时间太长了也不好。经过这般汆腌去青,估摸着一两天后,就可以做清明粿了。

  把用青石作的擂臼搬出洗净,将去了青的草团捣成菜汁,捣得越细越好,然后连菜带汁,放入磨好糯米团,先揉匀,接下来,开始锻炼身体。只见妈妈在簸箕上不停地翻揉,有点像太极圆转。这样子,大约揉上15分钟,便成了柔韧度很强的粉团了。听妈妈说,这样的粉团做出的清明粿,就不会破皮露馅,而且基本上看不到青草的渣子,全是均匀的绿色。我终于明白,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功夫,没有捷径!

  在醒粉团的空儿,把馅料端出来,滴上几滴香蕉油抓匀提味。当时的青粿基本都是甜馅,只有白粿才用咸馅。甜馅大体分两种,都很简单,又都好吃。一种是花生芝麻馅,花生炒熟去皮捣碎后,加入适量炒香了芝麻,再加点糖(冬瓜糖最好),猪油打底入锅拌匀即可;另一种是豆蓉馅,将黄豆提前一晚上用水泡透,用文火煮烂后,筛去皮,滤干水,放入锅中,再加油、糖、水,旺火熬至稠厚状时,冷刧后起锅即成。

  开始包清明粿了,掐一小块醒完的糯米团,先搓圆,再用大拇指转出一个坑斗,将馅料依次放入,最后收口再揉一下,放在粿模上,压扁,底下贴上一张香蕉叶,退模后上笼。没多久,但见妈妈一双巧手麻利地将它们——做好,像一个个士兵一样,整齐地排满在笼屉中。旋即上锅蒸,大火15分钟转小火焖5分钟就熟了,末及掀盖,屋内屋外已弥漫着春夏的馨香。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腔口水往下流,青翠欲滴、清香扑鼻的清明粿终于出笼了。我们激动地看妈妈做最后一道工序:一点红。只见妈妈端来一小碗食用红色素,用筷子的粗头蘸一下,然后点在草粿的中间,有几个要敬天公的大个草粿,还得用刻有“喜”字的专用印模盖上。此刻,哥几个也是喜上眉梢,憋了这么久了,也该打个牙祭了。于是,才不管妈妈的大呼小叫“夭秀棺材,还没烧金呢”,饿狼般扑将过去,有道是:未等祖宗先下手,又比天公更抖擞,蒸粿本是祭祀事,奈何馋嘴小家伙。

  当年,每逢三到五月,陈粮已尽,新稻未出,乡亲们最是上顿不接下顿,每天叫醒我们的,不是梦想,也不是尿急,而是饿。瓜菜代,清明时,吃为上,馋为先,一切的美景春光,一应的草长莺飞,都抵不过一个“粿”字。说真的,那阵子,我们满脑子里晃的几乎全是它。上课时,恍惚中把老师的黑板擦看成是它;走路时,不留神把路边的牛粪也看成是它;回家时,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依稀就在吊蓝高挂处,那是妈妈“防鼠防猫防饿鬼”。《襄阳记》中说:识食物者为俊杰。信然!于是,趁大人不注意时,搬张凳子爬上去偷它一个,蹩一边大口小口——偷的就是他娘的香。如果你有兴趣就此要对我做个采访,提问一下当时的想法和今后的理想,这个可以有,不过,很简单,就两句:“让我一次爱个粿”、“让我一天平均吃三次,每次八小时”。其余的,什么感想、敬畏、传承等等,对不起,这个真没有,因为那都是一帮吃饱的人撑出来的。

  长大以后,离开了家乡,走遍五湖四海,吃尽五花八门,但真正能够让我刻骨铭心的,廖无一二。在这大爱日子里,慎始敬终,对于家乡的清明粿,多了老照片般的思念,有了骨子里的理解。首先,从口味上讲,鼠曲草的清馨伴着米团的绵糯以及芝麻花生的香脆,在香蕉味的衬托下,有山的味道,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还有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家庭的味道。我发现,只要始终对自然和时序怀着不变的信任和尊重,眼见为食,亲力亲为,那这种味道,必定是百感交织,注定会被深存在岁月之中的生活和记忆,让人难以忘怀。其次,从材质方面说,它是最绿色的食品,可以说比润饼菜更接地气,保存时间更长,吃法也更多。天华地润,农情淡性,美味与食疗兼顾,形色与自然和谐,朴素但有魅力,勤俭且具风味。这些正是当下人最时尚的吃法,最符合美食者的饮食哲学,让人才下舌尖,又上心间。最后,从拥趸的角度说,我有个遗言:以后清明节,别的什么就得了,给我烧一笼清明粿和一个微波炉。

  再过几天,就是清明节了,和往年一样,老母亲又打来电话,“清明回家吗?”我爽快地回答,“回的,回的……”,其实不用再打电话,母亲早已把味觉深植在孩子的记忆中,这是不自觉的本能,这些种子一旦生根、发芽,即便走得再远,熟悉的味道也会提醒孩子,家的方向。

责任编辑:余淘 

相关作品
留言本 | 关于芙蓉网 | 栏目介绍 | 联系我们(国光校友工作坊) | 联系邮箱 | 闽ICP备11028451号
   
版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