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流感(Arian Infcnza)(综述) 黄印尧 (厦门) 高十组5班
(在全国人民投入到抗击“新寇肺炎”的时候,我找来了2004年写的“禽流感(综述)”,希望能增加校友们对烈性病毒病的认知)
2003年12月.韩国清水道报道一个养鸡场暴发了禽流感,其后,在日本、越南、中国台湾、泰国、柬埔寨、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老挝都暴发了禽流感。2004年1月23日、1月26日,在我国的广西隆安县,湖北省的武穴市,湖南省武冈市的鸡和鸭子也相继暴发了高致病性禽流感。在短短的2个月内,亚洲有l0个国家和地区接连发生禽流感,有千万羽鸡和鸭子病死或被扑杀。世界卫生组织称亚洲地区禽流感疫情为“尚无先例的同时扩大感染”。其后,我国广西、湖南、湖北、上海等地区又相继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这场疫病引起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国务院召开紧急会议,成立了由国务院副总理为指挥长的全国防治禽流感总指挥部,卫生部、农业部、质检总局相继发文,提出要像防制“非典”一样扑灭和防制禽流感,“务必把疫情扑灭在疫点上,阻断禽流感疫情向人传播”、为了正确认识禽流感,现将禽流感做一个介绍: 1、禽流感的流行病学史与流行区域分布 禽流感是由A型流感病毒侵袭多种家禽和野禽的呼吸、消化和神经系统的一种高度接触性的急性传染病。发病率和致死率高,已被国际兽疫组织和我国农业部列为A类和一类传染病。
1878年意大利Perrcncito首先报告该病,1924、1929、1975、1978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州等地区也报告了禽流感。该病突然发生但又会自然停息,当时认为它是一种自限性疾病,是一种真性鸡瘟。1955年,Schafer证实该病病原是属于A型流感病毒,1981年在美国马里兰州召开的首届国际禽流感会议上把该病定名为“高致病性禽流感”(Highly Pathogenlc Avian Influenga HPAI)。同时,还规定了判定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标准。
自1878年首次在意大利流行后,1983~1984年,美国东部几个省发生的禽流感(H5N2)大流行,扑杀l 400万羽鸡。用于扑灭理赔经费6 000多万美元,间接经济损失达3.49亿美元。1994~i995年墨西哥暴发该病,造成2.7亿羽鸡死亡,直接经济损失10亿美元。这是世界上两次危害最大,经济损失最严重的禽流感。1972年,我国台湾从鸭群分离到禽流感病毒H6Nl。1981年,郭元吉报告了从鸭中分离到禽流感病毒H4N6,在野禽粪便中普遍存在H3、H2禽流感病毒。韩冲也报告了从南京地区鸭中分离到禽流感病毒H4、H5、H6。1997年底,在我国广东地区某些鸡场发现了以呼吸道症状为主要症状的禽流感(H9、H2),是一种低毒力的禽流感毒株,发病率虽高但致死率很低。2003年底至今,在亚洲的日本、泰国、越南、中国等10个国家相继发生了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在泰国、越南还报告禽流感病毒传染人引起人死亡的病例。
2、禽流感病毒的特性 流感病毒在世界各地广为分布,在分类学上属正粘病毒科的流感病毒属。根据病毒核蛋白(NP)和基质蛋白(MS)抗原特征,将病毒分为A.B.C三种血清型,其中B.C型病毒主要感染人;A型病毒可引起包括人在内的多种哺乳动物、各种家禽和野鸟的感染和死亡。A型流感病毒的病毒粒子呈球形或丝状,直径约80~120 nrn,有囊膜.表面有二类不同的纤突,即呈棒状的三聚体血凝素(HA)和呈磨菇状的四聚体神经氨酸酶(NA)。HA、NA是病毒表面的主要糖蛋白,具有种(亚种)的特异性和多变性,在病毒感染中起到重要作用。HA是决定病毒致病性的主要抗原成分,能诱发宿主产生具有保护作用的中和抗体。NA诱发生对应抗体,无病毒中和作用,但可减少病毒增殖和病程。流感病毒的基因组由8个RNA片段组成,极易发生变异,现已发现的流感病毒亚型至少有80多种,其中绝大多数是非致病胜的,高致病性亚型主要是含有H5和H7的毒株。病毒的命名统一缩写为毒型/品种/来源(地方名)/年代/亚型。如A型/鸭/广西隆安/2004/H5Nl。 禽流感病毒对人类和动物最具有威胁的是病毒抗原性的变异频率特别高,主要以二种方式产生变异。当编码HA和NA蛋白基因发生点突变引起漂移;当细胞感染二种不同的病毒时,病毒基因组片段重组引发漂变;这两种变异可能产生256种遗传学上不同的毒力各异的子代病毒。人们常可感觉到人第1次患流感后,还无法抵御第2次流感的侵袭,其原因就是流感病毒的抗原性变异。贮存于组织、鼻眼分泌物和粪便中的流感病毒,由于受到有机物质的保护,有极大的耐受力,低温冻干可使病毒保持多年,在毛发中可以存活18天,在冻肉中可存活30天,但对高温和常用的消毒剂却非常敏感,如在60℃下加热5 min 可以杀灭病毒。0。05%的新洁尔灭、4%的福尔马林、0.02%高锰酸钾、0.02%的过氧乙酸等溶液均可有效杀灭流感病毒。
3、禽流感流行病学特征 3.1易感动物:A型流感病毒可引起包括人在内的多种哺乳动物、各种家禽和野鸟感染。真正易感的是家禽中的鸡、火鸡、鸭和鹅。最近也报告禽流感病毒传染人和引起小孩得病死亡的病例。
3.2 传染源:传染源主要来自发病禽和康复带毒禽,以及带毒又不发病的候鸟,海鸟等。
3.3 传染途径:主要以水平传播,即通过水、空气、尘士及运输工具,由家禽的呼吸道、消化道传染。目前也有报道流感病毒可通过禽蛋孵化垂直传递,但尚无实验证明。
4、禽流感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该病的潜伏期随禽种、感染途径、病毒量不同出现较大的差异,从几个小时至几天不等。该病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根据病原毒力不同可分为以下三个类型:由高致病性禽流感毒株(H5、H7)感染的主要侵袭消化和神经系统,常呈急性特征;以低毒力禽流毒株(H9)感染的,常以呼吸道症状为主;另外还有野鸟隐性感染不出现症状。
4.1高致病性感流感:主要发生于鸡、鸭、鹅,一般为突然暴发,流行初期常无先兆症状而突然死亡。剖检时无明显的病变。病程稍长的病禽体温升高(43℃以上)、精神沉郁、食欲废绝、羽毛松乱、冠和肉髯发黑、肿胀并有坏死斑;头和眼睛肿胀,眶下孔也肿大,有眼结膜炎,鼻窦炎。有较多的眼分泌物,呼吸困难。重者常窒息而死。有些病鸡可见神经症状和下痢,母鸡产蛋量明显下降,一般发病后数小时至2日内死亡。病死鸡口腔粘膜、腺胃、肌胃角质膜下及十二指肠出血,头、颈、胸部水肿,胸部肌肉、胸骨内侧、心脏及腹部脂肪有散在性的小出血点,肝、 、肾有灰黄色小坏死灶,卵巢及输卵管充血或出血,卵黄破裂流人腹腔,引起卵黄性腹膜炎. 病鸭(鹅)病变较特殊,心脏出现坏死性花斑,肠道环状出血,近期还发现一种病鸭歪头打圈.以神经症状为主,1~3天内死亡,剖检病死鸭大脑有绿豆大小的黄色坏死灶。
4.2低毒力禽流感:主要发生于鸡,也见于鸭、鹅。病禽的精神和食欲较差,出现消瘦等一般症状。呼吸道症状较为明显,咳嗽、流泪、哆嗦、打喷嚏、鼻窦炎,母鸡产蛋量明显下降,孵化率下降20%以上,发病率高、但死亡率低。剖检的主要病变是眼结膜炎.鼻窦炎,气管炎。
5、诊断 根据病史临诊症状及剖检变化,结合病毒分离鉴定或血清学检验可做出诊断。
5.1病毒分离鉴定:从病鸡的脑、气囊、肺脏和泄殖腔等组织,无菌采取病料研磨、用灭菌PBS稀释,放入抗生素后反复冻溶,梯度离心,取病毒液接种11日龄SPF鸡胚尿襄腔,收集24--76 h内死亡的胚液,先冷冻保存后,再采取胚液分别进行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试验。
5.2用已知的禽流感琼扩抗体,通过琼脂糖扩散试验来测定上述的胚液是否会出现阳性反应。如果产生阳性反应,则可判定该病毒为禽流感病毒。
5.3取上述胚液,肌肉注射8羽健康的4~6周龄的易感鸡,在8天内,如果有75%(含75%)以上的鸡只死亡,可判定该病毒为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否则判定为禽流感病毒弱毒株。
5.4血清学检查:采集发病后2~4周病禽血清,用巳知H5Nl间接血凝抗原进行HI试验,如果呈现阳性反应,则可判定为高致病性禽流感病。
6、防治 禽流感是一种病毒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要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动物防疫法》,对突发性急性动物传染病采取封锁、隔离、消毒、扑灭疫点和强制免疫的综合防制措施。应该对禽流感疫点周围5公里内的地区采取严格的封锁、隔离、消毒;扑杀疫点3公里内的所有家禽;对受威胁区内的所有家禽采取禽流感油乳剂灭活疫苗强制免疫,同时开展常年的免疫监测,即在注射疫苗后25天,取家禽血清进行抗体水平测定,抗体水平达不到有效效价的,还应继续注射疫苗。 预防和控制禽流感,关键取决于疫苗的免疫效果,对突如其来的高致病性禽流感,我们应当大力开展科学试验,广泛分离筛选毒株,选择毒力最强,免疫原性最好的毒株制作灭活苗,及时为广大养殖户提供大量优质的禽流感疫苗。
7、禽流感与人类健康 近期报道的亚洲发生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而死亡的病例大都是小孩,并有明显的接触史。究其原因,可能是人直接接触病禽或带毒(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家禽、候鸟及其排泄物,病毒通过口腔、鼻道感染人。这只能说明在泰国、越南流行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毒株的毒性比以往都要强。我国虽然在许多地区也相继发生禽流感病,但与病禽直接接触的人员还未有染病的报道。但我们也必须高度重视,必须尽早探明感染方式,以便有效防治。目前,在没有人用的禽流感疫苗可供人类免疫接种时,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避免与病禽、带毒以及不显示病症的鸟类直接接触。冬春季节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体育锻炼、注意生活环境通风消毒、饭前饭后洗手、提高体质是预防疾病的最有效方法。同时,也不必谈鸡色变,来自非疫区、经过疫苗免疫的健康家禽及禽蛋,煮熟煮透食用都是安全的。
参考文献:略
本文刊载于“福建畜牧兽医”杂志 2004年2期 P 12一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