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校友文萃
您的位置:首页 > 芙蓉文苑 > 校友文萃 > 2019年校友文萃 >

小小竹筐------------------林少瑜(福州)高中78届【校友文萃】

上传时间: 2019-10-14  【字体:

小小竹筐
林少瑜(福州)高中78届

    一场不期而遇的春雨,把我赶进嵩口古镇的一家竹制品店内避雨。刚入店内,一阵竹香就扑鼻而来。抬眼望去,这间小小的店里,摆放着许多竹筐、竹篾。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正坐在小竹凳上,气定神闲地做着篾活。

    我挑了把小凳子,默默地坐在老人边上看着,老人的一双手堪称“斗榫合缝”,一根根淡黄色的竹篾,像丝线一样在这双满是老茧的手上飞快地“游走”。不一会儿工夫,一个竹筐的底已经做好了。

    我趁老人休息的空闲和他聊天。老人自称姓林,与我本家,已过七旬,从事竹编工艺已经五十多年了。以前带着徒弟挑着担子走村入户的为百姓做篾活为生。如今,竹筐、簸箕、果篮等传统竹制品已被现代化生产所代替,少有人问津,徒弟们也另谋出路去了,只有他一直坚守着。一则为了生计,更多的是难以舍弃祖辈传下来的竹编工艺。老人感叹到“现在这手艺已经快后继无人了,想在自己还能做得动的时候多做一点,让游客们特别是年轻一代多知道一些我们祖辈留下的传统工艺品!”

    现在很难见到背着竹筐的人,街头巷尾和那些弥漫市井烟火气息的菜市场里,当年挎着菜篮子英姿飒爽的大妈、大叔们咋都不见了?以前报纸上经常出现的关注民生的“菜篮子”一词也销声匿迹了。随之而来的,是大小超市、街边贩夫走卒随手扯下的一个又一个五颜六色的塑料袋。难道现在的山上不长竹子改长塑料袋了?到郊外踏青,成片的竹林在寂寞中随风摇曳。

    记得小时候我和妹妹去外婆家,要经过一条小溪。舅舅就把我和妹妹放在竹筐里,一前一后,挑着我们过溪。那一刻,小小竹筐就是天底下最温馨的安乐窝。那扁担竹筐和舅舅的肩膀连成一体,与溪边的竹林相映生辉。成为儿时记忆中一道最美的风景。

    现在的城里人都往向乡村生活,喜欢乡村的绿水青山和清新的空气,恨不得把那山风翠竹、绿树红花搬回城市那钢筋水泥中的“窝”,要是房子够大,恨不得再养只羊,养几只会下蛋的母鸡。要是能在阳台上弄上一畦地种上绿色蔬菜,那简直是人间天堂了。怎么就不把竹筐也带回家里呢?它的形态、气质和特有淡淡的竹香,塑料袋能有吗?

    竹筐既是劳动工具,也是生活艺术品,搁着看看都养眼。肩挑着竹筐,里面装满丰收的喜悦,散发着特有的娴静安然的烟火气。静坐的竹筐里,弥漫着对往日美好时光的感恩和怀念。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杆修长,四季青翠,凌霜傲雪。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为它写下赞美的诗篇。正由于竹的这种精神,赋予了它许多不同的内涵,竹制品也受人们偏爱。

    一把竹刀,几根竹条,编织着简单而又朴实的生活。细细薄薄纵横交织的竹篾,翻飞穿梭的都是心中说不尽道不明的来来回回的情丝,一丝又一丝……

    也许有一天竹编会成为一项文化遗产,但我想它需要的不是博物馆里的怀念,而是成为我们的生活伙伴,晨起看朝阳,落日赏余辉,一起慢慢变老。

责任编辑:余淘

相关作品
留言本 | 关于芙蓉网 | 栏目介绍 | 联系我们(国光校友工作坊) | 联系邮箱 | 闽ICP备11028451号
   
版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