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训对家教家风的影响 家训是指家庭对子孙后代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这是个高速运转的时代,我们随时可能在无尽的信息和诱惑中迷失方向,垮掉的一代、嬉皮、雅痞、中产未满、布波崛起……如此纷繁复杂的社会,我们一直在寻找一种练达的处世哲学,在持家治业中寻找一种安身立命之术。好的家训可以让你更好地修身齐家,更好地和他人相处,愉悦地在这个社会中安身立命。 好的家训对家教家风的影响很深远,修身齐家其实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和艺术,好的家训是家长传递给子孙后代的优质资产,这对良好家风的形成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有了好的家训并能尊崇祖训,对一个家族的发展和繁衍生息大有俾益。 人们所推崇的家训有很多,像《范仲淹家训》、《曾国藩家训》、《朱子家训》都是不可多得的家训经典。我常常将这些家训转发到个人空间或者朋友圈并时时阅读,有时候还将他们打印下来保存起来,也会推荐给身边的人,这些都是非常不错的启蒙类的作品,对儿童的成长启蒙有很大的帮助,对家庭教育也有很大的益处。 中国大福大贤的家族除了孔子家族之外还有范仲淹家族,范仲淹家族从古至今800年来长盛不衰,名人辈出,也和其治家处世有很大的关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当了宰相之后把俸禄拿出来购置义田,给贫穷无田地者耕作,接济了不少人。有一次他在苏州买了一处宅子,风水先生盛赞此屋风水极佳,后代必出公卿。范仲淹心想,既然如此不如改为学堂,让苏州城百姓的子弟入学,将来众人的子弟都能贤达显贵,较之自己一家的子弟显贵,岂不是更为有益吗?于是他把住宅捐出来,改作学堂。他时常把他的收入用来救济那些贫苦的人,在他的接济下曾养活三百多个家庭。一个人的收入养活了三百多个家庭,你就晓得他自己也只能糊口而已,这是我们中国人中的大贤。不久范仲淹的四个儿子长大成人,均聪颖非凡德才兼备,分别官至宰相、公卿、侍郎,范家的曾孙都很显贵,绵延不绝,至今已八百年了,苏州一带范氏后人依然兴旺。范仲淹对子孙后代的要求很严厉,为规范家教特地编制了《家训百字铭》和《训子弟语》,以此来训诫子孙后代作为其治家的方略。 说到另一个长盛不衰的家族,曾国藩家族也是名门旺族,曾国藩家族能够兴旺发达其实和他为子孙后代留下的治家方略有关。曾国藩认为治家的方略中孝悌是最重要的,孝就是要孝敬老人,悌指的是兄弟之间要和睦相处,做到融洽与和谐。曾国藩有段著名的评论,说家庭兴旺的规律是:天下官宦之家,一般只传一代就萧条了,因为大多是纨绔子弟;商贾之家,也就是民营企业家的家庭,一般可传三代;耕读之家,也就是以治农与读书为根本的家庭,一般可兴旺五、六代;而孝友之家,就是讲究孝悌的、以和治家的家庭,往往可以绵延十代八代。曾国藩在“和以治家”的宗旨下还特别强调“勤以持家”。这个勤以持家在曾国藩那有两层意思,一是家庭成员要克勤克俭,一是做家长的要勤以言传身教。曾国藩说的这些,他自己就能一丝不苟地带头去做,而且做得非常好。比如大儿子曾纪泽喜欢西方社会学,曾纪鸿喜欢数学和物理学,曾国藩虽然一窍不通,也能尽自己所能去了解,去努力学一点。这样的父亲,才不愧是一个真正“勤以持家”的父亲。在曾国藩的影响下,曾纪泽总是会亲自教孩子们学英语、数学、音乐,还教他们练书法、写诗文、讲解经史典章,不论再忙,每日总要抽出时间来陪孩子、陪家人,这就是最好的家庭教育。所以,曾国藩子孙、曾孙,甚至玄孙里,有很多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此外,让人津津乐道的家族朱子家族也为后人留下了很珍贵的家训《朱子家训》,《朱子家训》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宋代理学名家朱熹的《紫阳朱子家训》,另一个是明末清初理学家朱柏庐的《治家格言》。朱柏庐的《治家格言》以“修身”、“齐家”为宗旨,集儒家为人处世方法之大成,是治理家庭和教育子女的蒙书经典,很为官宦、士绅和书香门第所推崇,自问世以来流传甚广,被历代士大夫尊为“治家之经”,清至民国年间一度成为童蒙必读课本之一。 我们紫云黄氏的先祖也给我们紫云黄氏的后人留下了《紫云黄氏家训》的祖训,我们紫云黄氏将其视为不可多得的治家宝典,世代相传,并尊崇祖训,将紫云黄氏的繁衍与发展向前不断推进,紫云黄氏一族在闽南堪称旺族,人丁兴旺,名人辈出。小时候,家人就要求我们要恪守祖训:“敦孝悌、睦宗族、和乡邻、明礼让、务本业、端人品、隆师道、时祭扫、戒争端、莫为非、敬尊长、守法律、崇谱系。”有了家训就有了家庭教育的模本,对形成良好的家风有着很好的规范模式。在紫云黄氏独特的家族文化的熏陶下,紫云黄氏对尊老爱幼的品行极为重视,特别拟定了《紫云黄氏六十字昭穆》作为紫云黄氏合族的统一辈行,像我的姓名中有个种字,我就是种字辈的。可见家训对家族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也是一种很重要的传承。 不管是范仲淹、曾国藩,还是朱柏庐,他们都是著名的人物,他们对修身齐家的治家方略和思想都是集大成者,给我们后人留下了丰富多彩的精神财富,可见家训对治家之重要不言而喻。 家训是先人给我们流传下来的治家宝典,是家族繁衍生息修身齐家的重要指南,是指导子孙后代立身处世的哲学。在当代社会宗族观淡化的情况下,很多人在物质社会的追求中迷失了方向和自我,重温家族遗留下来的家训可以让自身在这个时代找到更加明确的方向,对家庭教育和良好家风的形成有很大的帮助,让我们铭记先人的教诲,重家教,塑家风,与他人和社会和谐共处。 此文刊于2017年《五里桥文化》第2期 |
责任编辑:余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