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校友文萃
您的位置:首页 > 芙蓉文苑 > 校友文萃 > 2019年校友文萃 >

嵩口古镇——寻找历史的足迹-----林少瑜(福州)高中78届【校友文萃】

上传时间: 2019-02-20  【字体:

嵩口古镇
——寻找历史的足迹
林少瑜(福州)高中78届

    凌晨四点多,小吃店已经开始营业,小商贩们运货、摆摊的喧嚣声打破了古镇的宁静。

    高高的山为“嵩”,溪水合围称之为“口”,于是人们把这古老的集镇称之为“嵩口”。离福州近百公里的嵩口是一座千年古镇,历史可追溯到宋朝,因地理位置优越,嵩口古镇自古就是闽中重要商埠、水陆交通枢纽。至今留存下的明清古民居多达一百二十多座,古镇内处处布满了木雕、石雕、砖雕、泥塑……

    已到冬至,虽然没有严冬的寒冷,但依旧令人凉意瑟瑟。我按捺不住探索古镇历史的好奇心,一早就来到古镇街市里,品尝古镇的锅边糊、蒸饺、九重粿、蛋燕汤。

    当阳光透过浓雾照射到古镇上时,街道上已是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商店开始营业,一些卖笋干、李干、柿饼、中草药材等当地土特产的山民们把货物摆满街道两旁,商贩们的吆喝声此起彼伏。 我看到许多成群结伴拿着锄头、骑着摩托车或步行的人们。经询问才知道,许多在外打拼的人们回到家乡,是为了在冬至这天扫墓祭祖,街上熙熙攘攘特别热闹。这里虽是集市,却让人感觉象是一个大家族的集会,充满了浓郁的亲情。

    我的好友卢老师,是位当地有名的民俗、历史行家。我们穿过青石板古街和鹅卵石的小巷,来到流水潺潺的大樟溪边,在一棵近五百年的榕树下,矗立着的大石头上刻着一个四方的鲜红大印,中间写着“嵩口巡检司印”边上一行红色小字“嵩口司铁印直行”。相邻的一棵大樟树下的石头上刻有几行鲜红的字“嵩口司家书:柴米油盐酱醋茶,七件都在别人家。岁尾如无银书到,朝食寒露暮餐霞。”卢老师向我讲述了嵩口巡检司的历史及民间有关“嵩口司家书”与“铁印直行”传说。

    原来明朝洪武年间,为了加强行政管理,在一些县衙难以掌控的关津、要冲之处设立巡检司,盘查过往行人是巡检司的主要任务;稽查无路引外出之人,缉拿奸细、截获脱逃的囚犯,打击走私,维护正常的商旅往来等是设置巡检司的主要目的。明代的巡检司尽管官职不高,属九品芝麻官,但在地方事务中占有重要地位,明代巡检司具有军事武装性质,却属于地方行政辖属,弓兵乃地方性武装力量。但巡检司官卑职小,俸金少得可怜,嵩口司为官廉洁、勤政为民,然而上有老母,下有妻儿,靠这点银子养家糊口本来就很困难,更叫他发愁的是上司总要巧立名目,克扣一些,而且还迟迟不发放。

    有一次,家里来信说生活困难,一字一句,令他寑食难安。他手上无钱,室内无物,拿什么寄回去啊!一阵狂风把手中的家信吹走,家信巧被一个乡民捡到,一传十,十传百,大家都知道嵩口司家里无米下锅的景况,就你一碗米,我一把面,凑了几担送来。这真是雪中送炭!可是嵩口司却不肯接受,叫门子一一退还。他自己动手,在衙门不远处开垦荒地耕种,以维持生计。

    当时巡检司只有几个兵丁,因为层层克扣,只有少得可怜的一点点粮饷。根本就养不起兵丁,只留下一人当门子,让其他人自谋生计。有一天明正德皇帝微服出巡到巡检司门口,见衙门空无一人,顺手拿起鼓槌“咚咚”地敲鼓,远处的田地里也响起锣声。不一会儿,四面八方跑来了许多人。其中一个挽着裤管、满脚泥巴、长袍的下襟撩起交叉塞在腰间、一手拿着锄头,一手拎着小铜锣的汉子站在皇帝面前。没有一丝一毫做官人的样子。皇帝说:“大胆放肆!朝廷命官岂是可以假冒的?”乡民们七嘴八舌地说:“没错啊,他就是这里的巡检司老爷!”皇帝说:“瞧你这副模样,官不官民不民,成何体统?你当官不坐在衙门里,到处乱跑,却是为何?”乡民们抢着说:“我们喜欢他这样的官,清廉!他连蔬菜都不让我们给送。”、“他自己放鸭、捉泥鳅摸田螺啊!老爷若能替我们上疏请旌表,我们感激不尽!”正德皇帝见此情景,龙颜大悦,回京城后即赐下一颗铁印,并钦定所有公文都可以直达皇帝,不用经过州、府传递。因此当地民间就有了“嵩口司家书”与“铁印直行”的美好传说。

    民国成立后,嵩口巡检司于1913年被裁撤。曾经担任地方重要管理职能的嵩口巡检司,在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沧桑后,退出历史的舞台。这些传说的真实性已无从考证,但嵩口司的清廉为民的故事将继续流传下去。

 责任编辑:余淘

相关作品
留言本 | 关于芙蓉网 | 栏目介绍 | 联系我们(国光校友工作坊) | 联系邮箱 | 闽ICP备11028451号
   
版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