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校友文萃
您的位置:首页 > 芙蓉文苑 > 校友文萃 > 2016年校友文萃 >

红包的来历----------------杨民兴(南安)高十一组【校友文萃】

上传时间: 2016-09-02  【字体:

闲情偶录

红包的来历
杨民兴 (南安) 高十一组2班

    如今科技发达,各种通讯器材突飞猛进,就拿手机来说,真的比以前在农村时,家家户户的锄头加起还比现在的手机少得多。这不是耸人听闻,而且的的确确的现实,现在连在校的小学生,有手机的也不在少数。各家各户过时的、坏的手机,随处可见。不信你家里找找,没有三,五把才怪呢?

    手机盛行,联络通讯方便,交流面广,在家也可以做生意了,多爽快呀!在手机方便的同时,应运而生的抢红包游戏也迅猛活跃起来。家家户户,大人小孩都拿着手机,严阵以待等着抢红包,那场景多么刺激。

    在你专心抢红包之时,你可知道红包的来历吗?细想一下,真的有几个人会明白红包的来历吗?那好,今天我们就来唠叨唠叨红包的来历吧……

    红包传统意义上也叫压岁钱,是过去农历春节时,长辈给小孩儿用红纸包裹的钱。到了明清时,原来的“压祟钱”才改成“压岁钱”。压岁钱,大多数是用红绳串着铜钱给孩子。民国时,则演变为用红纸包一百文铜钱,寓义为“长命百岁”;给已经成年晚辈的压岁钱,用红纸包一枚大洋,象征“一本万利”。至今,红包由压岁(祟)普及为一种习俗。因为红色象征好运,所以,每逢婚嫁、添丁、新宅、开工、生日等等……皆发红包。有喜当贺,理所当然。又如给喜娘、道士、僧尼、轿夫、吹鼓手、司机、小姐等人发个红包,过去叫作“花彩”,今天改名“小费”, 乃回馈他人辛劳。这是形势发展,大势所需,也无可非议。

    在民间,压岁钱有二种意思。第一,认为分压岁钱给孩子,意味着当恶鬼妖魔或“年”去伤害孩子时,孩子可以用这些钱贿赂它们而化凶为吉。第二,压岁钱还有一种名副其实的压岁钱,就是由晚辈给老人的。“岁”就是年岁,岁数,压岁,意在期盼老人长寿,也就是晚辈盼望祝愿老一辈健康长寿。

    至于红包来历的传说,大概有以下二种说法。

    压岁钱的来历,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古时候,有一种小妖叫“祟”,大年三十晚上,出来用手去摸摸熟睡着的孩子的头,孩子往往被吓得大哭起来。接着头疼发热,身体不适,慢慢变成傻子。因此,家家户户的父母,爷爷奶奶,都会在这天,亮着灯火,坐着不睡,守着看护孩子,这就叫做“守祟”。 有一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心肝宝贝。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伤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铜钱同孩子玩。孩子玩累了睡着了,他们就把八枚铜钱用红纸,包着放在孩子的枕头下边。夫妻俩不敢合眼,半夜里一阵阴风吹开房门,吹灭了灯火。“祟”刚伸手去摸孩子的头,枕头边就迸发道道闪光,吓得“祟”逃跑了。第二天,夫妻俩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一传十,十传百,这件事传的家喻户晓。大家纷纷仿效给孩子压祟钱,就这样学着做,结果孩子们都太平无事了,因此这个习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压岁钱另有一种传说,源于古代为小孩“压惊”的故事。说是太古时期,有一种凶兽叫“年”。它隔365天后之夜,就要出来伤害人畜、庄稼。这时候,小孩子害怕,大人则以燃放爆竹响声,驱逐“年”这个凶兽。另外又用一些食品来安慰小孩,即为小孩“压惊”,保障了孩子安全。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年久日深,便演变为以货币代食物。另外据史科记载,宋朝时,王韶子南陔,因被坏人背走。在被背走途中惊呼,才被皇上辇驾所救。宋神宗即赐了他“压惊金犀钱”,从此以后,才由“压惊钱”这个习惯,慢慢地变成为“压岁钱”!

    送红包和收红包是我国劳动人民长久以来的传统习俗。红包文化原先是出自于礼尚往来的一种正常人际关系,体现和谐相处的友好情结,几百年来红包还是以这个意义居多。应该说红包文化除了体现中国人注重礼尚往来外,还有受惠不忘施予者,也有不敢忘恩负义的心态。全球七大洲,凡有华人的地方,红包文化都存在,并堂而皇之。旅居海外的华人返乡省亲祭祖时,例行都要给亲友族人送红包。由于人有亲疏,礼分厚薄,所送出的红包也就有大、中、小三档,见什么人发什么红包,这也是红包文化的一个特征。

   本来红包往来纯粹出于真心诚意,绝无交易污垢。可是自上世纪70年代末送礼的风气漫开,红包逐渐变味。从原先的庆贺压岁,延伸到求助、感谢。范围从自家、亲友延伸到许多行业。送红包也渐渐有了“行情”,形成可怕的陋规。授受中不但心照不宣,而且“论斤计量”、“按质议价”,这样的红包就有了贿赂的色彩,红包也赤裸裸抛开红纸袋面纱,大信封、牛皮纸袋、香烟筒、糕点盒等都成了异化的红包。

    今天,讲了红包这么多故事,目的只有一条, 送红包和收红包本来是我国劳动人们流传下来的一种良好传统习俗。是礼尚往来的一种正常人际关系,体现和谐相处的友好情结。到如今,红包变味了,变成巴结贿赂捷径,助长腐败之风。因此,我们要明白红包的来历,知道发扬这个优秀的民间传统。对于变味的红包,应擦亮眼睛,给予无情的揭发,维护优良的社会风气。

    好了,不聊了,等抢红包去了!哈哈哈!但还有一个问题得提醒大家一下。现在微信上出现一种猜尾数抢红包,那可是一种陷井,是睹搏,千万不要上当!

责任编辑:余淘

相关作品
留言本 | 关于芙蓉网 | 栏目介绍 | 联系我们(国光校友工作坊) | 联系邮箱 | 闽ICP备11028451号
   
版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