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情偶录 |
观音佛祖的来历
在佛教供奉的诸多菩萨中,人们最熟悉、最感亲切的,要数观音菩萨了。隋唐以来,民间形成了广泛的观音信仰。二月十九日为观音诞生日,六月十九为观音成道日,九月十九为观音出家日,民间有的将这三日并称为观音菩萨圣诞。在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南洋群岛一带,家家户户都有敬奉观音菩萨的习惯。 观音乃梵文意译,是遇到苦难“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的意思。亦称观世音、观自在、观世自在。因唐朝避太宗李世民的名讳,将观世音略称为观音。观世音菩萨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征,无论在大乘佛教还是在民间信仰,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以观世音菩萨为主导的大慈悲精神,被视为大乘佛教的根本。佛经上说,观世音是过去的正法明如来所现化,他在无量国土中,以菩萨之身到处寻声救苦。观世音与阿弥陀佛有着特殊的关系,他是西方三圣中的一尊。 也是一生补处的法身大士,是继承阿弥陀佛位的菩萨,而且还有说观世音就是阿弥陀佛的化身。 世音菩萨,在随类应化上是可以有男相和女相的。《法华经》称观世音无定形,“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对何种人说法,便现何种身,可男可女。不过观世音菩萨本身的大菩萨相,是大丈夫相。比如《华严经》说:“勇猛丈夫观自在”。唐代以前的观音,以大丈夫相居多,也现女相。但到后来,特别是妙善公主的传说流行以来,汉地的观音形象越来越趋向女性化。如提到的民间流传的三十三观音像,基本都是女身。他相貌端庄慈祥,经常手持净瓶杨柳,具有无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普救人间疾苦。 观世音菩萨最能适应众生的要求,对不同的众生,便现化不同的身相,说不同的法门。 在佛教的众多菩萨中,观世音菩萨也最为民间所熟知和信仰。当人们遇到灾难时,只要念其名号,便前往救度。在普通老百姓心中,则打心底里认为观音就是东方的女神,救苦救难的菩萨。 我们称赞观世音菩萨是“千手千眼”。千手千眼是比喻,并不是真的有一千只手、一千只眼,这是赞叹精明能干之人是“双手万能”。所谓是眼到、手到,只要他看到了,帮助的手立刻就到达。 “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观音菩萨的信仰千百年来早已广泛流传。中国民众很快选择了观音菩萨,原因无他,就是因为广大民众祈望有一位救民于水火、解民于倒悬的救世主。在频生的天灾人祸面前,束手无策、陷于失望甚至绝望境地的平民百姓,需要这样的救世主。她是大乘佛教慈悲救世精神的体现。慈悲即观音,在中国妇孺皆知,深入人心。观世音菩萨象征泛在的真理,无形而无所不在,有“人类的仁慈保护者”之称。观世音菩萨是慈悲的代表。大慈与人乐,大悲拔人苦,观音菩萨在现实娑婆世界救苦救难的品格,使其成为慈悲的化身。“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在自然界的灾变与人间社会祸难不可能消除的情况下,“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做渡人舟”的观世音菩萨就是人们永远的信仰和求助的希冀。 浙江的舟山群岛的南海观音,自古以来也一直被视为观世音菩萨应化的道场。所传观音居住的普陀山,本在印度。距中国有数万里之遥,中国佛教徒如朝拜太不方便,于是挑选中国舟山群岛中的一个小岛——梅岑岛,作为观音成道和布道的道场。梅岑岛风景秀丽,面积十二平方公里,被誉为“海天佛国”、“海上仙境”、“海上第一名山”。东汉弃官隐居的梅福曾来此炼丹修行,此山即取梅福之姓。传说,唐时有一印度僧人来此自燔十指,亲睹观世音菩萨现身说法,授以七色宝石。于是梅岑岛传为观音显圣地。又传说五代时日本僧人慧锷从五台山得观音像乘船返国,在此触礁,即留像建寺,成为此山第一寺院——“不肯去观音院”,并把原山名改为“普陀山”,原来的梅岑岛之称倒湮没无闻了。现普陀山已成为全国和世界各地人们,朝拜南海观音的旅游圣地。 “莲花座上飞来一叶慈航度众生早离苦海;杨柳瓶中洒遍几滴甘露愿大士广布福田。” 愿佛祖保佑,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
责任编辑:余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