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校友文萃
您的位置:首页 > 芙蓉文苑 > 校友文萃 > 2016年校友文萃 >

再读现代经典2-------------郑波光(厦门)高五组【校友文萃】

上传时间: 2016-02-02  【字体:
再读现代经典2

“丁香空结雨中愁”
——再读现代经典2戴望舒的《雨巷》
郑波光(厦门)高五组

    正文开始前,我要特别感谢戴慧文同窗,他看了《再读现代经典1沈从文边城》以后,给我提供一个重要资料,就是1999年“20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排行榜”,沈从文《边城》名列第二。这里向老同学表示感谢。详细资料如下:

    沈从文一生写下很多部小说和散文集,但是在他众多的作品之中,《边城》则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边城》奠定了沈从文先生在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1999年6月,《亚洲周刊》推出了“20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排行榜”,对20世纪全世界范围内用中文写作的小说进行了排名,遴选出 前100部作品。参与这一排行榜投票的均是海内外著名的学者、作家,如余秋雨、王蒙、王晓明等。在这一排行榜中,鲁迅的小说集《呐喊》位列第一,沈从文的小说《边城》名列第二。但如果以单篇小说计,《边城》则属第一。《边城》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

    以下正文。

    2015年最后一天12月31日《文摘报》8版,登上《北京晚报》12月18日唐山一篇关于戴望舒和他的现代经典名诗《雨巷》的介绍性文章——《雨巷》中的“丁香姑娘”。

    《雨巷》是现代文学必讲的作品。应该是很熟悉的一篇作品。但是,这篇文章还是提供一些以前不大清楚的资料。

    以前不大清楚的资料有两方面:一是这首诗跟戴望舒个人爱情婚姻的关系;二是这首诗当时迅速流传的时代因素。这两方面以前了解不多,这次文章介绍比较清楚详细。

    戴望舒原名戴朝寀(音同采),杭州人,父亲是银行职员。1905年生,死于1950年。1923年18岁考入中共创办的上海大学文学系,同学中有丁玲、施蜇存、杜衡。1925年因为抗议“五卅惨案”,大学被封,他们转入震旦大学法语系,戴望舒在法国神父教导下,研读雨果等人的诗歌,特别喜欢法国象征派诗歌。戴望舒曾经参加革命宣传,1927年“四一二政变”,为了避祸,戴望舒躲到杭州施蜇存家中,对施蜇存妹妹施绛年一见倾心。根据后来戴望舒长女戴咏素说,施绛年个子高,跟戴望舒一米八高个子很般配,而且有一点幽怨气质。因为孤陋寡闻,这个资料以前闻所未闻。《雨巷》写于1927年夏天,两人刚刚认识,这个资料说,这首诗跟波德莱尔《给一个交臂而过的妇女》神似,有仿作之嫌,在诗人圈中一直有微词。这也是这次刚刚知道。

    我以为,认为《雨巷》是仿作,是不适当的。我更加欣赏卞之琳的见解,他认为《雨巷》读起来好像旧诗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的扩充或者“稀释”。其实,认为《雨巷》不仅接续了唐代诗人李商隐“丁香空结雨中愁”的意境,而且“替新诗底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叶圣陶语),长期以来,已然成为学术界共识。本文标题就是基于这一共识。

    22岁戴望舒爱上17岁高中生施绛年,基本上是单相思,施不喜欢戴,可能跟他小时得过天花,脸上有麻点有关系。但是戴望舒特别痴情,因为对方不动心,居然想自杀殉情,这下子吓坏了施小姐,终于同意和他订婚。订婚仪式上,小姐提出戴望舒赴欧洲留学获得学位以后再完婚。其实是缓兵之计。戴望舒却信以为真。后来,施蜇存妹妹爱上电冰箱推销员,施蜇存不敢告诉他,他在法国并没有认真读书,大搞法文翻译,后来成就为诗人兼翻译家。四年后回国与施蜇存妹妹正式分手,据说分手前当众给对方一个耳光。小说家穆时英为了安慰戴望舒,劝他说,我妹妹比施绛年漂亮十倍,还想她干嘛?1936年6月,戴望舒与穆时英的妹妹穆丽娟结婚。成就一对美满姻缘。这是这首诗跟戴望舒爱情婚姻的关系。

    这首诗1927年创作,一年后1928年发表,为什么迅速流传开来?这次我才知道跟当时时代热血青年迷茫、苦闷、失意的心情,密切相关,诗歌中缠绵、敏感的情愫打动了一代代读者,成为经典。这一方面也是我以前讲课没有注意到的。

    看了这篇新资料,我翻开十几二十年前大学讲坛的旧教案,对《雨巷》这篇现代经典的讲授,显然复杂得多,丰富得多,我讲授这一篇,不是孤立的讲,而是把它放在文学史的地位上来讲。这也是一般所有大学中文系都是这样来讲的。当然,我和别人一样,在讲授一篇作品时,一定带有个人的一些见解,不会纯粹按照教材照本宣科。

    首先,让我们重新温习诗本身:

     雨巷
    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然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支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原载1928年8月10日《小说月报》第19卷第8期)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下卷45-46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11月出版)

    时隔多年,再读起来依然深受感染,真正的艺术作品就是具有永恒的魅力。

    退休12年前,我在职时候一直喜欢使用的教材,是“普通高等教育‘九五’教育部重点教材”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著《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至今我依然认为是一部学术水平最高的教材。戴望舒是第16章第三节“戴望舒、卞之琳等现代派诗人的创作”。戴望舒被认为是三十年代现代派诗歌的奠基人。

    说来话长,我现在只是说当时我对这首诗的解读。

    这首诗典型表现戴望舒诗歌的特点,就是意象的美和意象的朦胧。诗的中心形象是“结着丁香般愁怨的姑娘”,而这个姑娘却始终没有出场,只是在想象中幻影一般出现,像电影中叠映式从无到有,从有到无,反复出现,反复消失。《雨巷》的外在形象,是诗人在雨巷中彷徨徘徊地期待;而内在形象就是意象的朦胧、多层次、不确定。

    我一直以为,三十年代的现代派诗歌也好,八十年代的朦胧诗也好,作为艺术,形象可以朦胧,但是,作为理论,可是朦胧不得,不能莫衷一是,一定要理出一个头绪来。当时教案里边,我概括这首诗内在形象四个层次:一,爱情层次,爱情追求的迷茫、惆怅,我以为这是典型的初恋情绪;二,理想层次,真理追求的迷茫、惆怅,真理难以实现;三,人生层次,知音难逢、知音难觅,人生追求难以如愿;四,哲学层次,诗中突出人类对未来期待的心理,人类终极追求难以实现,人类却永远不放弃,永远怀着期待,就像著名的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那样。

    这次看到这篇文章提供的资料,1928年《雨巷》发表之所以迅速流传,跟当时的时代青年迷茫、苦闷、失意的社会情绪密切相关,就不是单纯的爱情追求,而是有着更加广阔的心理原因。这首诗的实际影响范围要广泛得多。

    这应该是这首诗超出单一爱情诗的范畴,具备更加广阔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2016·1·12厦门前埔 
2016·1·21补充开头 

责任编辑:余淘

相关作品
留言本 | 关于芙蓉网 | 栏目介绍 | 联系我们(国光校友工作坊) | 联系邮箱 | 闽ICP备11028451号
   
版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