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校友文萃
您的位置:首页 > 芙蓉文苑 > 校友文萃 > 2016年校友文萃 >

蔡氏古民居里的繁华与沧桑--黄种酷(南安)高中99届【校友文萃】

上传时间: 2016-01-13  【字体:

蔡氏古民居里的繁华与沧桑
黄种酷(南安)高中99届

    在闽南,红砖古厝可以说是以前大户人家的高宅大院,富豪名流的时尚住宅。以前,我们一家子和叔伯几家就住在这种四合院式的古大厝,但我们家修的房子却很普通,十来户人家就在古厝里繁衍生息,可以说和气热闹,大家在一起相互有个扶持和照应,倒也其乐融融。红砖古厝是闽南最为普遍的民居,也是一种匠心独具的闽南建筑。

    游览过蔡氏古民居几次,每一次都有不同的发现和感悟。蔡氏古民居有闽南“小故宫”的美誉,也被誉为“闽南建筑的大观园”,是典型的闽南古建筑代表之一,与永定土楼并称为福建民居的两朵奇葩。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主要是由蔡启昌及其子蔡资深于清同治年间至宣统三年兴建,历时40多年。现存的古民居建筑群共有16座,有序地排列分布在一起,远处望去,好像是一把古朴厚重的琵琶,那些大理石堆砌而成的大石埕,就像是琵琶的乐弦一样。闽南人迷信,对风水地理尤为重视,蔡家也不例外,他们深信一处好的风水宝地必定会为蔡家带来发达和兴旺,在南洋经商取得巨大成功的蔡启昌和大部分闽南人一样骨子里都有一种“根”的情结,衣锦还乡一定要在家乡修房置地,以此来显示自己的成就,光耀门楣。于是,他相中了这块叫“漳州寮”的风水宝地,据民间传说,选址的地点是九天仙女不小心掉落琵琶的地方。因此,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就称为“琵琶”形村落,据称在“琵琶穴”建房子,只要不断发出敲打石头的声音,就会财源滚滚。蔡氏房屋建了40多年,凿石声声,生意也越来越红火。在岁月的光影中,蔡氏古民居也成了闽南神奇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

    一个地域建筑的特征也体现了一个地域的特性,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将闽南的厚重、古朴、典雅、轻柔、温婉、含蓄体现得淋漓尽致。可以说,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就像是闽南绅士一样,性格随和,立在风雨和长虹中。其建筑非常有特色,布局严整、结构讲究、雕饰精美、内涵丰富,将堆、凿、彻、雕、塑、垒、架、起、装等建筑技术运用得恰到好处。主体建筑中西合璧,雕花刻鸟,祥禽瑞兽,花鸟鱼虫,山水人物,名人字画这些形式多样的装饰物都让人赞叹不已。观赏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就像观赏一件件古玩艺术品一样,美轮美奂,光彩夺目,让我们欣赏的不仅仅是建筑之美,主人公的文化内涵、艺术修养之高也让人敬佩。

    很早以前就有很多闽南人到海外营生,很多从唐山过台湾去吕宋,那个时候我们都叫这些华侨为过番的番客。蔡氏家族算是比较成功的番客了,有很多人在跋涉的途中葬身鱼腹,很多人并不是那么幸运,这整个过程应该说是一个充满艰辛和危险的营生了。然而很多闽南人依靠坚韧的个性和勤劳的双手还有智慧在海外有了立足之地,并且发展得相当不错。我们家也有番客,每一次回来都会给我们带来各种各样新奇的东西,那个时候,邻居们羡慕得不得了。我的一个叔公,在很早以前也去了马来西亚,听回来过的番客说,早前他们发展得还不错,我的叔公去世后,他的那些后人在寻亲的过程中始终找不到我们这地儿,因为地名有了很多变化,这多少有些遗憾,漂洋过海其实非常不容易。

    闽南人家乡观念比较浓厚,有落叶归根的情怀。那些番客一直在寻根,寻的是一种文化的认同和归属,总会带一些乡土放在纸上包起来,挂在房间内供奉起来,这是他们对家乡的眷恋和热爱。蔡氏古民居建筑群见证了一个家族的繁华与沧桑,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漂洋过海的艰辛和闽南人开拓拼搏的精神。

此文曾发表于《南安商报》

责任编辑:余淘

相关作品
留言本 | 关于芙蓉网 | 栏目介绍 | 联系我们(国光校友工作坊) | 联系邮箱 | 闽ICP备11028451号
   
版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