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校友文萃
您的位置:首页 > 芙蓉文苑 > 校友文萃 > 2015年校友文萃 >

九都镇解放后文艺宣传概况--杨民兴(南安)高十一组【校友文萃】

上传时间: 2015-11-17  【字体:

九都镇解放后文艺宣传概况
杨民兴 (南安) 高十一组2班

    (作者说明,此篇文章写于2012年8月份,当时为了《九都镇志》而编写的一篇回忆文章,没被采用。现觉得这篇文章能较真实地反映,解放后至移民前九都镇的文艺宣传概况,有一定的历史价值,特重新发表。)

    解放后,九都镇受抗战内迁海疆大学和培元中学影响,文艺宣传一直处于欣欣向荣的时代,鹏中的墩兜、美星,鹏新、英林、新民各乡都有业余剧团,演出十分活跃。与当时较为繁荣的梅山、洪濑相比,毫不逊色。

    解放初期,鹏中乡(墩兜、姑店乡合称)与下店街工商联组织“九都工商联宣传队”演出《牛郎织女》,不但在九都公演,还受洪濑、罗东工商联邀请,到洪濑、罗东一带巡回演出,受到了热烈欢迎。同时也排演了由杨坚水编导的《江俊明》,(剧本油印件照片),反映科学杂交试验的小话剧,非常成功。而且,鹏中乡还自己组织排演了宣传民兵抗日英雄事迹的《无敌民兵》、古装戏《梁山伯与祝英台》、《红娘子》、《仁义缘》、《钗头凤》,《麒麟带》、《柜中缘》、《十五贯》、《三不愿意》、《游龟山》、《孔雀东南飞》、《天仙配》、《秦香莲》、《二度梅》、《桃花搭渡》、《管甫送》丶《疯僧扫秦》等古装戏剧。并排演宣传家庭和睦小歌剧《小姑贤》受到了群众的喜欢。每当演戏的时候,从十几里路赶来看戏的群众真不少,台下坐满密密麻麻的观众,随着台上的剧情,时而流泪,时而开怀大笑。在墩兜剧团里,陈挺辉饰小生,陈黎民饰旦角,陈绍杰饰老生,陈端图饰老旦,陈荣林饰花脸和丑角,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值得一提的是,1958年,鹏中乡还创作了新歌剧《果园内的春天》,由陈晋根,郑活水执笔,赴南安县文娱会演,获得好评,并得了奖。

    与此同时,英林剧团根据自己的特点,不但演出《沉香扇》,《疯僧扫秦》,《卖油郎与花魁女》,《翠娘盗令》等古装戏。而且与专门演文戏的鹏中剧团相反,专演武打戏,他们排演了《三打祝家庄》,连演三个晚上,获得了群众的好评,并引来阵阵笑声……。他们黄妙祥的武生,“猴子南”的丑角,算得上九都一绝。

    美星剧团也轻装上阵,排演了古装戏《练印》,风趣幽默的小喜剧《打面缸》博得了台下观众阵阵掌声……

    鹏新剧团也毫不逊色,初解放,配合土改形势,排演了现代剧《白毛女》,《农家乐》,并排演新四军和国民党斗争的现代剧《庄严与丑恶》。还演出了古装戏《三打祝家庄》,《梁山伯与祝英台》,李电土饰演的梁三伯,李茹梅饰演的祝英台家喻户晓,现在老一辈人记忆犹新……

    同时,在各个大队都有剧团的氛围下,鹏中小学也一马当先,排演了好几个现代戏,让九都人民大饱眼福。1953年,配合形势排演了《东山岛的战斗》,该剧讴歌了东山岛军民保卫祖国,打退国民党侵犯大陆的英雄事迹。1957年,排演了古装戏《陈三五娘》折子戏《益春留伞》,1964年间,排演了革命现代戏《苦菜花》,宣传抗日英雄,深受群众欢迎。1965年暑假期间,鹏中小学配合墩兜宣传队排练了大型舞蹈史诗《东方红》,演唱革命历史歌曲,有独唱、小组唱、大合唱、歌舞、诗朗诵,全场调动了二、三百个学生,声势浩大,歌声澎湃,壮观空前,震撼九都,影响很深。这些教师中,陈振南,陈端图,李金暖,陈公勇,陈瑞宜……都负出了辛勤的汗水。

    1965年开始,在镇文化馆林座水馆长的带领下,墩兜大队组织了毛泽东思想文艺轻骑兵,不但在九都演出,而且到八都(向阳)各个小队巡回演出,足迹遍布马迹、杏田、旗星、卓厝、林坑,演出形式多样,有群众喜闻乐见的小话剧、歌舞、独唱、快板、相声……,受到山区人民|的欢迎。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应运而生,全镇各个大队都派出二十人左右,到鹏中小学组织集中培训一星期,回去后,各大队自己组织到各小队演出,一时,毛泽东思想宣传队遍布全九都,这时,演出节目多为歌舞、语录歌、三句半、对口词、快板……。更为壮观的是,全家男女老少齐上台,引颈高歌语录歌。台上唱,台下和……

    这段时间,回乡知识青年和村里还组织了宣传队,配合形势演出活报剧《美国佬从越南滚出去》、《打倒苏修》,并和鹏中小学教师联合演出小歌剧《保卫珍宝岛》,歌颂珍宝岛军民反对苏修,誓死保卫祖国的英雄事迹。配合形势宣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文革中,受样板戏的影响,鹏新大队宣传队李连技,李宏礼,李秀蓉,李子惕,李爱玲,李川其等排演了《红灯记》全剧、《沙家浜》片断。墩兜大队宣传队陈永南,陈振南,陈相通,陈鹏湖,陈秀聪,陈淑云等排演了《智取威虎山》全剧、《沙家浜》片断,并到八都巡回演出。特别值得表扬的是墩兜宣传队最后这批小演员,他们都是在校小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星期六、星期日,义务排练节目,个个聪明伶俐,能歌善舞,接受能力强,排演很多歌舞,歌曲,经常到各村演出,受到群众称赞,他们还经常到梅山部队慰问演出,受到了部队官兵的赞扬,并二次代表九都到南安县会演,获得好评。这些可爱的小演员分别为陈红七,陈绍海,杨培钦,陈马亮,陈培花,陈惠珠,陈聪云,陈英都……等,受到了人们的尊敬和爱戴。

    最后,顺便一提的是,九都镇解放前后,就有了二,三个布袋戏剧团,乡村里每逢红,白喜事,逢年过节,生日寿辰,都要请来热闹—番,上了年纪的人,坐在布袋戏脚,吸着旱烟,观看,这民间奇葩,散发着乡土气息的好戏,让观看的观众乐而忘返,听的珍珍有味……,“帝回狮”的布袋戏,“打虎捉查某”,家喻户晓,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开始,他才从人们的视线上消失,成为九都人一个美好的回忆。

2012.8.30 

责任编辑:余淘

相关作品
留言本 | 关于芙蓉网 | 栏目介绍 | 联系我们(国光校友工作坊) | 联系邮箱 | 闽ICP备11028451号
   
版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