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风情 |
木 屐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不管富裕,贫穷,家家户户都有好几十双拖鞋。看到这滿地花花绿绿,各式各样的塑料拖鞋,不由自主地让我回忆起童年穿过的木屐。木屐踏在地板上啲哒,啲哒的响声,又在耳边迴响。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刻,那啲哒,啲哒的木屐声,犹如一支支催眠曲,让人陶醉! 木屐,简称屐,是一种两齿木底鞋。走起来路来吱吱作响,适合在南方雨天、泥上行走。它木制底下是四个铁钉,耐磨、防滑。在我们这辈——四,五十年代的老年人脚上,每个人都有穿过。我的记忆中,一双木屐要穿好多年。有时候木屐上面的带子断了,还要自己找个废车胎,用剪刀剪好重新钉好,继续穿下去。若不是下面木底磨损厉害,也舍不得丢掉。肯定不会像现在,拖鞋还完整无损,只是稍微旧点就扔掉,真是让人心疼。现在回想起当时艰难的年代,心里还感到心酸难忍。当时连穿一双新木屐都不容易,能穿上一双新木屐,就觉得是天大的喜事,真不容易,那更别说要穿新布鞋了。 据查证,木屐由汉族人发明,木屐在隋唐以前,特别是汉朝时期就是常见服饰。其名来自中古音“屐屉”,常称作木屐,使用于室外,稍后传入日本。 木屐在中国,是汉服足衣的一种,是最古老的足衣,尧舜禹以后始服木屐。晋朝时,木屐有男方女圆的区别。木屐是汉人在清代以前,特别是汉晋隋唐时期的普遍服饰。汉代汉女出嫁的时候会穿上彩色系带的木屐,南朝梁的贵族也常着高齿屐。南朝宋之时,贵族为了节俭也着木屐,方盛一时。因为木屐制作工艺简单,成本又低,加上穿戴轻便,舒服实用。因此很快地在民间老百姓当中流传开来,争先仿效,终于成为家家户户必备的生活用品。 在小学语文课里,叶绍翁《游园不值》诗中也提到:“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生动地写下了穿木屐游园,在苍苔上留下屐齿痕迹。木屐是由木板与木屐带结合而成,木板的底面有两条突起的“齿”,目的是为了雨天便于泥上行走。屐是木履之下有齿者,又称木屐。江南以桐木为底,用蒲为鞋,麻穿其鼻。 除了两齿木屐以外,汉人在军队里还采用了平底木屐。行军中,防止脚部被带刺杂草划伤。不仅仅军人如此,平民也往往在路上穿着木屐,防止脚被带刺植物划伤。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因此日本称谢公屐为“山屐”。 据文献记载,中国人穿木屐的历史至少有三千多年。1987年,考古工作者在浙江宁波慈湖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发现两件残存的木屐。均为左脚所穿,屐木扁略呈足形,前宽后窄。其中一件木扁身平整,上有五个小孔,头部一孔。中间和后跟处各有二孔,两孔间挖有凹槽,槽宽和孔径相同。推测其用途是在绳子穿过小孔后将其嵌入槽内,以使表面平整。出土时绳带已腐,也不见屐齿。另一件为圆头方跟,开有六孔,后跟处二孔间也挖有凹槽。据研究,这两件木屐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属良渚文化遗物。 据《庄子》记载,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制作了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木屐。在这里,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民间故事:春秋战国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又累又饿,派随臣遍寻吃食不得。就在几近绝望之时,跟随重耳一同逃难的介子推,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重耳喝了。一碗肉汤下肚,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发现所食之肉竟是介子推从自己身上割下的时候,重耳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十九年后,晋文公返国,赏从亡者,介子推不言语禄,遂携母隐居到了绵山。文公得知后,命人去绵山搜寻,求之不获,遂下令三面举火以逐介子推下山。然而大火未能动摇介子推归隐之心,大火过后,人们发现介子推和他的老母已被烧死在了一棵大树下。晋文公很悲痛,就用那棵树的木料制成一双木屐,每天穿着并不时叹曰:“悲乎,足下!”以此表示对介子推的怀念。木屐之声激励着重耳励精图治,最终使晋国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足下”也成为对人的尊称。 汉代男女也以穿着木屐为尚,在东汉首都洛阳,还流行一种习俗:新娘出嫁,嫁妆之中必备有木屐,考究者还在屐上施以彩画,并以五彩丝绳为系。” 这种漆画木屐在安徽马鞍山市郊东吴名将朱然及其妻妾合葬墓中曾有出土:屐身小巧精致,木扁上凿有三个较小的孔眼,周身施以漆绘,屐底则装有两个木齿,当为朱然妻妾的随葬物品。 原来的木屐,春夏期间穿着干爽,凉快。走路时穿木屐不会像拖鞋那样把湿沙拖起溅污裤子,同时也不会因潮湿而生‘香港脚'等病,在春夏多雨的季节更显示出其优越性。所以说,木屐这一传统的文化民间穿戴习俗,确有可取之处。在现代人的生活中,还经常看到它的足迹。 (图片取自互联网) |
责任编辑:余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