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校友文萃
您的位置:首页 > 芙蓉文苑 > 校友文萃 > 2015年校友文萃 >

童年的厦门9---------------郑波光(厦门)高五组【校友文萃】

上传时间: 2015-10-05  【字体:
童年的厦门9

安海到厦门客轮 海上遇见翻车鱼
——童年的厦门9
郑波光(厦门)高五组

    我一直放不下海上看见翻车鱼这件事,所以还是说一说。

    1946年,妈妈一个大人带着我们四个孩子四个兄弟,一大家子。风尘仆仆从福建省永春县夹漈村,一个小高原的山村出发,乘坐一辆大卡车,妈妈抱着弟弟坐在驾驶室,我们三个兄弟坐在后边露天的大车斗上,我们每个人都坐在一件行李上。以前我说像《围城》方鸿渐、赵辛楣他们一行人,其实不一样,他们坐的是客车,我们坐的是卡车,是露天的。好像大哥、二哥都吐了,弟弟是不是吐了?好像也吐了,四个兄弟就是我一个人没有吐。从小我的身体最好。两三岁幼儿时代,我在永春县城,曾经获得健康比赛第一名。虽然客车卡车不一样,但是,盘山公路,翻山越岭的颠簸,却是完全相同。这才有呕吐不呕吐这一说。

    卡车的终点站是安海。李扶西同学在安海中学校工作到退休安居乐业。我们跟安海也是有缘,我们曾经两次路过安海。这是第一次去厦门路上,1946年。第二次就是1951年,我们包括父亲全家人一起离开厦门回去永春县,也是从厦门坐船到安海。然后再改乘长途汽车到永春县。那是后话了。

    我们到达安海后,就乘坐安海到厦门的载客的客轮。我们是第一次坐轮船,孩子们大家都很新奇兴奋。这是一艘小火轮,载客大约五六十人,有顶棚的船仓里边,纵的安放四排长长的椅子,船的两边各一排,中间两排背靠背。大家上船坐定以后,发动机一响,整艘船就“突突突突”发出震耳的发动机声音,在海面上乘风破浪向前航行了。我们真的很兴奋,很新奇。我的印象,不光我们,许多乘客恐怕也是第一次乘船,大家都往船的两边海面上东张西望,看蓝蓝的大海,雪白的浪花,飞翔的海鸥。我们的眼睛真有一点应接不暇。

    小客轮在海面上走了一段时间,兴奋过去以后,旅客们有一点倦意,我们兄弟们有一点累了,就在座位上昏昏欲睡。记得先到集美码头,有一部分旅客到站下船,一部分新旅客上船,继续往厦门航行。可能前边已经休息过了,同时,很快要到厦门了,我们都有了精神,这一段海更加蓝,风景更加美,大家更加关注前边的海面。突然,有一个旅客发现轮船的右边海面上有一只巨大的翻车鱼,它的巨大的背鳍,像工厂巨大的齿轮一样,从水里露出水面,我看到,一大一小,像在海面上转动,一会儿出现,一会儿消失,很有规律,很是奇妙。我们孩子还有大人,都是全神贯注。但是旅客的骚动,大部分都集中到轮船的右边,这样一来,轮船明显往右边倾斜,管理员着急了,赶紧大声叫喊,让从左边来到右边的旅客,赶紧回到自己左边的坐位,他告诫大家,右边人太多太重会翻船。听到管理员的警告,大家迅速回到自己坐位,轮船恢复平衡,轮船继续平稳往前航行。大家平静地坐在自己坐位上,继续观看那只翻车鱼。我曾经特别近地观察这只翻车鱼,我感到它旁若无人,从容不迫,自由自在地在大海上游动。我听到旅客们议论,说渔民特别害怕遇到翻车鱼,因为它的体型很大,渔民的小船会被翻车鱼顶翻的,所以,一看见翻车鱼,渔民马上绕开它,远离它,这样才能保证自己渔船的安全。

    为了写这篇文章,我从百度查找资料:

    翻车鱼(学名:Mola mola),又称翻车鲀、曼波鱼、头鱼,是翻车鲀科(Molidae)3种大洋鱼类的统称。分布于全世界温带及热带海区,包括南海、东海等海域,常见于外海表层,属于大型大洋性鱼类,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地中海。其外表特殊,体短,后部在高的三角形背鳍与臀鳍之后截然而止,身体两侧扁平,皮肤强韧,口小,牙愈合呈喙状。普通翻车鲀(Molamola)体大,灰或浅褐色,最长可达3.3米,重1,900公斤(4,000磅);呈卵圆形或圆形,瑞典博物学家林奈将其比喻为磨盘石,英语俗名即由此而得。

    这个介绍很详细。我小时候只是看到翻车鱼露出海面上鳍的部分,没有看到翻车鱼全身,这个资料还有翻车鱼的照片,我选择两张照片,附在文章后头。

    我的印象,我们到厦门以后,父母带我们到轮渡码头玩,到鼓浪屿玩,我在厦门鼓浪屿之间的鹭江的海面上,至少还远远的看过两次翻车鱼。这是童年厦门留下来美好的印象之一,永远难以忘怀。可惜,现在厦门的海面上,翻车鱼已经绝迹。

    难道,我们现在想看翻车鱼,需要到原产地地中海去看吗?

2015年8月15日厦门前埔 


翻车鱼


巨型翻车鱼

(图片取自互联网)

责任编辑:余淘

相关作品
留言本 | 关于芙蓉网 | 栏目介绍 | 联系我们(国光校友工作坊) | 联系邮箱 | 闽ICP备11028451号
   
版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