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校友文萃
您的位置:首页 > 芙蓉文苑 > 校友文萃 > 2015年校友文萃 >

“床前明月光”新解--------杨民兴(南安)高十一组【校友文萃】

上传时间: 2015-09-25  【字体:
闲情偶录

“床前明月光”新解
杨民兴 (南安) 高十一组2班

    中唐代著名诗人李白一首《静夜思》已经是家喻户晓,但关于“床”字解释,却让后人争论不休。

    公元726年(唐玄宗开元之治十四年)旧历九月十五日左右。李白时年26岁,当时在扬州旅舍。李白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由于现代生活远离古代社会,诸多常识性的文字也日渐生疏,原本的字义已产生了变化,难免以讹传讹,出现“千年误解”。而最为人熟知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中的“床”字的意思,被人们错误理解为“床铺或睡卧”。李白要是健在,估计会被气得晕死过去。

  诗中的“床”是指“井栏,井边”之意,所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正确解释:诗人置身在秋夜明月下的井边上,举头遥望,顿生思乡之情。井栏,不是“床”唯一的注释,“床”这个词在古代的诗词中有五种说法。

  1.指井台。 

  2.《辞海》“床”字一词的注释,其中就有一项释义为“井上围栏”。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古代井栏专门有一个字来指称,即“韩”字。《说文》释“韩”为“井垣也”,即井墙之意

    3.“床”即“窗”的通假字。

  4.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之说,讲得即是卧具。

    5,床应解释为“胡床”(马扎)。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马扎”功能类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类似物,两边腿可合起来。现代人常为古代文献中或诗词中的“胡床”或“床”所误。至迟在唐时,“床”仍然是“胡床”(即马扎, 一种坐具)。

    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床”字在这边,十个人当中有八,九个会理解为睡床。但是,据程实学者多年考证,得出的结论是床应是井床,即井台上的围栏。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假设月光即使能洒在床前,但霜是不能落到室内。如果诗人李白写这首诗时,真的是从床上醒来,也不会将室内的月光疑为秋霜。所以,床字理解为睡床,这样理解完全不恰当。如果我们把它理解为床是井床,那么井床是井台上的围栏,这样就非常好解释为:诗人背井离乡,在冷落的深秋时分,—个人站在井台上,望着天上明月,看到围栏处洒落的月光,勾起思乡之情。显然,这样解释更为妥当。

    学无止境,真的,活到老学到老,什么事情都有发展的空间。对于一些历史知识,我们不能默守陈规,固步自封。而是应该不断研究探索,不断学习,才能跟得上时代步伐。

(图片取自互联网)

责任编辑:余淘

相关作品
留言本 | 关于芙蓉网 | 栏目介绍 | 联系我们(国光校友工作坊) | 联系邮箱 | 闽ICP备11028451号
   
版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