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校友文萃
您的位置:首页 > 芙蓉文苑 > 校友文萃 > 2015年校友文萃 >

童年的厦门7---------------郑波光(厦门)高五组【校友文萃】

上传时间: 2015-07-06  【字体:

童年的厦门7

银元两角60铜板
——童年的厦门7
郑波光(厦门)高五组

    记得鲁迅先生曾经有过《古小说钩沉》这样的文章题目,就是把被时间埋没的古代小说从故纸堆中寻找出来,挖掘出来,重见天日。对于古代小说研究来说,那是很有价值、很有意义的事。我的厦门童年回忆,也是一种钩沉,是大脑记忆的钩沉。这种钩沉与文学研究比较起来,意义和价值,不可同日而语。只是一种休闲,一种趣味,如此而已。

    小时候在厦门共和路时期,当时爸爸收入稳定,心境平和。爸爸可能比较喜欢他的三儿子我,不但曾经带我去靠近轮渡码头的中山路现在的中国银行顶层大厅参加记者的舞会,而且曾经带我到思明路思明电影院不远处有一个菜市场买菜,这是非常罕见的事,因为买菜都是妈妈的事。父亲穿着西装,戴着礼帽,一手还握着当时有身份的人通常都握着的拐杖,根本不是买菜的打扮,而是有身份的人偶尔为之,一种休闲行为。我印象深的是父亲买菜付款那种派头,记得是买青菜,当时货币贬值,好像是金元券,或者是银元券,一张面值一百元,可能相当于一分钱,父亲付款时拿出齐崭崭一大叠,他不耐烦一张一张数,而是大约弄一半左右,只多不少,小贩满脸笑容收下来。这是信笔小插曲。

    本文主要要谈的是,父亲时不时给我银元两角钱。金元券,银元券,当时不值钱,但是当时同时使用的还有银元(大币)铜板(小币),这个值钱,算是硬通货。那个时候,银元小币值的是银角,好像没有一角的银元,只有两角的银元,所以父亲每次给我都是两角。当时银元一角可以换30个铜板。我们不是大富大贵之家,只不过是小康之家。父亲给我两角钱,我已经很满足了。我不像我二哥喜欢存钱、存东西。我曾经看到二哥有一次和他的小伙伴站在我们家旁边那棵荔枝树下发呆,手上拿着一个空铁盒,原来他把钱埋在荔枝树下,没有想到被谁发现,给拿走了。非常懊恼。我好像从来没有藏过什么好东西,因此也没有丢失的烦恼。

    父亲给我的两角银币,大约只有一个铜板的三分之一大,二分之一薄,其实很小。我在北京,在太原,旧货摊曾经见过。现在不多见了。我拿到爸爸给的小银币,总是很快就想把它换成铜板。一角银币换30个铜板,两角银币可以换60个铜板。就好像马上就拥有一大笔钱似的。当时,共和路2号就是共和路这条二层楼水门汀建筑的头,对面完全一样的楼房建筑,跟这边一一相对,那边是单数,头就是共和路1号。其实这条路很短,我们家一直住在12号。我们这边最后是14号。下边没有水门汀地面,就是泥土,有一棵荔枝树。对面建筑的尽头,也是泥土和树木。

    我们这边的头是共和路2号。前边也是土路。紧挨着共和路的头,这里有一间土房子,开着一个很小的小店铺,卖糖果杂货。我每一次都到这里把两角银币换成60个铜板。并且马上花一个铜板买两块水果糖。我不记得用铜板买过别的什么东西,差不多全部用来买水果糖吃。当时就是这么单调,单纯,却依然十分快乐,无忧无虑。

    这是共和路时期童年的一个乐趣。现在依然还记得。

2015•6•22•厦门前埔 

责任编辑:余淘

相关作品
留言本 | 关于芙蓉网 | 栏目介绍 | 联系我们(国光校友工作坊) | 联系邮箱 | 闽ICP备11028451号
   
版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