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风情 |
拍 胸 舞 “拍胸舞”又称“拍胸”、“打七响”、“打花绰”、“乞丐舞”,广泛流传于福建南部沿海泉州各县区以及漳州、厦门、金门、台湾等地区。尤其在泉州地区,大到政府举办的各种重大文化活动、大型文艺踩街,小到各部门单位的集会庆典,街巷乡村民间的迎神赛会,以至普通百姓家的婚丧喜庆,无不随处可见“拍胸舞”身影。“拍胸舞”成为泉州闽南地区、最普遍、典型,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舞蹈。 “拍胸舞”为男性舞蹈,舞者头戴草圈,赤足,裸上身。动作以蹲裆步为主,双手依次拍击胸、胁、腿、掌,高昂、激越时可双脚反复顿地,双手使劲将胸、胁、全身拍得通红;舒缓和畅时则抚胸翻掌、扭腰摆臀,动作圆柔而诙谐,活泼而妙趣横生。 “拍胸舞”是福建省最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之一,被誉为“东方迪斯科”。“拍胸舞”的起源从舞种分布、风格特色和服装道具等方面综合考察,系保留了泉州、闽南地区古闽越族原住民舞蹈的遗风。被誉为具有特殊历史文化价值的闽南民间活化石,2006年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拍胸舞”历史悠久、流传广泛,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不同身份的舞者,往往形成各自不同特色的舞蹈风格。如旧时行乞者所跳的“拍胸舞”,“拍胸舞”者多几近裸身。遇冷天常需借酒驱寒,酒酣耳热之间,所跳的舞蹈则多夸张、大幅度、甚至可跳起、可卧地。步法多颠步、动作强弱、节奏快慢也较复杂多变,久而久之形成“酒醉拍胸”别具韵味的舞风。如今各地凡跳“拍胸舞”,大多配以“三千两金”音乐,“乞丐舞”因此也成为“拍胸舞”又一别称。而“拍胸舞源于宋元南戏《郑元和》”的传说,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被认为就是“拍胸舞”的源头。梨园戏“郑元和与李亚仙”戏里,就有一段“拍胸舞”,如今踩街常见者大多为此。 “拍胸舞”盛行于泉州,流传于闽台,除此以外的其它汉族地区,未见有“拍胸舞”这一独特的舞种分布。而在与古闽越族同处于一个历史时期和地域范围的南方古百越族,广大少数民族地区,却不难见到与“拍胸舞”相类似的舞蹈。如在黎族、高山族舞蹈中都可见到与“拍胸舞”相同的拍击胸、腿的“四击”动作。最典型的如鄂西土家族传承艺人吴兴富所表演的传统土家族舞蹈“肉连响”,其“以手掌拍击额、肩、臂、肘、胁、胯、腿、脚等部,发出有节奏的连续响声”的动律特色,则几乎与泉州“拍胸舞”如出一辙。 “拍胸舞”赤足裸身,原本无音乐伴奏,其强调以身体拍击出声响节奏。一方向体现舞蹈本身的动律特色,另一方面也用来协调群体动作,喧染舞蹈气氛,较好地保留了远古闽越舞蹈粗犷、古朴的民族舞蹈遗风。“拍胸舞”者头上都戴着一个形制特殊的草箍。其传统的制作方法是将一条红布条与稻草混合编织成一长条,围成一个草圈,并于草圈接头前留出一段10—20厘米长的向上翘起的如同蛇头一样的顶端,且又必使所杂入的红布条恰好就在蛇头顶端露出,有如蛇之吐信。蛇是古闽越族的图腾崇拜物,得以保留在“拍胸舞”中,高高盘绕在“拍胸舞”者头上,历千年不变,使我们至今得以领略古闽越图腾祭祀舞蹈古朴、庄重、整齐划一、如醉如痴的动人情景和舞蹈遗存。 别有一番风味的闽南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古老的“拍胸舞”更是其中最璀璨的明珠。它蕴含了民间生活的酸甜苦辣,是一门最朴实但意义最深的艺术。祝愿“拍胸舞”这个民间舞蹈,在八闽大地,越跳越红火。 双塔凌空,刺桐花红,盛世中华,国富民强。百鸟争鸣,欢歌雷动,齐国上下,共筑中国梦!唱吧,跳吧!把拍胸舞越拍越响,把人们欢庆的心情唱遍八闽山水……
|
责任编辑:余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