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情偶录 |
犹豫的来历 说到犹豫这个词语,大家基本上知道它的意思—一做事情不够果断,多方面有不同的猜想,难以下定论。都是指办事或人的性格方面,做事不够干净利落,拖泥带水。一般用于贬义词,表示说话者经过很长时间的考虑,拿不定主意,没想好,不果断。可是,我知道你对这个词语,可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它的本意是什么,你知道吗? 犹和豫的本意:以“犹”、“豫”为二兽名,分别是两种动物,性皆多疑。“犹”,属猿猴类,又叫“犹猢”。虽然灵巧,但性情多疑,一旦发现风吹草动,立刻爬到树上观察敌情。躲藏在树枝或茂密的树叶之后,探头察看。待一切平复,它再跳下树来,东张西望一番,突然再生怀疑,又爬回树上。如此不停地折腾,反复多次,毫不果断,一点儿主意也没有。“豫”属古象类,是一种古象,虽身大力不亏,但是摇摇晃晃常遇事无主意。它经常伸展长鼻尝试取物,非常小心。《道德经》中说“豫兮,若冬涉川”,这句话是说,“豫”这种古象行动就像在冬天穿过河流一样,可见其有多么小心翼翼。 人们根据动物“犹”和“豫”的多疑无主见生性,把它们合在一起组成了犹豫这个词,表示拿不定主意,没想好,不果断。 另外还有一个“犹豫不决”成语,它却有另外一个传说: 犹豫不决出自《战国策•赵策三》:“平原君犹豫未有所决。”《周书•贺拔胜传》:“今乃顿兵不进,犹豫不决。”意思是迟疑,拿不定主意。 后来,人们把拿不定主意时的情形都说成“牛鱼不决”。“犹豫不决”据说就是根据“牛鱼不决”的字音讹变而来的。为什么会把犹豫不决说成牛鱼不决呢?因为湖北一些方言中,都把“犹”说成“牛”,把“豫”说成“鱼”,所以“犹豫不决”就是根据“牛鱼不决”的字音讹变而来。 关于“犹豫不决”还有这么一个民间传说。 据传说,中国汉字是由孔夫子统一规范。他的三千弟子,专门负责把规范化的字传向民间。孔夫子没日没夜地写呀、划呀,每写一个,弟子们就立即传向各地。经过三年零六个月的辛勤努力,孔夫子也不知写了多少字,有人说有三担六斗小米的颗数那么多。他想:弟子们为我传了这么多字,大概也会根据字形分辨字音了。于是提笔写下了“牛”“鱼”两字,把它们放在一起,叫了一声:“鱼、牛”——弟子们连忙把字接过去。可是这一次写的是两个字,先生没有说哪个是“牛”、哪个是“鱼”,这可把弟子们难住了。你传给我,我传给你,谁也拿不定主意;又不好再去问先生,只好根据先生念字的顺序,把“鱼”字认成“牛”,把“牛”字认成了“鱼”。又怕拿不准,这两个字传向民间的时候,弟子们总是说:“牛鱼不决。”“犹豫不决”据说是根据“牛鱼不决”的字音讹变而来的。 明白了犹豫的来历,我们就应该好好地去理解这个意思。平时在工作中,我们凡事都应该认真思考,不能粗心大意。但也不能过于犹豫不决,丧失时机,也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爱拼才会赢。另外,特别在战场上,更应该勇往向前,不能半点犹豫,奋不顾身地争取主动,去夺取最后胜利。 |
责任编辑:余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