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校友文萃
您的位置:首页 > 芙蓉文苑 > 2014年校友文萃 > 2015年校友文萃 >

闹 洞 房------------------杨民兴(南安)高十一组【校友文萃】

上传时间: 2015-04-04  【字体:

乡土风情

闹 洞 房
杨民兴 (南安) 高十一组2班

    中华民族文明史距今已有五千多年了,人们把结婚仍然称为“入洞房”,尽管人类从洞穴式居住过渡 到今天的高楼大厦,但入洞房这一名词至今仍未改变。从来没见过谁把“入洞房”改为“入楼房”。

    自从有了入洞房,就有闹洞房的习俗,各地有各地不同的闹洞房方式。虽然方式不同,但都是增加喜庆气氛,因此,这个习俗长盛不衰,延续至今。

    关于闹洞房习俗的来历,我国民间有两种说法。一说源于驱邪避灾:相传,很早以前紫微星一日下凡,在路上遇到一个披麻戴孝的女子,尾随在一伙迎亲队伍之后。他看出这是魔鬼在伺机作恶,于是就跟踪到新郎家。只见那女人已先到了,并躲进洞房。当新郎、新娘拜完天地要进入洞房时,紫微星守着门不让进,说里面藏着魔鬼。众人请他指点除魔办法,他建议道:“魔鬼最怕人多,人多势众,魔鬼就不敢行凶作恶了。”于是,新郎请客人们在洞房里嬉戏说笑,用笑声驱走邪鬼。果然,到了五更时分,魔鬼终于逃走了。可见,闹洞房一开始即被蒙上了驱邪避灾的神秘色彩。

    关于闹洞房来历的另一种观点认为,闹洞房首先应该是在北方出现。而且开始时主要是戏弄新郎,这大概与北方民族的生活习性有关。北方人,以狩猎和游牧为生活手段,使得男子十分剽悍和勇健。在新婚时,忍受棒打可以证明一个男人,是不是合格的大丈夫。这样,当新郎结婚时,闹洞房给新郎一些恶作剧,处罚一下,显得十分开心,同时也证明了新郎剽悍和勇健。

    据查历史资料,闹洞房习俗,始于先秦汉代时期,婚礼淳朴、肃穆。孔子在《礼记•曾子问》中描述当时的嫁娶情景时说:“嫁女之家,三日不息烛,思相离也;娶归之家,三日不举乐,思嗣亲也。”反映了先秦婚礼的淳朴习尚,没有喧嚷纷闹大操大办的场面。入汉以后,社会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人们不再满足古板而沉闷的旧式婚礼,不再固守“三日不举乐”的古训。开始大操大办,使婚礼蒙上世俗的喜庆色彩。近人杨树达在《汉代婚丧礼俗考》一书中考证:“而为之宾客者,往往饮酒欢笑,言行无忌,如近世闹新房之所为者,汉时即已有之”。杨氏引汉末仲长统的《昌言》中的记载:“今嫁娶之会, 捶杖以督之戏谑醴以趣之情欲,宣淫佚于广众之中,显阴私于新族之间。污风诡俗,生淫长奸,莫此之甚,不可不断之也。”从中可知,闹洞房从其出现伊始,就被视为一种陋俗恶习。

    过去在闽南,不管城市农村,风俗差别不大,闹洞房的风俗都是有的。那时候新娘一般都不参与其中,基本上也不说话,要闹也是闹新郎。可现在,时代在进步,形势在发展。新的闹洞房更是层出不穷,花样不断增新,使得洞房之夜更加热闹。但总的说来,闽南传统的闹洞房都比较讲究伦理道德,方式随和,大家客客气气,很少有低级粗俗的不良现象。

    当然,农村一些地方也有相当粗俗的闹洞房方式,如把青蛙藏进新人被子里,新人翻开被子就被吓到。还有半夜在新房外放鞭炮吓人,害得新人一个晚上不敢睡觉。更恶劣的,半夜把新房屋顶的瓦片掀开,灌水进去,让新人无法睡觉。这些都是不讲道德的,是受到公众批评的。当然,这些行为也是非常少见的。

    闹洞房既然是一种习俗,为了增加热闹气氛,新郎,新娘最好先准备一些节目,以避免洞房出现难堪。如唱歌、跳舞、舞蹈或小魔术、笑话等自己擅长的小节目。如果实在找不出表演节目也不要紧,可以事先准备一些谜语、对联,并说好答不出者表演节目,这样就能顺水推舟地把节目转移到别人身上。如果有个别不懂事的客人越闹越晚,没有要走的意思,最好的办法,可以去请一些德高望重的长辈或领导来制止他们。切忌不可默默忍受,亦不可与对方争吵。在成功闹完洞房后,新人们尽管身心乏力,但还是要热情欢送客人离去,要诚挚地感谢别人为婚礼所增添的欢乐气氛,并恳切欢迎大家日后常来走走,礼貌待客。

    闹洞房,无论是纯民间习俗也好,故事传说也罢,它毕竟也属于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我觉得应该有选择性的保留和发扬才对。婚姻,无论对谁而言,毕竟是人生之大喜、人生之大事。人都很忙,平时很少有机会一块聚聚,闹洞房倒不失为一种很好的交流与叙旧的好机会。作为亲朋好友,平时小事很难聚头,但是亲朋好友的婚姻大事,一般都不会怠慢,那就索性借此机会好好的闹一闹。只要闹的有分寸、闹的有文化,闹出亲情、闹近了距离,我认为闹洞房还是很值得提倡的。

(图片取自互联网)

责任编辑:余淘

相关作品
留言本 | 关于芙蓉网 | 栏目介绍 | 联系我们(国光校友工作坊) | 联系邮箱 | 闽ICP备11028451号
   
版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