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校友文萃
您的位置:首页 > 芙蓉文苑 > 2014年校友文萃 > 2015年校友文萃 >

福------------------------杨民兴(南安)高十一组【校友文萃】

上传时间: 2015-02-05  【字体:
闲情偶录


杨民兴(南安)高十一组2班

剪纸:杨民兴

    中国人有个习惯,每逢春节,最喜欢把“福”字贴在大门扇板上。大门是家庭的出入口,一个家庭的门面,是一个庄重恭敬的地方,贴上“福”字,有“迎福”,有“接福”、“祝福”之意。“福”字的解释是“幸福”,指“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渴望在新的一年,福字当头,财运滚滚来……。

    “福”即幸福、福气。古往今来,“福”字还包含四个含意:左“衣”旁意为有衣穿,“一”为有房住,“口”为有得吃,“田”有田地,有了“福”就可以安居乐业。

    关于“福”的内涵众说不一。《礼记》有曰:“福者,百顺之名也。”也就是说,“福”有顺利、诸事如意的含义。《尚书•洪范》曰:“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五福”是多层面的福观念,以贯穿一生的幸福为目标。讲求长寿、富裕、安康、有德行,老年无疾而终,认为这样的人生才是完美的。韩非子曰:“全寿富贵之谓福。”这是长寿加富贵的福观念。宋朝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欧阳修在《纪德陈情上致政太傅杜相公》一诗中表达了他对福德看法:“事国一心勤以瘁,还家五福寿而康。”可见,他认为五福的核心是长寿、健康。盛行于明清时期的“五福捧寿”,图案为五只蝙蝠环绕寿字飞舞,彰显以长寿为中心的五福观念。福字基本图形标志分为两类,一类是民间神崇拜中的神,如天官、三星等神;另一类是借音阐义的吉祥符号和图形,如蝙蝠、佛手、云纹等。

    封建社会中,不同阶层、地位的人对“福”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对于农民来说,有自己的土地,春种秋收,风调雨顺,丰衣足食就是福。而平民百姓常年遭遇苛政、战争或灾荒的境地,能合家平安,生存下来就是福。商人却往往认为算盘声声,黄金万两,财源茂盛,富达三江才是福。文人学士的“福”又有不同,十年寒窗苦,一朝人上人,“金榜题名”是最大的“福”。老年人把健康、长寿、有子孙膝下承欢看作是最大的“福”。随着社会文明进程的发展,随着民俗文化的丰厚,福的内容也愈加丰富。福寄托着民间百姓所有的美好憧憬,作为吉祥文化的主要内容,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映了人们的理想与愿望,祈福的观念潜移默化地融入各种民俗活动与神灵崇拜之中。

    古人对福的认识是现实的也是辩证的。老子曰:“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至。”这就是说,一种因素中往往潜伏着对立的另一因素,祸、福双方是可以转化的。老子在《太上感应篇》中进一步阐述道:“祸福无门,唯人所召。”认为祸、福虽难以预测,但可以靠人的努力去转化、维护,从而争取福的美好结局。

    现在农村中,很多人都喜欢把福字倒贴,表示福到意思。可你知道吗?这福字倒贴,还有二个来历呀!

    第一个来历:据说,“福”字倒贴的习俗,来自清代恭亲王府。一年春节前夕,大管家为讨主子欢心,照例写了许多个“福”字,让人贴于库房和王府大门上。有个家人因不识字,误将大门上的“福”字贴倒了。为此,恭亲王福晋十分恼火,多亏大管家能言善辩。跪在地上奴颜婢膝地说:“奴才常听人说,恭亲王寿高福大造化大,如今大福真的到(倒)了,乃吉庆之兆”。福晋听罢心想,怪不得过往行人都说恭亲王府福到(倒)了。吉语说千遍,金银增万贯,一高兴, 便重赏了管家和那个贴倒福的家人。

    事后,倒贴“福”字之俗就由达官府第传入百姓人家,并都愿过往行人或顽童念叨几句:“福到了,福到了!以示福运真的来到。

    “福”字倒贴在民间还有一则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都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户人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璋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从此,福字倒贴便慢慢在民间传开,并成为一种习俗。

    年羊到来,喜气洋洋,羊年大福,紫气东来。祝愿亲朋好友新年发大财,财运滚滚来,福气滿堂彩,幸福万年长。家家户户万事如意,心想事成,合家和睦,健康长寿。

责任编辑:余淘

相关作品
留言本 | 关于芙蓉网 | 栏目介绍 | 联系我们(国光校友工作坊) | 联系邮箱 | 闽ICP备11028451号
   
版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