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校友文萃
您的位置:首页 > 芙蓉文苑 > 2014年校友文萃 > 2014年校友文萃 >

馒 头---------------------杨民兴(南安)高十一组【校友文萃】

上传时间: 2014-12-06  【字体:
乡土风情

馒  头
杨民兴 (南安) 高十一组2班

    “馒头,山东馒头……”,每天,听着那摩托车拉着一大箱热馒头来回叫卖,总有一种亲切的感觉。要是快中午的时候,听到这个叫卖声,更会引起一阵食欲,马上喊过来买二个馒头填填肚子,即经济又实惠。

    馒头,人们生活中的主食,好吃又省工实惠,大家再熟悉不过了。特别是北方人,比我们南方人更是家常便饭。馒头,南方只有“馒头”一词,北方又称为“馍”、“馍馍”、“卷糕”、“大馍”、“蒸馍”、“面头”、“窝头”、“炊饼”、“干粮”等。

    馒头是一种把面粉加酵母、水、或食用碱等混合均匀,通过揉制、醒发后蒸熟而成的食品,成品外形为半球形或长方形。味道松软可口,营养丰富,人们生活中最亲切的食物之一。馒头制作简单,携带方便。制作馒头所需的原料为面粉、发酵粉,(糖,极少使用)、水,碱),面粉经发酵制成馒头,更容易消化吸收。

    馒头是古老的汉族传统面食,可它的来历怎么样?你知道吗?据传,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发明的。

    话说三国时期,诸葛亮率兵攻打南蛮,七擒六纵蛮将孟获,使孟获终于臣服。诸葛亮班师回朝,途中必须经过泸水。

    军队车马准备渡江时,突然狂风大作,浪击千尺,鬼哭狼嚎,大军无法渡江。此时诸葛亮召来孟获问明原因。原来,两军交战,阵亡将士无法返回故里与家人团聚,故在此江上兴风作浪,阻挠众将士回程。大军若要渡江,必须用49颗蛮军的人头祭江,方可风平浪静。

    诸葛亮心想:两军交战死伤难免,岂能再杀49条人命?他想到这儿,遂生一计,即命厨子以米面为皮,内包黑牛白羊之肉,捏塑出49颗人头。然后,陈设香案,洒酒祭江。祭奠完毕,大军便顺利渡过泸水,班师回朝。                                                    

    明代郎瑛在其笔记《七修类稿》中记载:“馒头本名蛮头,蛮地以人头祭神,诸葛之征孟获,命以面包肉为人头以祭,谓之‘蛮头’,今讹而为馒头也。”

    诸葛亮创始的馒头,毕竟里面加上了牛羊肉馅,工序复杂且花费较多。于是,后人便将做馅的工序省去,就成了如今的馒头。而有馅的,则成为包子。从此,在民间既有了“馒头”一说,诸葛亮也被尊奉为面塑行的祖师爷。”

    在江南地区,在制作时加入肉、菜、豆蓉等馅料的此类面食都通通叫做馒头,而无馅的通称馒头叫白馒头。味道可口松软,营养丰富,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主食之一。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口味不同,作法各异,由此发展出了各式各样的馒头,如白面馒头,玉米面馒头、菜馒头、肉馒头、生煎馒头、油炸馒头,叫法也不尽相同,馒头是中国北方的主食。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民族的融合,称无馅者为“馒头”,有馅者为“包子”。

    另外,据查史书记栽,中国人吃馒头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战国时期。《事物绀珠》记载“秦昭王作蒸饼”,萧子显在《齐书》中亦有言,朝廷规定太庙祭祀时用“面起饼”,即“入酵面中,令松松然也”。“面起饼”可视为中国最早的馒头。

    另一种说法:春秋时期的中国,石磨还没有被发明出来。人们食用麦子的主要方式是煮粥,蒸麦饭,和炒成干粮吃。战国时期,也还没有磨,仅以杵臼等工具生产不出太多的面来,因此吃面食的人不会太多。根据现存的实物资料,中国人在西汉初期发明了磨,也只有石磨被发明以后,在中国的小麦的主产区(大概在以黄河流域为主的中国北方)人们才开始大规模地吃面食饼。但是汉魏时期的面食“饼”并不是人们今天意义上的“饼”。而是所有的面食都称之为“饼”:炉饼(烧饼)、胡饼(芝麻烧饼)、汤饼(面条)、笼饼(无酵蒸饼)、环饼(油炸面圈)等,但都不是发面的。由此可见,应该是从西汉初期发明了石磨后,才可能有最早的馒头。

    现在,人们生活节奏比较紧凑,很多打工族,为了多休息,早餐自己不煮饭,买几个馒头,弄杯豆浆,早餐就解决。因此,目前馒头生意很不错,以前做馒头全部是纯手工制作,可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的馒头制作,也已经全部自动化一条龙生产,省时间,制作又快又好吃,真是一举二得。

    馒头,香喷喷的馒头,你喜欢吗?


图片取自互联网

责任编辑:余淘

相关作品
留言本 | 关于芙蓉网 | 栏目介绍 | 联系我们(国光校友工作坊) | 联系邮箱 | 闽ICP备11028451号
   
版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