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情偶录 |
火 笼 火笼,闽南话叫火通。是冬天的一种取暖工具:内有一个类似花盆形的瓦盆器具,外侧用竹片编织成灯笼形状,并在外侧中间位置加一弯形手柄牵引,冬天的时候可以在内瓦盆里加入烧红的火碳,以便取暖之用,不伤手又恒暖,故而得名,是冬天农村家里取暖必备的用品。
南方的冬天,火笼是最常见的物件,尤其农村。上一辈的老人几乎都用过火笼,在那缺衣少穿,贫困的乡村,一般人最多也只能有三件衣服穿,一件内衣,一件外衣,中间一件卫生衣,虽然破旧,并有补丁,那也不错了。每年冬天一到,有时还下霜结冰,脚手冻得厉害。这小小的火笼,可就配上大用场,在寒冬腊月里,给了人们无尽的温暖。白天只要太阳一出,老人们就手提火笼走拢一起,背靠墙根、挨着廊檐坐着晒太阳。天海地北胡扯一通,最经常听到的乡里的新闻。还有的会系着拦身裙,把火笼盖住,既可防风,也可保持火笼的热度能久一点。晚上煮饭的灶里,多半会放一些耐烧的粗枝和小柴,待饭做好后,把家里的几个火笼提到灶头,先在钵底铺垫一些灰,再将烧饭后的灶堂余炭(闽南话称之为“火屎炭子”)撬进钵内,在上面拥一层灰就可以。大多数时候是火笼放上去,人就坐进被窝,用脚拢住取暖。差不多睡迷糊的时候,大人们会及时将火笼提下床。可是,在那个贫穷的时候,人们也不怕有时候由于睡着,忘了把火笼提下床,不小心弄倒火笼而引起火灾,发生事故。小时候,一般人家,家里火笼也不多,一家也就那么一,二个。孩子们屁股三斗火,当然轮不到,可老人家总是心疼小孙子,这个拉过来暖暖手,等下又换了另一个。每家每户调皮的小孙子,总是围在奶奶身边,听奶奶教念童谣。《天黑黑……》《天顶一块铜……》,一遍又一遍在享受天伦之乐中学会。 火笼,在旧时是取暖器,现在还是婚礼上的必备品。在闽北地区婚俗中,女儿出嫁时,火笼作为嫁妆。家人要准备二个火笼,里面放包炭。由儿子送女儿出门,再拿回一个火笼。意思是,女儿把自己家的火种带到了男方家里,夫妇恩爱,白头到老。
火笼不仅可给人取暖,还可以当“烘干机”,在阴雨连绵的天气里,衣服没办法晒干是小事,可小孩的尿布没得换洗是不行的,妈妈们会拿出所有的火笼来烤尿布,又烘干又杀菌,是妈妈的好帮手。火笼不断地被使用,怪不得每个火笼的表面都是油光发亮。火笼就这样最大限度地发热,成为农民朋友的至爱。 随着热水袋、电热饼、取暖器的普及应用,这种靠木炭取暖的火笼渐渐退出历史舞台,只能在边远的山村,还能够看到老人提火笼取暖。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的取暖器越来越精致美观,旧的传统火笼竹编工艺将渐渐消失。现在火笼渐渐消失在人民的视野,只保留在人们的记忆、习俗、语言中,还真的难得一见旧时的火笼。 火笼,小孩时冬天的最高享受品,我们永远怀念你。 |
责任编辑:余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