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风情 |
游吴鲁旧居
吴鲁(1845年-1912年),字肃堂,号且园。 清末政治人物、教育家、诗人。福建晋江池店钱头村人,也是泉州历史上最后一位状元。历任陕西典试,安徽、云南督学,云南主考,吉林提学使,资政大夫。吴鲁以振兴文教为己任,广筹经费,建立学堂吴鲁主张因材施教,按部就班,重用从海外留学归来的人才。吴鲁能书善画,其字体沉雄峻拔,堪称大家。
早几年,二〇一一年四月,笔者在编写《文魁匾》一文时,曾经写到,洪濑琉塘乡清朝举人戴捷鲲私熟老先生,才高八斗,滿腹文章。亲手教出三个状元,其中一个就是晋江池店钱头吴鲁。当时就一直寻思,有机会一定要去拜访,泉州历史上最后一个状元公的故居。今年12月24号,笔者特地搭乘公交车,又雇摩托车慕名前往一游。一路上,笔者心情激动,恨不得马上飞到旧居一睹风彩。 可是万万没有想到,受雇专门跑钱头村载客的摩托车工竟然不知道状元府第在什么地方?只好载到钱头村胡乱扔下,我沿途专注眼观二边广告牌,看是否有历史文物保护标志,可是,望穿双眼,一个字也没看到,就是看不到一块状元第的导游方向标。到了钱头村,下车一问,才在村民们的指引下,三拐二拐终于找到了状元第。
钱头状元第,为吴鲁高中状元后所构建,红砖大厝,古朴幽深。这是清光绪年间建造的 3座五开间大厝,占地面积2050平方米,建筑面积1450平方米,坐东北朝西南成一字排列。3座大厝从外观看来没什么差别,一色红砖面墙,细雕白石墙裙。墙上开着小小的长方形石枳窗,硬山式屋顶红色的瓦片,屋脊两端高高翘起如同燕尾,筒瓦间布满苍苔。3座大厝没有华丽的雕饰,显的古扑古香。
“状元第”砖木混构,红墙门面,三座大五间并排呈一字形,屋前有一大石埕,石埕右前方,有当年树立的花岗岩石旗杆夹,印证着当年的辉煌。 居中一座为正屋,大门楣上高悬着一方朱漆金字匾额,大书“状元第”三字。门口不远处立着二块福建省《钱头状元第》,晋江市《吴鲁故居》历史文物保护石碑。正屋里,上下厅铺的是特制的尺四大方砖,条石铺砌的天井分外宽敞。上厅厅前横楣上挂着显示吴鲁荣耀的“状元”、“学政”等匾额。厅堂中挂着吴鲁的画像,这是吴家祭祀的地方。 左侧一座大厝为吴鲁居所,当年吴鲁常在这里接待客人,所以习惯称为“客厅”。因为吴鲁在这里读书,也称为“书房”。为了通风透光,房间前面特地设计了疏朗的雕花木枳笼扇和可以上下开启的疏枳窗户,这种上下开启的窗户在闽南鲜见,应该是根据主人吴鲁的意见,采自北方的建筑形式。 右侧一座大厝是供后辈读书的学堂,前后两落,中间建一座歇山顶的学堂厅,学堂厅砖木结构,气势肃穆。后落、左右厢房和下落的房间是让学生分别就读的学舍,周围环护着学堂厅,整体格局如一“回”字。
来到状元第旧居,我心中不由萧然起敬。想当时,状元公诗文满腹,激扬文字,心系民族危机,不顾个人安危。是一位清末的政治家,教育家,诗人,让人敬仰。迈步在状元故居,聆听吴鲁曾孙媳妇自豪的讲述,我频频举起手中相机,拍照留念。可是,更想不到的是,当年的状元第,经过一百多年的风吹雨打,现在破损这么厉害,右侧学堂左边,因遭火灾已经坍塌,中间正屋状元第,大门紧闭,挂上铁锁,我只能从大门门缝里才勉强看到里面的布置。绕到正屋后面的厢房,一片狼迹,破烂不堪,屋顶纷纷掉塌,处处可见残墙断瓦,腐蚀的椽头,布满蜘蛛网,荒草遍地,散发一股臭昧。左边的书房,也有的椽断瓦落,面临倒塌。更不应该的是,当年的书房,现在竟然关养兔子,鸡鸭,让人不敢接近……
高兴而来,扫兴而归。坐在回家的车子上,我真想不通,晋江市近年来各项事业突飞猛进,变化很大,高楼大厦象雨后春笋,一座座耸立在晋江大地上。对于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也,晋江市也抓的很好。可是,为什么仅此一座难得的状元第,却落得如此命运。真的想不到呀?状元第保护工作这么差劲,难道有关部门,有关领导,不知道这个情况吗?亡羊补牢,该是清醒的时刻了,希望有识之人,文物保护单位能重视这个问题,抓紧抢修。不要让它倒塌了,到时悔之莫及。 |
责任编辑:余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