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风情 |
||
访云溪村剪纸
2013年11月28日,星期四,在福建省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王,蓝二位教授的邀请下,一起乘车前往德化县杨梅乡云溪村考察调研,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剪纸工艺的传承工作经验和古老的民俗活动。
“的士”在泉三高速上飞奔,从泉州市区一个多小时就到达了德化县城。与德化县文化馆联系好杨梅乡书记后,我们又一路驱车赶往杨梅乡云溪村。“的士”越走越感到山路崎岖弯延,虽然一路上都是水泥路面,但延山而开的公路弯弯曲曲。这时,我忽然想起在电视上,经常听到的《山路十八弯》,那不就是这个情景吗?过了赤水旧街,车子越走,路弯越多,走着走着,看到路边那时而迎面而来的小山包,真的有点晕头转向,亏得开车小孙师傅,技术过硬,双眼紧瞪前方,二手握紧方向盘,平稳地在山路上绕来绕去。这时,喜欢讲笑话的蓝教授,一段段精彩短小的笑话把大家逗得哈哈大笑。说笑中,车子忽然停了下来,怎么回事?大家疑惑不解,按路标指示,云溪村还没到呀?往前一看,吓了一跳,前面公路一大段溜坡,溜坡的石土淹没了公路。此路不通!怎么办?正当我们束手无策之时,后面响起了喇叭声,原来,正好有一部开往杨梅乡的班车路过,询问之下,原来从小溪里淌过,走一小段乡村路,就能拐到公路上。小车司机这时也无可奈何,硬着头皮,跟上客车后面,憋着一股劲,咬咬牙,硬闯过了小溪水,这下,把司机吓出了一身冷汗,车子终于拐上公路。山路十八湾,不对,山路八十湾,弯弯有惊险。这下,终于领略到“蜀道难,难受于上青天”的感觉。经过将近二个小时的颠簸,一个个弯道终于抛在车后,下午五点多,我们终于顺利到达云溪村。
云溪村位于杨梅乡北部,距乡政府6公里,北与尤溪县交界,海拔800米。乡,村二级干部热情接待了我们。因路途遥远,采访时间有限,虽然他们村的民间剪纸艺人有的有事不在家,但村干部马上让我们参观他们村的剪纸展览窒。看到一张张生龙活虎,栩栩如生的细腻剪纸。还有装备在纸箱里的花灯,彩龙,彩獅。我们几个人急忙拿起相机,一张张拍照下来。接着,村干部又忙着拿出一本相集,里面收藏了他们村的剪纸活动和民俗活动的有关相片。通过他们的介绍,我们知道了他们村的剪纸,是一种古老的民间传统习俗的剪纸,已经有六百余年的历史。每逢农闲时节或节假日,男女老少总会剪起纸来,表示庆祝。据传大约于明朝永乐年间,云溪捌捌公的第六代孙惠六公为了让乡亲闹元宵,就组织发动乡亲“迎龙”,“舞狮”活动。村民们就地取材,用竹篾绑成框架,剪色纸糊成一条活生生的“龙”, “獅”。为了使龙能活动起来,把龙中间部分分成数十小节,用绳子连接起来再接上龙头,龙尾。一条活生生的龙就这样形成了。舞动起来活灵活现,得心应手。在纸龙前面开路的,是一个“地上滚”,由竹蔑绑成一个圆的框架,用白纸糊成为当风。最外围用最绿,最柔嫩的扶树藤围缠成一个坚实的地上滚,内点燃蜡烛或油火,可在地上前后滚动,意味着把路上的脏物和邪气驱逐掉。从此每逢元宵佳节,就有舞纸龙,纸狮,“地上滚”,三通车鼓,游花灯等活动。剪纸艺术这个民俗活动就流传了下来。既丰富了山区的文化生活,又传承了古老的民俗活动。
今年71岁的林建枢老人,是杨梅乡云溪村老一辈刻纸能手。村里、镇里有活动时,都要请他帮忙并指导年轻一辈学习刻纸、剪纸。现在的龙、凤图还有部分旧传,其他的花鸟图基本是参照近代及其他资料仿画临摹而成的。目前,杨梅云溪剪纸工艺被列入泉州市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为这种古老民间艺术注入新的活力。改革开放给古老的云溪剪纸注入了新的活力,文化传承领域不断得到拓展,杨梅乡云溪村的剪纸这门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将更加灿烂,辉煌。 山里人纯朴,憨厚,热情,大方。他们热情招待每一位远方来的客人。他们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到这里,看看云溪的山区景象。这里山清水秀,不仅有这些老房子,还有许多好吃的土特产,足够每一位远方的客人品尝,特别是那山里人自酿的白米酒,淳香可口,肯定让你一醉方休。要是刚好碰上正月十五闹元宵,那就更热闹,更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在外打工的年轻人都回来了,他们做好了纸龙,纸狮,花灯。入夜,在三通车鼓的助威下,纸糊的舞龙里点上蜡烛,几百个人连起来,长达一两公里的纸龙,在夜里游动,盘旋在山路上,加上纸狮,花灯的衬托,人山人海,甚是壮观,美得很呀! 福建省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王,蓝二位教授,受到这山村乡土气息的薰淘,看到这深山里的古老乡村景色,感到这山里人的豪爽个性。他们准备回校后,建议学校组织师生前来采风写生,并在明年正月十五元宵节,组织一些师生,前来观赏他们的欢庆民间民俗活动。 朋友们,看完了这篇报道,你会感到蠢蠢欲动吗?你想体验山路八十弯的刺激车技吗?你想参加他们正月十五元宵节的盛典吗?有兴趣的话,那就准备亲身去体会体会吧! |
责任编辑:余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