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到自相聚 庆典相会 俗话说,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2013年8月17日,在香港国光校友会二十周年庆典晚宴上,我们5位当年新华园的同窗学友,竟不期而遇,在分别48周年之际,巧然相逢,这使我们心潮澎湃,思绪万千,无限欣慰。 这5位学友均为高十一组2班的同学:洪彩如,蔡秀清,潘金山,黄祯国,李锦增。 记得1965年7月中旬的一天,我班在新华楼前拍毕业照时,有位同学说,我们今天在此拍照留念,可是,不知何年何日才能再来相聚?在场的一位女同学听了,眼泪竟流了下来。那时对能否再相逢充满了迷茫和伤感。古人说,“人生不相识,动如参与商”,而我们此时的心境,却是“人生虽相识,亦如参与商” 。然而,上天并没有泯灭我们相聚的机会,仍陆续赐给我们相聚的时光。“缘到机会来”,我班到毕业时,共有38人,时经48年,除了个别一、二位同学偶然相逢,6位同学相继辞世外,我们仍于2010年9月,2013年5月举行二次聚会,每次恰巧都来12人。每次聚会时,都充满了欢乐、回忆与思念,似乎时光倒流半个世纪,似乎青春又被唤回,也仿佛上天永远让我们做同学,让我们那纯真、充满友爱的热情的心永远连在一起。 又记得1964年我们读高二时,我班那多才多艺的扬民兴同学在班刊(黑板报)上登了几则谜语,上有一则是:“彩旗逐渐多——打一班上同学名”,同学们都猜错了,猜成“彩如”同学,但正确的谜底是“锦增”同学。无巧不成书,上天有意让人回忆当年校园花絮,这次晚宴上,彩如同学竟和锦增同学同席共宴! 今晚,我们5人相遇时,心情异常激动,大家站在宴席间隙中,尽情倾谈,似乎周围都没有人,都没有声音,只有我们5人存在,造成交通堵塞,让人走动不便,我们都不知。 从谈话中,得知洪彩如学姐毕业后,考上华大医疗系,以后来港定居,至今仍与家人做生意。她看上去十分年轻,满面春风,风度翩翩,真让人感到似乎她刚从国光出来。李锦增学兄来港后,教了12年体育,又开“的士”车,生活很快乐,很充实,令人钦佩。他说,文革中他曾去浙大找我,未遇,甚憾。这都要怪上天太吝惜,不让我们在西子湖边相聚一番。蔡秀清学姐也十分年轻,今晚,她是舞蹈队成员,表演印尼风情舞。她表演起来,舞姿优美,神姿仙态,仿佛又进入当年国光文艺队。黄祯国学兄当年下放到宁化,后当中学化学教师,教绩斐然,桃李遍天下,令人生羡。我也介绍了近况,至今我仍在本港一家大厂任技术顾问,负责6万千伏安电弧炉电子高压补偿器(STATCOM,SVC)的计算把关。我们利用这难得的相会,抓紧时间请李萍萍校友为我们拍一张照片,凝固这“世纪的瞬间” 。我们相约今后再找时间茶叙,以慰平生之愿。 倾谈中,大家也十分怀念班主任李晋江老师,我和李老师有联系,我把老师的情况向大家做了介绍,大家都希望有机去拜访老师。 今年5月,我们聚会后,福州的郑航庆同学提议,到2015年我们毕业50周年时,大家再举行一次大聚会,并于2014年底,编篡一本毕业50周年纪念册,先通知有关同学,提供照片和文章,照片包括老的和新的,到时,翻开纪念册,将是图文并茂,历史重现,情深谊长,回味无穷。 晚宴间,我和本班黄祯国、邻班的刘泉南同席。泉南学兄是全才,不但精于技术,还精于管理,又喜爱文艺,令人钦佩。他说,我们高十一组的文章很少,建议我多写一些,以便同届联谊。受他的鼓励,我不拘文辞,写成此文,希望各位校友指正。
|
责任编辑:余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