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校友文萃
您的位置:首页 > 芙蓉文苑 > 校友文萃 > 2013年校友文萃 >

七 夕---------------------杨民兴(南安)高十一组【校友文萃】

上传时间: 2013-08-13  【字体:

家乡风情

七  夕
杨民兴 (南安) 高十一组2班


剪纸:杨民兴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鹊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一首民谣,把七夕唱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下子什么都清楚明白啦!

    七夕,又叫乞巧节,最早起源于汉代,节俗是晒经书及衣裳;向双星乞愿穿针乞巧,这样,便成了中国的传统节日。正因为它有中国特色的节日,才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来,慢慢变为七月初七这一天,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很多人把七夕当成中国情人节,其实是对七夕的一种误读。

    七夕,如果真想要有—种通俗的叫法,应该叫做“中国女儿节”。在历史上,七夕这一天,未出门的姑娘们,要手绑彩线,乞求未来像天上的织女一样,心灵手巧。因此,七夕是古代女孩子最重视,最有浪漫色彩的节日。七夕的传统活动就是女孩们用彩线穿上绣花针,比比谁的女红,针线活做的好,同时,摆上瓜果供品,乞求自己心灵手巧,祈祷福禄寿,降临到自己身上,长命百岁。


(1)祭祀七娘妈的涂红鸡蛋,香粉,红织带,鲜花


(2)装眼泪的汤圆

    在闽南一带,七夕在早些时期,也是乞子节,乞求多子多福,早生贵子。后来,慢慢地演变成乞求保佑孩子平安顺利,健康快乐的意思。故而闽南人把七夕称为“七娘妈生”,七娘妈是送子娘娘之类的保护儿童的女神,有的说是织女,有的说是七个管理民间生育的娘妈。虽然说法不一,但都是农村中妇女们最崇拜的女神。七夕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在这天,祈求七娘妈的保佑,她们摆上各式各样的鲜花,水果,汤圆,熟鸡蛋油饭,鸡酒(农村中产妇做月内必吃的食品,以鸡肉,老姜,麻油,红糖,桂圆肉和酒焖成),以及胭脂,香粉,等用来祭祀七娘妈。其中,鸡蛋还要涂成红色,代表红艳吉利,以视尊重七娘妈。而另外的每个汤圆,都要压扁,再用姆指在上面压个凹坑,传说供七娘妈晚上与牛郎相会时装眼泪。


(3)七娘妈神像

(4)七娘妈亭<1> (5)七娘妈亭<2>

    祭祀七娘妈的供品,每项都必须准备七件,例如各色花要七朵,香粉要七块,红织带要七只……。另外,旁边还得准备摆上一盆清水以及毛巾,梳子,镜子,供七娘妈梳洗之用。烧祀时,还要烧一些寿金,寿银给七娘妈化费用。有新生小孩不久的家庭,还得供上一座七娘妈亭,这亭子是用竹子为架,以纸托成高三层,五层,七层,粘贴上福禄寿图案,亭子中间有七娘妈的神像,神像下有五个孩子,代表五子登科。在其他位置,写上百子亭,七娘妈亭等字样。祭祀完成后,在金鼎里烧过寿金,寿银,然后烧七娘妈亭。拜毕七娘妈,最后把鲜花,胭脂,香粉,的一半扔到屋顶上,剩下的一半可以留下来家里用,据说这些被祭祀后的胭脂,花粉,用过后女孩子会变得更加漂亮,白嫩。

    另外,七夕这一天,又有另外一个风俗,就是祭祀孝敬床母,在农村中,七夕还有得准备瓜果,油饭,汤圆,酒肉汤,并画五色纸为衣裳,摆在孩子睡觉的床上,俗称拜床母(床神)。祈祷孩子平安,聪明伶俐,养成白白胖胖,让孩子从小好养喂。

    七夕又有另外一个传说,是魁星的生日。最早的七夕,是人们对于自然的崇拜,人们不止崇拜牛郎星和织女星,而且认为北斗七星最亮,又能夜间辨别方向。因此,把北斗星的第一颗星称为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也叫“大魁天下第一士”,因而,读书人把七夕叫做魁星节,也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后来,凡是读书人,七夕就祭祀魁星,祈求自己以后考运亨通,金榜题名,功名成就。

    七夕,七夕!祝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责任编辑:余淘

相关作品
留言本 | 关于芙蓉网 | 栏目介绍 | 联系我们(国光校友工作坊) | 联系邮箱 | 闽ICP备11028451号
   
版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