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校友文萃
您的位置:首页 > 芙蓉文苑 > 校友文萃 > 2013年校友文萃 >

坑 口 宫------------------杨民兴(南安)高十一组【校友文萃】

上传时间: 2013-05-13  【字体:

乡土风情

坑 口 宫
杨民兴(南安)高十一组2班

    记得孩童时,每当乡村一响起锣鼓声,便知道有戏看。无论是大戏或布袋戏,一群顽皮的小孩都急冲冲往锣鼓声赶,急着想看一看难得的热闹戏。可每当这时,父母亲都赶紧拦住说,等跳加冠完才能去看。刹那间,一个个小孩都象泄气的皮球,一下子蔫了,不知为什么不能看跳加冠?百思不得其解。

    长大后才明白,闽南戏剧都敬奉“相公爷”,也就是田都元帅,他们尊雷海青为戏神,每到一处演出,害怕生疏地方不清净,影响演出,都要请出相公爷踏棚,也称跳加冠,驱逐妖魔鬼怪,保证平安演出。不让孩子看跳加冠,是怕冲犯晦气,不吉利,怪不得小时候不让我们跑去看跳加冠。

    雷海青,相公爷,田都元帅原来都是同一个人,他的祖庙,也是我们小时候从九都到梅山,洪濑读书的必经之地一一俗名坑口宮,经常经过,非常熟悉。

    坑口宫位于南安市罗东镇坑口村前的小溪边,梅(山)九(都)公路从他身边经过,交通方便,环境优美,是一个旅游的好景点。


(1)坑口宫

    坑口宫,始建于晚唐,祀奉田都元帅雷海青祖庙,现殿宇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大门匾书“坑口宫”,殿内靠山墙筑一三屉神龛,中间神帐横眉“田都元帅” 奉祀着泥塑田都元帅神像,头插金花的学士纱布帽,衣着红色蟒袍,两侧分立侍神,左边金鸡,右边玉犬。

    其分炉遍及至泉漳潮汕,并随闽南移民传遍香港与东南亚。坑口宫田都元帅,每年都接待数千从台湾,以及各地前来返乡谒祖的信徒,热闹非常。


(2)坑口宫正侧面


(3)正殿前香案

    坑口宫正殿石柱雕刻对联:“九天都院歌白雪,十八学士醉青春”;左边上的梨园戏神座对联: “十八年前开口笑,醉倒金阶玉女扶”,二对对联相映照应。


(4)坑口宫戏台

    正殿右边有一廊桥,原为石拱桥,横跨小溪,早叫“海青桥”,又名“相公桥”。后台北“行德宫”捐资加修廊桥,改名为“大行德桥”。桥边有千年古榕,红绿相映。平时前来烧香和路过的行人,都经常在树下歇歇。


(5)万绿丛中一点红——廊桥

    正殿对面,跨越公路,,五十米处,有一古墓,石碑上刻着“相公墓”三字,系统明朝万历二十八年龄庚子(1600年)所立。据传族人为纪念其高尚气节,为雷海青筑建一葬处,也有说是衣冠墓,其墓现由南安市文管部分立碑保护。


(6)
坑口古地——雷海青墓

    雷海青(696-756),罗东人,畲族。相传出生后,不会开口,被弃置田塍,三日不死,族人称为怪异。后被一雷姓艺人收养,海青从小聪明勤奋,特别喜欢音乐,精通音律,会弹一手好琵琶,但到十八岁还不会说话,开元二年(714),唐玄宗置教坊,雷海青应选入梨园,识得《霓裳羽衣曲》。唐玄宗大喜,赐御酒三杯,海青开口谢恩,饮后醉倒御前,故有“十八年前开口笑,醉倒金阶玉女扶”之说。据考证,雷海青为南安人,说法可靠。一是出现于唐朝的梨园戏和唐朝流行的南音,目前只有泉州地区尚存。二是前年丰州皇冠山挖到的数座南北朝至初唐的古墓,出土了琵琶等许多乐器,说明早在唐朝以前,泉州的器乐就很出名了。雷海青能应选入梨园,那是很自然之事。


(7)临潼华清池《霓裳羽衣曲》

    天宝十四年(755),爆发安史之乱,翌年六月,叛军攻陷长安,玄宗奔蜀,雷海青等大批宫女乐工陷于敌手。八月初,安禄山大宴于洛阳凝碧池,迫所俘梨园弟子歌舞为庆,雷海青伺机以琵琶击贼,未中被逮,斩于戏马殿。后郭子仪率军平叛,仿佛得到神兵襄助,云间隐约现出“雷”字帅旗,因帅旗上半部云遮雾罩,误认为“田”字。安史之乱平定后,朝庭对雷海青优恤有加,诰封“天下梨园大总管”,并依郭子仪所奏,加封“田都元帅”,赐迁尸骨回乡安葬,筑祠祀之。故泉南戏班奉雷海青为戏神,尊称“相公爷”,称其庙为田都元帅府。

    坑口宫,正以自己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泉南戏班尊为戏神的英名,誉满全球,每年接待了多少谒祖进香信徒。保佑着四境平安,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美哉,坑口宫!


(8)风景这边独好


(9)千年古榕换新姿

责任编辑:余淘

相关作品
留言本 | 关于芙蓉网 | 栏目介绍 | 联系我们(国光校友工作坊) | 联系邮箱 | 闽ICP备11028451号
   
版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