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校友文萃
您的位置:首页 > 芙蓉文苑 > 校友文萃 > 2013年校友文萃 >

郑成功陵墓被盗后整修的经过--伍天辉(泉州)高四组【校友文萃】

上传时间: 2013-04-18  【字体:

郑成功陵墓被盗后整修的经过
伍天辉 (泉州) 高四组3班

    1929年,位于水头镇康店村柑榄山的郑成功陵墓被盗,石井镇石井村郑成功后裔闻讯后,翌日组织石井郑氏诸族长与相关人士前往郑陵察看被盗情况,同时商讨对陵墓进行整理事宜。通过实地察看,对于当时陵墓被盗情况与墓内被盗何物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整理墓室的具体情况,八十多年来相传情况不很具体且有所出入。直至20世纪90年代,当时参与整理与修复的正式族人相继辞世,只有石井下亭份郑氏族亲郑君琴老先生一人健在。为了进一步弄清具体情况,时任郑成功纪念馆馆长的笔者,亲往君琴老先生住处,进行了较详细的座谈了解。现将了解的一些情况公诸于众。

    据郑君琴老先生介绍,当时他经常在郑文纪族长开设的米店歇足座谈。闻知郑陵被盗后,石井郑氏族长多人集中欲到墓地看个究竟,他当时正在文纪店中闲坐,文纪老先生即邀他一齐前往。他正当年青力壮,想到如欲做一些出体力的事,他还能帮忙一二,也就答应同行。他说,陵墓被盗的具体时间已忘记了,只记得当时他已经穿短袖衬衣。因此推断,应该是五、六月份。到了墓地,看到了陵墓被盗后散落墓地的一些衣服碎片,一片狼藉。由于郑陵是郑成功六世祖乐斋公的墓地,系一家族式墓群,陵中合葬郑氏家族四代人,故而墓室较多。1699年郑成功由台南洲仔尾迁葬回来,与夫人董氏一同附葬在六世祖乐斋公墓内,同时迁葬入陵墓的还有其父郑芝龙灵柩(因郑芝龙被满清杀害于北京,尸首无处寻觅,故棺中用木主牌代替),还有郑成功母亲翁氏(即田川氏),郑经与夫人唐氏,一共六部灵柩同时迁葬入乐斋公墓中。所以在乐斋公墓牌上刻有五世孙、六世孙、七世孙就是郑芝龙、郑成功、郑经。

    郑君琴老先生说,盗墓者是打破墓桌下面石板后进入墓内的,只进入陪葬墓室,看到一些陪葬衣物,盗走衣物和陪葬品就匆忙离开。由于其他墓地没有被打开,所以诸族长进入查看后,找到郑成功高大灵柩,然后当场商议,决定打开郑成功灵柩看个究竟。灵柩打开后,只见灵柩内漆朱红色,闪闪发光。郑成功1662年农历五月初八逝世后,葬于台南市郊洲仔尾,离1699年其孙郑克塽把他迁葬回故乡主茔附葬时,已经整整37年了,尸体早已腐烂很久。墓室颇高,进入后不必弯腰。郑君琴老先生进入墓室欲整理骨骸,只见郑成功头骨稍偏,上面覆盖多层官服,拿出官服,有的因空气进入后烂成碎片。清理出来后,只见整体骨骸完好,下面放入很多水银。当时迁葬时是按闽南“拾风水”风俗,骨骸重新按人体排列,只是没有按闽南“拾风水”习俗放置于“皇金”内,而是置于新的灵柩里,但还是按风俗过“米筛”而排列的,称为排骨葬。郑君琴老先生还是说,尸骨下面倒进很多水银,闪闪发亮,他就到附近瓷乡康店村买来十二只“夜壶”来装水银,因“夜壶”只有一个口,装入后用地瓜做木塞把它塞住,一共装了十一壶水银带回。在整理骨骸时,还发现当时“拾风水”时,脚趾与手指等比较细小的骨块,是用棉仔纸包裹,棉仔纸有的没有烂掉,只是颜色已由白色变黄色了。郑君琴老先生也按闽南“拾风水”的风俗,特地去买来草蓆、米筛、棉仔纸、烟吉棉等,然后按风俗把骨骸重新过了一遍米筛,脚趾与手指骨比较细小,再用棉仔纸包起来,然后按人体骨骼重新排列才放入棺木。他回忆说,郑成功的身材是高大的,如果郑成功的小腿骨要按闽南风俗放入“皇金”,那么是无法盖上“皇金”盖的。由此可推测郑成功身高可能190公分左右。骨骸排列完好后,再盖上棺盖,这样才把郑成功的尸骸整理完成。

    这次整理还清理出两块墓志铭。一块是郑经西征时,闻知祖坟被清军破坏,回乡重修祖坟时所写的重修郑氏祖坟墓志铭;一块是1699年郑成功由台湾迁葬入郑氏祖坟由郑克塽撰写的迁葬墓志铭。当时两块墓志铭均请人拓片,拓片后字迹很清楚,现均安放在南安市石井郑成功纪念馆展出。同时清理出来的珍贵文物还有郑成功玉带十七块镶玉,刻工艺术十分高超,还有头发、靴面、作战时戴的籐盔(现存于厦门郑成功纪念馆)。郑君琴老先生说,他们清理出来的官服以为没有多大用处,就全部放置于墓桌上,回来时,走了一里多路,大家才认为这些破碎的官服碎片可能有用,他又回头到墓地搬回,但到了墓地发现墓桌的破碎衣片很多被四周前来观看的群众拿走。他只好把剩余的搬回,一共装了两蚵篮,挑回来后放在西亭郑氏小宗祠里。在整理这些遗物时,发现郑成功战袍碎片,中间还有龙的图案,这就是至今仅存的龙袍碎片。这些珍贵的文物一直由郑氏族长等保管,直到了解放后捐献给政府文物部门。由于当时盗墓者是把墓桌下石板打破成两块,移出破石板然后从缺口进入,因此陵墓没有受到多大的破坏,修复时把破成两块的大石板衔接后用灰浆砌就而成,所以没有花太多的工夫即告完成。目前,供郑氏后裔、海峡两岸同胞和各界游人祭拜的郑成功陵墓,依然保持当年的原貌。

    令人遗憾的是,当时纪念馆没有购置录音设备,所以笔者采访郑君琴老先生时没有留下宝贵的录音资料。但是,郑君琴老先生介绍的亲历亲为和提供的具体情况,可谓是一份十分珍贵的历史资料,它为今后进行郑成功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和无可辩驳的客观依据。

(伍天辉:南安市郑成功研究会副会长)

责任编辑:余淘

相关作品
留言本 | 关于芙蓉网 | 栏目介绍 | 联系我们(国光校友工作坊) | 联系邮箱 | 闽ICP备11028451号
   
版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