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校友文萃
您的位置:首页 > 芙蓉文苑 > 校友文萃 > 2013年校友文萃 >

“敖包”相会访敖包--------杨民兴(南安)高十一组【校友文萃】

上传时间: 2013-04-05  【字体:

金秋北行—松原篇之五

“敖包”相会访敖包
杨民兴 (南安) 高十一组2班

    当我来到查干湖的怀抱,刚下小车,美丽的蒙古包一下子就呈现在我眼前,啊!多美呀,望着美丽的蒙古包,我沉醉在大自然的风光中,这时,耳边不由自主地忽然响起一曲熟悉的歌曲《敖包相会》:

       (男) 十五的月亮升上了天空哪
     为什么旁边没有云彩
     我等待着美丽的姑娘呀
     你为什么还不到来哟嗬
(女) 如果没有天上的雨水呀
     海棠花儿不会自己开
     只要哥哥你耐心等待哟
     你心上的人儿就会跑过来哟嗬


(1)


(2)

    站在蒙古包前,哼着敖包相会歌儿,我傻傻地站着,多么希望有一个美丽姑娘出来哟……。想着想着绕着蒙古包走了一段路,怎么总是看不到美丽的姑娘,一看手机,时间才八点多,自己傻傻地笑了,时间还早,那来美丽的姑娘呀。忽然,眼前一亮,一大堆石头堵在前面,上面还飘挂着各种各样的彩旗,多么引人注目,怀着好奇的心情,走近一看旁边的牌子,竟然写着“敖包”二个大字,看了说明,这才明白,原来敖包相会是在这种地方,而不是刚才看到的蒙古包。


(3)


(4)

    听了导游一番介绍,我这才对敖包有了进一步认识。敖包,是蒙古语译音,意为用木,石,土垒砌成的堆子,也译成“脑包”,“鄂博”。他的用途是用来祭祀天神,自然神或祖先,英雄人物的祭坛。而每年的祭礼敖包,是古老,神奇的蒙古草原上最常见,最热闹的祭祀活动。

    那么,辽阔的草原上,敖包究竟起源于什么呢?据传统的说法有五种。

    第一种说法认为:敖包是历史上蒙古各部落为纪念战争中英勇献身的英雄们而用石头垒成的石堆,也是天葬英灵参拜地方。

    第二种说法认为:各部落打仗时,都要拼杀,胜利一方,就把战死的将士遗体埋在山头上,用石块将坟墓复盖,以作纪念。由于长期征战,双方谁胜了,都把攻占山头烈士遗体埋葬在山头。一来二往,石堆下的双方将士的遗体都埋到一起了。久而久之,征战双方都带着各种战利品前来山头祭奠英灵,石块越垒越高,人们便把它称为“敖包”。

    第三种说法认为:娱乐活动,蒙古族牧民祭天求雨的祭坛。牧民们用他们传统的方法,在山头上垒起石堆,由部落首领带头在石堆边祈祷,祭祀上天,降雨救灾。

    第四种说法认为:敖包是远行的商人们用石块垒起来,作为马队,骆驼队的路标用的,时间多次往返,石头就越垒越高。

    第五种说法认为:敖包是部落作为打仗时传递信息用的,用烟火通知敌人的到来或统一行动时间信号,与中原的烽火台作用相同。

    综观以上所叙,如果排除敖包的宗教象征意义,按着人类在初民时代的生存需求考虑,敖包在北方草原上最根本原因,应该是路标作用。它是人们为了在茫茫草原上辨别方向,求生存而动用的智慧之举。后来,逐渐演化为一种图腾,崇拜它,信仰它。对它许心愿,祈求幸福平安。随着历史的发展,敖包作为路标作用日渐淡化,逐渐成为一种祭祀纪念活动,使它更带上浓厚的地方色彩。


(5)

    总之,“敖包”在草原人们的心目中,象征着神灵在其位。世袭传诵,构成了极其强烈的信仰,佛教的传入以后,祭奠活动和宗教活动结合起来,为它增添了宗教色彩,使其进一步神化。每当人们外出经过敖包,都要下马参拜,祈祷平安,并在敖包上添上几块石头或几捧泥土,然后上马行路。每年农历五月,开始祭敖包活动。牧民从四面八方云集于敖包下,用松柏,红柳,上面挂满五彩花卉,五颜六色彩布和彩纸,神幡,将敖包装饰起来,进行各种各样祭奠仪式。仪式后,进行赛马,摔跤,射箭,唱歌等各种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娱活动。并开怀畅饮,尽兴狂欢,青年男女借此机会溜出,相互追逐,谈情说爱,约定终身。敖包相会的歌曲就是这种青年男女在敖包约会的情景。


(6)

    1953年,电影《草原上的人们》上映,使得影片中的“敖包相会”爱情扦曲,也传遍了祖国各地,久久传唱。

    现在,当你再唱起这首动人的“敖包相会”时,听了我的介绍,你可能就真的知道什么叫敖包了,不会再误解了吧。

责任编辑:余淘

相关作品
留言本 | 关于芙蓉网 | 栏目介绍 | 联系我们(国光校友工作坊) | 联系邮箱 | 闽ICP备11028451号
   
版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