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风情• 孩童时的灯 每当夜幕降临,拉着小孙子们在华灯初上的公园里散步,看着那五光十色闪烁的霓虹灯,把黑夜照得犹如白昼,仿佛进入人间仙境,顿时感慨万千,那孩童时落后的各式各样照明灯,便一一浮现在我眼前…… 参(sen)油灯 在我懂亊的记忆里,便是那晚上忽明忽暗的参油灯。在煤油还没传入中国之前,广大农村中,就是用这种参油灯,晚上用来照明的。参油灯,顾名思义,它是用参油(俗称花生油)用来照明的。参油灯构造很简单,它只用一个小瓷碟,里面放上参油,然后在瓷碟边放二、三根“通草芯” (药店有买),或放几根纱线,通草芯或纱线吸上参油,一点就亮。当时每家每户都是用它来照明的,但这种参油灯,亮度小,黑烟大,又怕风。风大一吹,它就灭了,又把房间熏得黑乎乎。可当时农村条件就是这样,也只好凑合着用……。在没有月光的夜晚,只好早早入睡。 说到参油灯,不得不顺便讲一讲,当时是怎样点灯的?如不是经过那个时代的人,肯定会回答说:火柴,打火机。错了,百分之百错了!火柴,当年可叫洋火,也是清朝未年才传到中国来的。在火柴没传进来之时,是如何引火呢?笔者小时候就看到过祖母用火刀敲火石引火过,至今还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火刀(亦叫火镰gui)、火石是二种引火的工具,缺一不可;火刀,样式象早期的理发刀,大概有八公分长,用它在火石上摩擦打击引起火花,火花喷到一种农村中自已生产自已制作的“麻骨” 上,由暗火慢慢吹成明火,点燃参油灯。“麻骨” 如何制作,其过程也不算简单。麻骨是农村中用来生产麻绳的一种植物,它用麻种子种在地里,四、五个月长成三、四米高,收成后,把皮剥下经过泡浸,才编绞成绳,捆绑东西或捆扛东西重物。说得更明白点,也就是农村中办丧事时,儿女披麻戴孝的那种麻。而这种植物被剥掉麻而剩下的,就叫麻骨,将它浸在池塘中的烂泥中,约半个月取出晒干,这时,麻骨变得轻身易燃,人们就用这种麻骨引火,吹燃时是明火,引燃后熄掉是暗火,留着下次引火……。直至1865年,火柴开姑输入中国,原来称为洋火,自来火,到1879年广东佛山创办中国第一家“巧明火柴厂” 后 ,这种原始的引火方法才逐渐消失…… 土油灯 土油,正名煤油。又由于它早期是从国外进口,所以也称为洋油。因它是从地下土埌开采出来的,农村中习惯叫做土油。土油灯,就是用煤油点燃的灯,现在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小时候都是伴着土油灯,学习长大的。说起土油灯,做法很简单,大家都会做,我们这辈人,人人都会做,个个是能手。其做法为:先找一个墨水瓶装土油,再找一块小铁皮,剪成若大于瓶口的小圆片,中间用大铁钉钻个洞;然后再用一块约二、三公分的小铁皮,圈成圆筒状,扦在小圆片中间,穿油灯芯用。最后,在瓶口,弄上一段小铁线,就可以拿着铁线移动,才不会弄脏手,这样,一个小土油灯就大功告成了。
图片取自互联网 煤油灯虽说比油灯进步,但他浓烟很多,也给我们惹下了不少麻烦……
臭土灯,是一种用臭土点燃的灯。臭土,是农村土话,它的学名应为乙炔,这种灯点时非常明亮,比土油灯亮好几倍,但气味非常臭,故在农村会被称为臭土灯,真是名符其实。臭土灯,也是由一种特制的铁皮制成圆筒状,高约二十公分,内外套紧,把乙炔放在内筒里加水,产生氧化,化学反映后,产生的气体由外筒一支二、三十公分的小通管在尾端引燃,形成白色火焰,亮度非凡,是夜市,或广场集会、演戏时小摊小贩的照明工具。当乙炔反应完,火焰会逐渐减弱,这时,你还得停下手中活儿,在内筒中再加入新臭土,方可继续使用…… 纱灯
农村中,纱灯笼用了一段时间后,慢慢又出现了一种船灯。这种船灯,实际上就是前面讲的土油灯改造过来而已,自从有了煤油灯,但出门照明还是不方便,特别是在船上作业的船工,需要发明一种适应船上,不怕风雨,方便使用的灯具,因此,船灯应运而生。船灯,在海上应用,会碰上风雨,海浪颠簸,因此,原来放煤油的玻璃底座不行了,就把它改成用铁皮做底座旁边两根灯柱连接着上面灯盖,其余灯头,玻璃罩一样,这样的船灯,不怕玻璃罩破碎,又能防风雨。而这种船灯比较实用,农村中也把它买来当灯用和晚上出门照路用。很受群众欢一迎。后来,由于手电筒的出现,,船灯也就逐渐消失,不见影综。 孔明灯 孔明灯,又叫天灯、平安灯。它是一种误乐活动,作为祈福之用,祈求来年幸福美满、平安丰收,生活蒸蒸日上。在小时候,文化娱乐相当少的情况下,能看到一次放孔明灯,不亚于过一个节日。小孩子围观,里三层、外三层,特别好玩,因此印象十分深刻。孔明灯——相传三国时期,诸葛孔明发明:当年,诸葛亮被司马懿围困于平阳,无法派兵出城求救,孔明算准风向,制成了飘浮的纸灯笼,系上求救讯息,送到自巳人的军营,终于等来救兵解危。后世的人,就把这种纸灯笼称为孔明灯。另一种传说则是:因这种纸灯笼形状像孔明戴的帽子,故而得名。这种纸灯笼,构造非常简单,可分为主体与支架二部份;主体大都以竹篦编成,然后用棉纸糊成灯罩。底部支架以竹削成3毫米的篦组成,支架上中间绑一块沾有煤油或花生油的粗布或棉花。放孔明灯时,将支架上的粗布或棉花点着,压住灯罩,因为纸灯笼里煤油点着后产生热气,里面的空气受热膨胀,灯笼放手后,整个纸灯笼就会冉冉升起,在人们的一片欢呼声中,慢慢向高空缓缓升高,犹如繁星点缀夜空,煞是好看…… 汽灯
图片取自互联网 汽灯,是一种把煤油在压力下上升通过加热的管道而气化后,燃烧照明的灯。它的外形与船灯有点相似,但比船灯大五、六倍,可他们二者的工作原理完全不一样,具体构造也有些差别。汽灯是由下面一个底座装煤油用的油壳,可以用来打气加压。中间有一环玻璃灯罩,并由底座边上一支铁管通道,把通过压力从油壳上方的嘴口喷出,点燃套在灯嘴上的一个石棉做的纱罩,也叫网仔,这个网仔是用硝酸钍溶液浸泡,所以,当纱罩遇到高温后,会发出耀眼的白光,方圆十几米的地方,都照得通亮。最上面的一个象草帽白色灯罩,把白光反射下耒,使汽灯更加明亮,而且还可以防雨。 这种汽灯的优点:亮度高,可控三、四级大风。发出耀眼的白光,照射茫围广,但汽灯点的时间长时,需要停下来,再打气,汽灯才能明亮如初。 孩童时的灯,经过了好几阶段的进化,现在都巳进入历史博物馆,完成了它们的历史使命。你如果想有更多的了觧,那就请到博物馆去参观吧! 后记:看过香港校友黄朝恩写过的“消逝中的记忆”一文,使我回忆起各式各样孩童的灯,文章里有部分内容重复,但因记忆较深,为了文章的完整性,还是有必要重复唠叨一篇。 附:教你击石取火: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YJAGZh9cfck/ 摄影、绘画:杨民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