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小和尚谈“禅” 这一天傍晚,到西湖走栈道。回家路经西湖宾馆贵宾楼,见一披黄色僧衣的年轻和尚,身材修长,眉清目秀,上前和他攀谈。 小和尚自称贵州人,住锡闽南一座著名禅寺。日前,他到鼓山参加一个法会。问他年纪多大,为何出家,出家几年?他说本来没想到出家,是他父亲要他学习佛学,学佛就要出家。他出家已经9年了,学后感到佛学博大精深,产了兴趣,也就坚持下来了。 问道,“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为什么出家人老说“放下”,放下什么呢?他从容答道,放下很难啊!佛讲放下,就是要看透“死”的问题。人一生下来就要面对这个问题。如果有人说你几十年后会死,你相信。如果说你两三个月后会死,你会表示怀疑,如果说你明天就会死,甚至马上就要死,一口饭就可能把你噎死,你一定不相信。但是,这对谁都是可能的,叫做“无常”。 想起了一件事:慈母88高龄仙逝。那时,有朋友见我很长时间一直走不出伤感的阴影,特地送我一部书,名为《西藏生死之书》,据说作者索甲仁波切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活佛。粗略地翻了一下,书的主旨是谈如何对待生死问题的,特别是如何对待死。书中认为一切都在变,生者必死,聚者必散,积者必竭,立者必倒,高者必墮。人一生下来,就应该时时刻刻思考死的问题,才不至于当死亡降临之时精神崩溃,才能得到解脱,进入另外一种境界。佛家确信有来生,有轮回,云云。那么,这不是不讲追求进取,不讲责任了吗?小和尚说,不然!每一个人都可以追求、进取,走自己的路。但是,把“死”看透了,就不会一味地执着,就能得到自在。 心中忽有所悟。他说的“无常”,古人也曾说过“一旦无常万事休”。不过,这却不能消极地理解,不能不讲感情,不讲责任,不讲追求进取。所谓“时时可死,步步求生”是也,既要勇于面对死的一瞬间,又要十分珍惜生的宝贵时间,抓住每一分钟做好每一件该做的事,决不轻言放弃。进而言之,只有看透了“死”的问题,才能以平常心对待人生旅途中遭遇的困难、挫折,乃至于各种诱惑。当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想想自己是不是已经尽力了,如果尽了力,就不要太执着,非达目的不肯罢休。同时,当遇到诱惑时,什么名呀,利呀,欲望呀,则可以放下,可以拒绝一切不该得与不可得的东西,而不会什么都抓得紧紧的,徒生痛苦与烦恼。这样,哪怕身陷绝境,旁边没有一位可以说话的人,哪怕一个人孤身远在异国他乡,也不会感到孤独,不会痛苦不堪,而能够自由自在,快快乐乐地过好每一天。这就是佛家讲的大自在吧。 小和尚年纪轻轻,能一语说破放下何物,比起个别摆开架式,用那些不知所云的胡话教训人的自称的“教授”,不知要高明多少倍!问他法号,他说明风,明月清风。想起自己曾经以“清明”为笔名,写过一些短文,但却不如清风明月那么逍遥,那么洒脱,那么自在。不禁笑道:“清风明月,月明风清,我们有缘。以后有机会一定上名刹继续向你请教。”他说,请教不敢,希望有缘再相见。 不知不觉,两个人在西湖宾馆周围转了一个多小时,彼此有点依依不舍,直到目送他走进贵宾楼,才冒着浓浓的暮霭慢慢踱回家中。 (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