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校友文萃
您的位置:首页 > 芙蓉文苑 > 校友文萃 > 2011年校友文萃 >

对联趣话------------------潘金山(香港)高十一组【校友文萃】

上传时间: 2011-11-14  【字体:

对联趣话
潘金山(香港)高十一组2班

    对联是中华文化特有的艺术形式,它大大增添了中华大地幽雅敦厚的文化气息。试想一处风景秀丽的山水园林楼台,如果没有一副幽默或亮丽的对联,那会多么“减色”啊!最近,我看了不少网上的外国旅游照片(如美国的),虽然风景奇特如鬼斧神工,建筑宏伟,可是由于外国没有对联(南洋及其他海外唐人街可能有,也应算中国文化),总让人感到没有余味,显得平淡乃至苍白。

    记得2009年11月上旬,国光校友会组织的华东5日游,在无锡的一天,为了增添气氛,那位大学生导游在2号车上出了一副对联的上联,让大家来对下联,其上联是:

无锡锡山山无锡

    我当即用纸写了下联给他:

惠泉泉水水惠泉

    到车停在太湖边的一座大塔游览时,那位导游把这车国光校友叫在一起,大加赞赏。他说,他接待了那么多的游客,尚未见过有人能对得出。其实,我写的也只是应景,以“地理”对“地理”,格式平仄内容均符合工对而已,并无多少诗意,其中的惠泉指的是“惠山泉”即“二泉映月”中的“泉”,第六个字“惠”作动词用,和“无”(动词)相对。

    中国的对联美,诗词更美。古代有个传统,学诗要先学对,否则写出来的律诗会不工。古代的诗对有:《声律启蒙》《笠翁对韵》《训蒙骈句》等,对这些诗对,我很喜欢,常想把它背下来,以增加自己的诗词修养,可是,毕竟年岁大了,记忆效果很差,只能勉强看看而已。

    近年,内地出的对联理论书很多,我也看了不少,其中最好的要算上海苍舒先生写的《中国对联艺术》,其它的有《对联格律(马蹄韵)》(岳麓书社)等。这些书使我严格对联格律,避免“犯规”,也学到一些可贵的创作经验。当然,写诗也好,写联也好,除了知道基本格式外,还要有尽量广博的知识及创作实践。如果知识(主要是文史和社会知识)少,就要补充,否则只能重复使用常见的词汇或抄袭前人的意境,令人感到枯燥乏味。

    今年6月6日端午节,在深圳举行深港澳第二届中国诗人节,有数百名诗贤出席,包括全国中华诗词学会会长郑伯农。会上颁发“诗钟”比赛奖项。这种比赛方式来源于古代文人聚会常用的一种雅兴节目,也是一种特殊对联比赛。内容是:“武昌”“楚辞”二个词,必须在上下联中分别包含其中一个词的意思,但不能露出该词的任何一个字。笔者的应征答案是:

    首义旌旗何处觅
    行吟骚赋古来传

    这次会上,还颁布了征下联赛事(下次大会颁奖),上联是:

    鼓声箫声号角声,在万里神州、声声响起。

    笔者的二个应征答案分别是:

    (一)萝色荻色鸡冠色,看一方仙苑、色色昭临。
    (二)车影筏影楼船影,看一方商埠、影影飞随。

    对联于针砭时弊,也有特别的魅力,笔者看了不少联书,其中有一副对联,很幽默,现抄录于下,供参考:

    诗堪入画方称妙
    官至能贫乃是清

    当官如能当到清贫,那才是真正清官啊!

相关作品
留言本 | 关于芙蓉网 | 栏目介绍 | 联系我们(国光校友工作坊) | 联系邮箱 | 闽ICP备11028451号
   
版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