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魁匾 洪濑镇琉塘乡国光中学高十一组一班,曾担任过新侨中学教师的戴齐全同学,在今年翻建旧厝时,无意中发现了一块已有一百零六年的掛匾——文魁匾。此匾为杉木制造,长149cm;宽65 cm,虽然此匾油漆斑驳脱落,但阳刻文字丝毫无损,苍劲有力;经过岁月的侵蚀,显得古色古香,让人赞叹不已,不愧是一件有历史价值的文物。
说起文魁匾的主人,也就是戴齐全的曾祖父——戴捷鲲(1811--1925 )据族谱记载,光绪八年,乡试第三十一名举人,勅授文林郎誥授奉直大夫。享年八十四岁。据南安县誌记载;戴捷鲲,字毅侯,号搏南,南安琉塘乡,任过内阁中书。从文魁匾上看到,文魁两字为阳刻,非常清晰,但旁边二侧小字, 因吋间久远, 巳模糊不清, 小字为扁形宋体,宽约6公分,高约1.5公分。幸得戴齐全发现时,隐约可辩, 僅把看得出的抄录如下; 右边“囗右院副囗巡按福建等处地方提督軍务徐宗干为,” 左边“由囗囗行囗生中式笫三十一名举人戴捷鲲立”, 中间;“ 文魁二字,” 约34公分。文魁[题字释义] 即文章第一, 茫茫宇宙中的北斗七星, 魁星为北斗第一星。 明, 清两代科举考试, 以五经取士, 第一名为经魁, 也称文魁, 是对“天下文章”第一者的褒扬。 经百度搜索得知; 这块文魁匾应该是清光绪年间,右院副巡按福建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徐宗干,送给乡试第三十一名举人戴捷鲲的文魁匾。 详细一看,你也许就会发现,魁字左角少了一撇,为什么会少一撇呢?写错吗?怎么可能?既然是文中之魁,魁字怎能不出头呢?一查问,戴齐全同学竟然说出两个解释版本。 版本一,据说戴捷鲲老先生,原为私塾先生,才高八斗,满腹文章。他教的学生很多,并大有出色,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他手中就教出三个状元学生。黄培松(1855—1925),南安仁宅人,光绪六年武科会试,殿试钦点状元及第。吴鲁(1845—1912),晋江池店钱头村人,光绪十六年殿试状元及第。另一个状元是泉州北门人(可能传闻有误,查不到)。光绪辛丑年(1901),当他八十岁生日时,所有他传授的学生都要为他祝寿。这时他犹豫不决了,贺寿时三个状元学生该如何安排祝寿顺序,他苦思了好几个夜晚都无法决定。他把这事向光绪皇帝请示,光绪皇帝 马上写下“芹泮重馨”四个大字送给他(这个圣旨匾在文革中损坏)。意思是芹菜花香味传得很远,你既然是私塾先生,就重在名声,不重在地位。你的名声,也就是因为教出这三个状元,才享有如此高的声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也就不存在三个状元学生,谁先谁后的问题了。戴捷鲲老先生既然教出这三个状元,这三个状元上面更高的还有皇帝,虽然享有文魁这特殊的声誉,这魁字最上面的一笔,应该留下来让权力最高的皇帝补上,才算言正理顺。 版本二,戴捷鲲老先生为人谦虚谨慎,他希望,他的子孙一代比一代强,要胜过上一辈人。这样,在他这一辈子,“文魁”名誉上不能封顶,这一撇要是封顶了,那么下辈子孙就无法突破,要让下辈人继承、发扬先辈勤奋刻苦学习的优良传统,一定要比上一辈人更出色 综观上述两个解释版本,笔者带着好奇心,查阅网上百度搜索,发现全国各地现存的文魁匾文物,魁字这一字,也有封顶的,也有不封顶的。但不论是那一种说法,都说明在封建旧社会中,特别注重尊师重教和敬老尊贤这两个社会道德。是值得我们这一辈人好好学习的,继承和发扬。若是还有其它说法,个中因由,那就由读者自己去发挥想象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