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失落…… 偶然读到一篇题为“人渐老,话渐少”的散文的摘登,其中有几句话,颇值玩味。说道:“似乎是真的老了。即使是遇见自己欣赏的男人,……至多不过如此:走过他身旁,微风一样地走过,偶尔回头笑笑,连寒喧都可以省略;或者,拣一个安静的角落,看他和别人说话,看他在与别人谈论问题时露出来的一颦一笑。”这篇文章,显然是一位女士的作品,年龄也不至于太老,至少心理年龄还很年轻,否则也不会表现得如此优雅,如此风情万种。再说,话也还是有的,写文章不也是说话吗?
这是就个人而言,另外,思想观念、周边环境、人际关系,也渐渐地在变,甚至于连家庭成员之间有时也会变得陌生。就在读到“人渐老,话渐少”一文的傍晚,在省政府大院散步,碰到一位朋友,他就抱怨,自从家里添了个小外甥,妻子便一门心思扑在小家伙身上,谈话时间少了,连散步也不陪了。他无奈而又恳切地说:“你看,我每晚都是孤零零地一个人走路,多无聊。你碰到她时帮我说两句。”情急之态毫无掩饰。这就是所谓感情的转移吧。
巧的是,第二天一早,与同事闲聊,又数落起年轻一代对当今幸福生活不懂珍惜的事,有一位说,他对儿子说小时候是放牛娃,儿子说好呀,整天骑在牛背上,多舒服。的确,年轻人哪晓得放牛娃风吹日晒、忍受饥寒的辛酸?“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好一个潇洒的动作,好一幅牧童晚归图!说不定儿子还以为自己失去享受这种富于诗意的生活而心生妬嫉呢!两代人谈不拢,这恐怕就是感情的沟壑了。 感情的失落,感情的转移,感情的沟壑,感情的淡化,等等,失去了共同的语言,自然就话不投机半句多了。显然,话的多与少,在于思想感情的丰厚与否。有了共同的思想基础,才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志气,共同的向往,共同的经历,共同的体验,共同的兴趣,共同的爱好……只要这些个“共”中有一“共”,坐在一起就能轻松愉快地交谈,与权位、地域、年龄、亲情无关。这就是虚拟世界中人无分男女老少,地无分南北东西,都可以说上几句话,进行随意交流的原因吧。 孤独、寂寞,是最恼人的,尽管这是不可抗拒的规律。可是,人,乃至花鸟鱼虫,总是要寻找共同点,以排遣那难耐的愁绪,营造些许热闹的氛围,轻松快活地过好每一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