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秋膘和减肥 “抢秋膘”与减肥 今年2010年8月7日是立秋,那天一早,夫人老伴就说,北方立秋就要“抢秋膘”,好好吃一顿,补一补,现在谁还抢呀?都在减肥。我一听,是呀,现在人们都不再大鱼大肉,都怕油太大,糖太甜,都讲究吃素,吃淡。时代早已经大变了。为此,我写一篇小文。 中国过去许多民间俗语、谚语,实际上记录的是中国百姓的历史记忆,曾经长期存在的生存状态。先说穿的吧,“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当然算是在讲节约,不过,更多的我以为是在讲过去中国人的贫困。不是每年都可以做新衣服,而是一件衣服要准备穿上九年。这种情况现在已经非常罕见,甚至几乎不存在了。那么,这个谚语实际上已经可以尘封,作为历史的记忆。 在饮食上,从网上搜寻,我发现要找可以作为历史记忆的俗语、谚语的,竟非常少,大多是关于健康合理搭配的饮食谚语,如: 早饭要好,午饭要饱,晚饭要少 这些都是老百姓温饱解决以后,对生活如何讲究的谚语,这些谚语所反映的我们时代的饮食变迁,现在已经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主流,这是十分让我们欣慰的事。 今年立秋夫人一句话,让我想到的是过去中国人,长期生活的不富足,甚至是艰难,贫困。1963-1976年,我在山西沁县一中工作期间,我知道,当时沁县烧煤难,吃菜难,为了弄煤、弄菜,为了弄生存最起码的一些用品,要占用(浪费)人很长的时间。当时,吃白面也好不容易,在沁县中学小灶吃饭,一有白面条,就说“好饭!好饭!” 民以食为天,长期的物资匮乏,让我们这一代人,曾经十分关心饮食供应,对“吃”特别关注:不光在沁县,就是在太原;不光是北方,就是在南方。这是全国普遍的状况。就是在首都北京,虽然比地方好得多,但是也不是满足供应。上世纪80年代,有一次我到北京“劲松”小区刘再复同学家,他母亲老太太跟我说,再复有“火”,需要喝绿豆汤,但是当时北京市场买不到。回太原后,我给他寄两公斤(4斤)绿豆包裹。再复收到后,给我回信。我印象很深的是,说“谢谢你寄来的绿豆子。”他不说“绿豆”而说“绿豆子”,完全是闽南人的语言习惯。很有趣。此事说明,当年物质匮乏,连首都都不能免。 老伴到沁县工作之前,曾经在东北最北边离齐齐哈尔200里地的富裕县,跟他二哥、三哥在那里工作,有一个房东老大娘,常说的一句俗语是: 好吃不如饺子,自在不如倒着 好吃不如饺子,有的说“好吃不过饺子”,记得姜昆相声曾经说过“好吃不过沙琪玛”,这些谚语都是民间谚语,认真说是属于平民谚语。下层平民百姓,难得一见山珍海味,难得一见奶油蛋糕巧克力,这种饮食视野,是平民甚至是贫民的视野。最好吃的饭是饺子,平时难得吃一顿饺子,一般过年才吃饺子。过去常听人说,平时偶尔吃一顿饺子,就算过年了。百姓这种贫苦的日子过的时间相当漫长。沙琪玛是点心,老百姓偶尔能够吃得起的最好的点心也就是沙琪玛了。姜昆当年相声说到这里时我就很奇怪,沙琪玛怎么就是最好吃的呢?后来我明白这是说的过去广大劳苦大众的生活水准。当然,这说的是中国这块多灾多难的土地上艰难生存的劳苦大众。 当年房东老大娘说的俗话还有不常见的后半句“自在不如倒着”,最舒服的休息,就是倒着,躺着睡觉。这也是劳苦大众,每天起早贪黑的劳碌,几乎超负荷运转,当然,最自在最好受的休息就莫过于躺着睡觉了。 说起这些俗话、谚语,让人不免心情沉重。但是,让我们欣慰的是,它们都是过去的谚语,是旧时代的历史记忆。 “秋膘”不必“抢”了!“抢秋膘”的俗语可以尘封在历史记忆的深处了。 2010•8•14•厦门前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