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云流水一孤僧(读《苏曼殊全集》之一) “契阔死生君莫问,行云流水一孤僧” …… 中学时期,曾经看过苏曼殊作品的残集,这些颇具形象化的诗句,长久在脑海里挥之不去,从此也记住了“苏曼殊”这个名字。后来,在书摊上看到《苏曼殊全集》(五册),连忙购买,置之床头,随时翻阅。今年10月长假,蛰居海隅,得以系统翻阅,对其中80多首诗更是静心研读。深为其“落叶哀蝉”的身世,奇异烂漫的人生,以及诗中所抒发的乡情、恋情、友情而动容,而伤感,而惊叹! 春雨楼头尺八簫,何时归看浙江潮。 这首诗,有的题为《春雨》,有的题为《有赠》,有的题为《忆西湖》,也列入《本事诗十首》之中。是苏曼殊1909年在日本时所作,时年25岁。章太炎读后说:“曼殊現在寫的詩,無人改得一字了。”堪称其七绝诗压卷之作。 在细雨纷飞櫻花烂漫的春天,足着芒鞋,手持破缽,低头行乞,踽踽独行,一路走来,了无人识,竟不知踏经多少座小桥流水……不少论者以为是诗人自身的写照。 然而,这诗原注:“日本尺八与洞箫少异,其曲名有《春雨》者,殊凄惘。日僧有专吹尺八行乞者。”也许苏曼殊身倚秦楼,耳闻尺八,眼见行乞的日僧,联想飘零、落寞的身世,心中泛起阵阵乡愁与深沉的故国之思。未必诗人此刻即是“芒鞋破缽”之僧人。 苏曼殊的身世,可谓扑朔迷离。 一为章太炎说,曼殊为旅日粵商苏杰生与日本女子河合仙所生,苏为广东香山巨族,长期在横滨经商,娶和合仙为妾; 一为柳亚子说,曼殊为日本人宗郎与河合仙生于江户,出生数月而其父去世,后河合仙改嫁旅日粤商苏杰生,曼殊随母入苏门,改姓苏,一起回到国内。 一为曼殊九妹苏惠珊说,曼殊生母河合若(即“若子”,也称“叶子”),因其姐河合仙嫁苏杰生而从乡下到横滨苏宅帮助料理家务。若子姣美,苏杰生为其所动,私相交好生下曼殊。几个月后,若子便弃子返乡,与苏杰生断绝联系,曼殊转由河合仙抚养,视河合仙为生母。 章太炎、柳亚子、苏惠珊均与苏曼殊为同时代人,而且是彼此熟悉的亲友,所说应该有一定依据。“三说”都认定曼殊为中国人。章太炎、苏惠珊说出了曼殊的中国血统。而柳亚子虽考证曼殊为日本血统。但以匈奴人金日禅归汉,不失为汉之名臣;范仲淹随母改嫁张氏,不失为宋之大儒为例,来说明曼殊为中国人无可诟病。 曼殊对其身世讳莫如深,可见有难言之隐。其“隐”也许正是其妹惠珊所言,曼殊之母为河合若。他去日本时,曾到和合仙也即河合若的家乡山村居住。在《本事诗十首》中有云:“生身阿母无情甚,为向摩耶问夙缘。”也许与其生母弃子返乡有关。曼殊与和合仙随苏杰生回到广东之后,族人視之为“异类”“野种”。这种种蛛丝马迹,也无不透露出曼殊为苏杰生与其妾之妹若子所生的消息。 曼殊与养母和合仙随苏杰生回广东不久,养母返日,继父亡故,曼殊大病一场,被家人扔在柴火间里奄奄一息,无人过问。因之,小小年纪便看破红尘,到广州长寿寺剃度出家。从此,开始了风雨飘零的一生。 令人惊奇的是,苏曼殊(1884~1918年)在人世间虽然只有35年的红尘孤旅,浪迹天涯,四处飘泊。靠教书、稿费、友人资助,乃至化缘、典当来维持生活。却通晓中文、日文、英文、梵文等多种文字。曾翻译莎士比亚、拜伦、雪莱、雨果的作品,以及梵文典等经卷,又将李白、杜甫、李贺的诗介绍到国外。创作恋情小说6部,其中自传体小说《断鸿零雁记》风靡一时。且又擅画工诗。其七言情诗,更是幽艳入骨,文采风流。人称“一代奇才”,岂非“羅漢”转世? |